叶静子(1975年-),叶剑英孙女,父亲是叶剑英次子叶选宁,香港星际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13岁留学美国,大学主修心理学。2008年在香港举办“拥抱吉祥———**珍宝展”,大获成功。
13岁时,“被迫”留学美国
叶静子1975年在北京出生,因为双亲经常外出公干,她和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叶弘从小跟奶奶一起长大。原来读景山小学,那是全国重点小学,13岁时“被迫”留学美国。她特别强调是“被迫”,“绝对”不是她的个人志愿。
虽然如此,叶静子长大后才明白父母当初的“苦心”。她说,在美国读书的日子对她有很大的启发。在中国,像她这种特权阶层的后代是在前辈的庇护下长大,外人因为尊敬你的家人,自然而然,对你格外照顾,这往往令人容易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只有在美国,没人认识我,我才可以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什么都靠自己。”自己乘坐公车去纽约,去看监护人;想偷着跑回家,则看看自己的钱是否足够到唐人街买便宜一点的机票。那段时间,令她真正地学会独立,学会跟人相处,知道很多事不是必然的,而要靠自己。
关于自己的家世,叶静子的表现有些矛盾。一方面她不愿提自己的家庭,连记者随口问问她小时的生活和在北京住在哪里,她都反应过激:“为什么要问这些?我不想说。”另一方面,她又不自觉地提及家庭对她的教诲,尤其是父亲叶选宁。
逛街时,与父亲手挽手
“我的朋友,真是三教九流,各类都有。这是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在叶静子很小的时候,父亲把她当朋友看待,她什么事都跟父亲讲,而父亲也以他的经历给予引导。父亲说,什么人都要交往,因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一面,你要学会欣赏人家的优点。“父亲讲的话都很精辟,很多年我都记得。我们父女到现在还是会手挽着手逛街,有时我还会坐在他的大腿上呢。”
有这样一位开明但又不无严厉的父亲,令叶静子从小就有很大的优越感。父亲的教诲和美国的体验对叶静子有很深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她快言快语:“就是我从不招摇。”停了一下,大概知道说错话,她忍不住笑了:“不是,不是,还是看人。我不介意的,会把对方当透明人,但对陌生人,我至少不会摆架子。我也很讨厌这样的人。”可见,她也有人情练达的一面,这可从她筹办的大型“拥抱吉祥—————**珍宝展”上看出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开幕典礼那天,她就邀请了财政司长梁锦松,**主任姜恩柱、富商李嘉诚。
除了名人效应令展览广受注目外,展览内容本身和展览场地布置都不容忽视。整个展览共展出80多件**历史文物,其中有10件是长期供奉在**夏宫内、从未借出宫外的一级国宝,包括含金质的释迦牟尼像,镏金铜质的11面千手千眼观音像等。一些外地佛教徒闻讯而来,这个为期7天的展览吸引了超过4万人次参观,成为香港最成功的传统文化展览。叶静子不否认家庭背景对她在疏通关系上有帮助,但在整个筹备过程中,她还是亲力亲为。
回国后,找寻传统文化的根
虽然叶静子在美国从中学到大学都修过艺术史,但说到真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倒是在回国之后。最初是对陶瓷、玉器感兴趣,还专门跟老师学,但她承认不精。后来,偶有机会接触到**文化,于是,脑子闪出个念头,这么精彩的珍宝,何不干脆举办个展览,让更多人认识?
于是,一个融合了西方市场推广概念的传统文化展就出现在东西文化汇聚的香港。他们还在展场上出售一些跟主题有关的纪念品,比如月历牌、吉祥杯、图书册、T恤等弥补开支。这个公司的“创业作”就此一炮走红,并已达收支平衡。
叶静子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个生意人,我在公司主要是出主意,理财部分由我的拍档负责。”“我赚到的是经验、声誉和信用。”叶静子体会到,名人家族的第二、第三代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二世祖,什么都不做,只懂吃喝玩乐,女孩子呢,则多玩两年,就嫁人了。”
很明显,叶静子当然不会成为那样的“二世祖”,如今她已被看作商界奇葩,虽然她不喜欢别人把她当作生意人,同时她还喜欢一再强调,自己还年轻。绯闻也好,奇迹也好,叶静子都不可能淹没在里面,她有能力令自己特立独行,有能力令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叶静子。(文/吕书练,来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