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的人,要懂得一个“礼”
著名美籍华人作家赵浩生写过一篇回忆叶剑英的文章。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的一个舞会上同叶剑英相识。当叶剑英知道赵浩生的舞伴正在大学念英国文学、读雪莱作品的时候,叶剑英兴致勃勃,以铿锵的语调朗诵出一段雪莱的诗句。这位作家写道:“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诗人。当我告诉我的舞伴这位熟记雪莱作品的人就是叶剑英将军时,她吃惊之余,对她所受的十几年的**教育都发生了疑惑。她怎么也没想到被称为‘**’的将军,竟是一位如此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人物。”
而这种气质也表现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叶剑英很讲求礼节,不管是谁,即使是下级到他这里来汇报工作,他也要把人家送到大门口,送到台阶下面,哪怕身体不好,也坚持拄着拐棍送客,年纪大了,就是推着轮椅,也要送到门口,而且要求子女也这样做。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凌孜(叶向真)正和几个小朋友在沙发上玩,没有注意客人走了,仍旧在那里玩,头也没抬。叶剑英回头大喊一声,“站起来!”凌孜从没见过父亲发火,巨大的声响,吓得所有孩子都一个猛子蹿了起来,傻住了。叶剑英说,一定要懂礼貌,送客人的时候小孩也要站起来。
古人讲,见微知著。现在说,细节决定成败。与人相处最难的事情,就是能长期保持一种善意的尊重。叶剑英就做到了这一点。1962年,凌孜结婚当晚,叶剑英大发雷霆。那天来了很多客人,大家忙里忙外,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已经晚上9点多了。凌孜筋疲力尽地走回屋,还没坐下,父亲突然问:“有没有给工作人员送喜糖?”凌孜说还没有,已经很晚了,怕大家都睡下了。叶剑英的脸立刻沉下来了,生气地喊:“大家都凑钱给你买了礼物,镜子、暖壶,都是他们一点点攒的钱……你怎么可以这样不懂人情,没有礼貌!”凌孜吓坏了,立刻拿了托盘,装了糖果,挨家挨户去送。
凌孜说:“父亲常教育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父亲就是这样,要叶家的人懂得一个‘礼’。”
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机会
凌孜当导演时,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不给父亲拍一部专题片。她说:“我在他身边那么长时间,却找不到他的典型特点。他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在很多大的场合不出声,没有什么特别的手势,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用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就是一个很低调、很和蔼、很慈祥的人。人家称他‘儒帅’,他身上有很典型的儒家气质。”
在女儿凌孜眼里,父亲是一位保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文人。叶剑英喜欢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那本《稼轩词》他始终不离手。毛主席晚年时,有一次在政治局讲话中引用辛弃疾的诗词,刚开了头就突然停下来,让叶剑英接着说,叶帅站起来把全诗流利地背诵下来。
叶剑英一直坚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几十年里,身边的工作人员中被送到护校、军医大、国防大学学习的有20多人。“**”中,**告状说叶剑英喜欢走后门,从后门送人上学,一时传得沸沸扬扬。为此,叶剑英向毛主席写了一封“检讨”说明情况。没想到,此事却得来了毛主席一个批示:“前门进来的不一定是好人,后门进来的不一定是坏人。”**当时气坏了。
叶剑英在为人处事上讲究“礼”,做事细致,处理大事更是如此。凌孜曾从**那里知道了粉碎“四人帮”事件中父亲的周密部署。“主席逝世后,**锋和**天天处于被人监视的状态,根本不能随便行动。父亲想出办法,借着钓鱼的名义开车到**,分头与**、**锋谈话,三个人经过多次精心缜密的策划安排,商定好了如何实施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具体计划。这个计划周密到了父亲的秘书、司机、警卫参谋一概不知他在做些什么。”
不像一般父亲那样独断专行
叶剑英在教育上很“民主”,身教胜于言教。
“父亲70多岁还在学习英文,以求看懂英文原文的报纸评论、信息。他经常请教身边的陈秘书,把自己不认识的单词都注上中文意思。还时不时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学习,闹出了许多诸如广东英语、四川英语之类的笑话。”凌孜说,父亲很少赞扬和批评身边的子女,不论好坏,他都喜欢用一句口头禅“狗屎”。“这句话在父亲这里绝对不是贬义。我问他你看我的文章写得怎样?即便他心里满意,嘴上也只是敷衍一句‘狗屎’。得了‘三好生’,他也是说‘狗屎’。父亲操着客家话,说得抑扬顿挫,很有意蕴。”
与战场上的叱咤风云不同,在家中叶剑英是一位慈祥、幽默的父亲。他知识渊博,酷爱读书,喜欢音乐、戏曲,自己会拉二胡、打洋琴,喜欢昆曲和苏州评弹。他不像一般父亲那样独断专行,即使是不喜欢子女的选择,也从来没有直接表示过任何反对。(文/刘畅,来源/《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