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夫教子苦读书
陈秀云,1873年出生,广东省梅县松口镇教乡田背村人,父母是世代务农的客家人。陈秀云在家中为长女,没有读过书,自幼随父母参加家务劳动,18岁时嫁给雁洋虎形村的村民叶钻祥,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客家妇女以勤劳、能干、俭朴著称,陈秀云就很典型,是虎形村里有名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叶剑英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用客家妇女的勤俭美德教导着叶剑英。一般是妈妈做饭,叶剑英就帮忙在屋外捡柴,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妈妈下田劳动时,叶剑英就在田里拔草,或者帮妈妈提提篮子、送送农具。妈妈劳动不歇脚,叶剑英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家里常常缺粮,陈秀云就在家立下一条规矩:不论大人孩子都不准剩饭,哪怕掉一颗饭粒也要拣起吃掉。所以叶剑英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节俭的习惯。母亲的言谈举止就是叶剑英小时候一部无字的“教科书”。
家里的生活十分贫困,到了叶剑英7岁那年,摆在叶剑英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家当父亲经商的小帮手,二是读书求取功名。父亲很犯难,左右拿不定主意,因为叶家三代没有读书发迹的,母亲认为叶剑英天资聪慧,就决定让叶剑英走读书这条道,但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来交学费,母亲说:再难也得让这孩子读书。就这样,1904年,叶剑英走进了雁洋堡古玉泉私塾接受教育,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西方新学堂,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制,并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就这样只读了一年私塾的叶剑英转入怀新学堂读新学。
到了叶剑英11岁时,家境有所好转,父母就送他到离家5公里路的三堡学堂读书。叶剑英住在学校,节假日也很少回家,**亲隔几天送来的米菜糊口。每天,叶剑英把自己带的米装进一个小草包,放在学校的锅里,一起煮着吃。有时候,米不够吃就拿高产的蕃薯充饥。为了能让正长身体的叶剑英有营养,母亲在家省吃俭用,偶尔也给他送些肉食来,叶剑英见母亲这样疼爱自己,学习就更加刻苦努力。1912年,叶剑英以“最优等”成绩毕业,并考入东山中学。
送子出洋谋生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随后在家帮父母料理小店铺的杂事。不久,叶剑英到新群小学教书,并很快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但抱负远大的叶剑英想到的是如何去广州甚至北京读书深造,母亲看出他的心思,劝他有机会就继续读书。这时叶剑英打听到一条消息,就是位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招收海外华侨的子弟入学读书,于是叶剑英想到在南洋谋生的4位伯父,便提笔给在马来西亚的伯父们写信,在信中叶剑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三伯父之子叶宣桐从南洋回了信,同意他出洋谋生。
到南洋后,叶剑英没有找到工作,就在南洋伯父家住了一年多。恰恰这时,云南讲武学堂在南洋招生,在那里叶剑英考取了云南讲武学堂。经过两年半紧张的军校生活后,叶剑英在1919年底结束了学业,回到故土。阔别4年后,母子相逢,母亲对叶剑英说:“孩子,你不会再走了吧?”叶剑英看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父亲安慰母亲说:“不走了,在家服侍阿母、阿爸”。父亲连忙吃力地责备妻子说:“孩子已经是国家的人了,军务在身,怎能不走呀!”
在家的几天里,叶剑英向母亲讲述了这4年在外闯荡的一些故事,从南洋他找工作挨阔老板的白眼,讲到孙中山先生发起辛亥**,又领导二次**……听完儿子的话后,母亲终于想通了,她催儿子赶快回到队伍里去,支持儿子的**事业。
支持儿子干**
1921年春,叶剑英再次回家为父亲奔丧。叶剑英在梅县任县长期间,把母亲接到县城,亲自照料母亲。不久,叶剑英奉命离开家乡回到部队。1927年冬,在广义起义前夕,叶剑英间隔两年后,又回到母亲身边,并陪母亲住了几天。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托弟弟叶道英陪同母亲秘密来到香港,在大埔圩一个住处暂时安顿下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广东省会广州,国民党广东省机关北迁韶光,当时在广东省财政厅任职的叶剑英的弟弟也与母亲一块迁到韶关,1944年夏,日寇北犯韶关,叶母正患糖尿病,为了母亲的安全,叶剑英来信让弟弟陪**亲及幼小的子侄赶快回家乡梅县去。叶道英十分尊重哥哥的意见,并按哥哥的话去做,他先租包了一部卡车让一家人离开韶关,自己留在韶关,卡车辗转数天后,抵达兴宁,再改乘民船回梅县。途中,痼疾多年且年逾古稀的母亲不幸病故在船上,终年73岁。
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后,叶道英急忙从韶关赶回雁洋堡家中为母亲料理丧事。
那时叶剑英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就在治丧的日子里,叶道英突然收到了哥哥给母亲的来信,当天夜晚,叶道英跪在母亲灵堂前,边哭边把信的内容念给已经去世的母亲听,叶剑英的信中说:“您今年已是73岁高龄了。我很抱憾,当你61寿辰、71寿辰时,儿子都未能为母亲祝寿,故希望您长命活下去。当您81岁寿辰的时候,新中国就诞生了,那时,我一定在您身边,为母亲祝寿……”
后来,叶剑英在延安知道母亲已去世的消息后,万分悲痛,就又给弟弟复了一信。叶剑英在信中写道:“我们兄弟应该时刻怀念母亲的伟大母爱,并将伟大母爱发扬为爱全国**乃至全人类。我为了悼念母亲,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使得能摸着胡子就想念着慈祥的母亲。”。还写下了“尸骨抛沟曾逆料,阿母生我最艰难”的悲痛诗句,用以怀念母亲。
1950年5月3月,叶剑英从弟弟手里得到一幅母亲遗像,看着母亲慈祥而微笑的遗容,叶剑英为没有给母亲尽到孝心而深感遗憾,他提笔在母亲的照片上端写了一行字:“为**的中国而欢欣!为**的儿子而微笑!1950年3月3日伟儿”。(文/范硕,来源/《伟人从这里诞生———领袖与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