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故里
彭德怀纪念园坐落在湘潭县彭德怀故居俊秀的乌**下,距湘潭市区46公里,离省会长沙100公里。纪念园以铜像、纪念馆和故居为主体,综合配套,形成**纪念地、国防教育地与风景旅游地为一体的格局。
彭德怀同志故居
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县乌石镇乌**东麓之彭家围子,经320国道、云(湖桥)回(龙桥)公路或107国道、蔡(家嘴)石(潭)公路转云回公路可直达故居,旅游极为方便。1982年,邓小平题名为“彭德怀同志故居”。
1983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0月,由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由**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与彭德怀铜像、纪念馆、纪念园、德怀墓、德怀亭等设施一道,又于1999年与200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最佳旅游景区。2001年6月12日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1年4月27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三A级国家旅游景区。
彭德怀故居原为三间茅草房。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5年到1927年,时任湘军营长的彭德怀寄回薪金800银元,托胞弟彭金华、彭荣华在原屋西南30米处新建此居。坐西北朝东南,砖木建筑,穿斗式构架,青瓦盖顶,主体为一栋六间,两端各三间,占地400余平方米,取名“三华堂”,意为得华(彭德怀原名)、金华、荣华三兄弟之华厦。彭德怀亲撰门联曰:“为善最乐;见恶必除”。屋后为树林,东旁为竹林,是典型而端庄的湘潭农村宅院。1927年后,故居遭国民党**。1949年,当地政府和**群众曾建议修复,被彭德怀拒绝。但门联则改为“吊民伐罪;继往开来”。横批“为民服务”。1980年到1983年,湘潭县**政府将故居按原貌修复,并按1940年模样,恢复槽门与土墙,在故居左右及后山加砌保护性石磡。现在故居总面积为2940平方米。故居正堂屋门首嵌有汉白玉质地镌刻金字石横匾:“彭德怀同志故居”。七字金光熠熠,耀眼生辉。彭德怀于1958年、1961年两次回故乡时,在正堂屋接待来访群众2000余人。后写出四个调查报告。退堂屋为乌石原地下组织———中共彭家围子支部主要议事处。这个支部是1938年彭金华从延安抗大学习回乡后所建。由彭金华任支部书记,彭荣华任宣传委员。东前正房原为彭荣华夫妇卧室,有床铺、书桌、凳子、衣柜、洗脸架等家具。彭德怀两次回故居都住在这间房里,时间长达36天。在此,他白天接待群众,或外出调查,或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就撰写调查报告。其家具因彭德怀使用过,按原样陈设,并在墙上悬挂彭德怀回乡巨幅照片。东横屋的墙壁上,悬挂有彭金华夫妇、彭荣华夫妇遗照与简介。东厨房之后门口,是彭荣华烈士在1940年10月被国民党杀害的地方。西正房为彭金华夫妇卧室。其余是西横堂屋、厨房、杂屋。厨房中的柴灶附近地下,是“文化大**”时期埋藏彭德怀八**和部分军事论文手稿之处。在建纪念馆之前,曾一度将这三间辟为辅助陈列室,现在已按原貌修复。槽门两边有彭德怀于1958年捎种回来,后由脉侄代栽的葡萄及1961年11月亲手栽种的柚子树、柑子树。
故居槽门外不远处,有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带头开成的水田和捐资1000元新修的千元塘。东北侧,有彭德怀母亲墓葬。
彭德怀纪念馆
与故居隔垅相望的卧虎山上建有彭德怀纪念馆,是彭德怀纪念园的主体部分,1998年10月20日建成并开馆。馆名由江**题写。总面积3100平方米,为一园林式建筑,依山就势,与起伏的乌石群峰交相辉映,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馆内采用庭院式布局,围绕序厅,设4展厅、8展室,各厅室之间,段落清晰,重点突出,以起伏曲折的回廊紧密相连,自然流畅,充分体现出纪念性主题,气势宏大,为国内许多纪念馆所不及。序厅由“血战罗霄”、“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三组红色高浮雕组成,气势恢宏。正中立一座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身披军大衣的半身圆雕。后墙背景主题分别为“致力军队建设”、“和**群众心连心”的两幅浅浮雕。四大展厅的主题分别是“立志救贫、投身**”、“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鞠躬尽瘁的**公仆”、“**心中的巍巍丰碑”。通过306幅照片、155件实物、147件电文、书籍、文稿,2座雕塑,6幅油画,1个**山洞(指挥所),采用图片与雕塑,图片、实物与衬景照片,陈列展览与影片放映等多种形式组合及声、电、光等多种表现手段,高度浓缩与气势磅礴地再现了彭德怀伟大、光辉的史诗般战斗的一生。
德怀纪念馆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陈列,被国内文博界誉为“全国一流的纪念馆”、“是全国2000多家纪念馆中的佼佼者”。1999年4月20日,荣获全国文博系统最高权威与最高级别的“98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彭德怀铜像
彭德怀纪念馆前山坡(卧虎山)上耸立着彭德怀铜像。铜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设计,南京晨光集团铸造。铜像坐西北朝东南,身穿元师服,立于铜像广场中央。像重3.8吨,高5.1米,基座高3米,合计高8.1米,寓意彭德怀元帅是中国**解
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者之一。彭德怀双手放在背后,昂首挺胸,神采奕奕,目视远方,面容端庄、慈祥。基座用白里微微透红的花岗岩斧凿而成,粗犷苍劲的质感与凹凸起伏的造型,别具一格,如中流砥柱,顽强不屈地抵御风浪冲击。这种基座设计在全国个人铜像基座中独一无二,卓尔不群。基座正前方镌刻着江**题写的“彭德怀同志”五个大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彭德怀铜像广场,位于卧虎山顶,50米见方,全由长方形优质花岗石铺成,一派雄伟、庄严、肃穆景象。广场两旁栽有80株桂花树。
德怀亭
德怀亭位于卧虎山山顶。原亭建于1988年,由新加坡华人陈成福捐资15000元,县人黄半耕捐资5000元,为景仰、纪念彭德怀而建。因亭址被选为彭德怀墓地,于1998年10月18日迁建。迁建之德怀亭,甚为壮观。仿古,双层八角,水泥预制结构,高10.25米,占地面积49.5平万米,亭中陈一圆桌四鼓凳,两边6柱有靠椅相连。亭坊间有彩绘58幅,做工精巧,形象逼真。藻井雕塑“鲤鱼跳龙门”尤为精美。德怀亭面对彭德怀纪念园,正面亭檐下悬有横匾,上刻“德怀亭”三字。两旁圆柱刻联曰:“百战方酬平寇志;万言已尽济民心。”镏金行书,闪闪发光。金黄色琉璃瓦盖面,凤尾爪角八面翘起,琉璃宝顶上安有黄铜避雷针,既实用、又精美,还起着装饰作用。亭状古朴典雅,宏伟壮观。
彭德怀之墓
彭德怀墓坐落于卧虎山,坐北朝南,背依巍巍乌**,南眺十里山川。墓墙为巨型花岗石砌成,墓呈菱形竖立,红色花岗石贴面,正面菱形正中上书“彭德怀之墓”和“1898-1974”楷体字样。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1974年11月29日,因患直肠癌病逝于北京**,化名王川。火化后,骨灰盒存放在成都东郊**。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平反昭雪,骨灰重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彭德怀一生有过三次婚恋,但没有亲生儿女,只有侄儿侄女,都是弟弟彭荣华和彭金华的儿女。对于自己的后事,彭德怀曾有过三次交代,一是党的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决定领导干部死后火化,他签名同意,并要求侄儿侄女“把他的骨灰放到一个葫芦里漂洋过海”。二是庐山会议后,彭德怀搬到吴家花园种地,栽果树,又对侄儿侄女们说,他死后,把他的骨灰埋到地里,栽棵果树,结些果子给大家吃。三是1974年10月病重之时,他流着眼泪对前去看望他的侄儿侄女们说:“我死后想和你们的父亲葬在一起。”1996年12月17日,彭德怀的侄女侄儿**、彭梅魁、彭爱兰、彭启超、彭康白、彭康志、彭正祥等七人,联名向中共中央、中**委和江**主席写信,请求“遵照伯伯的最后意愿,在1998年10月彭德怀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时,将他的骨灰从八宝山**公墓迁至湖南湘潭故里,与他的两个烈士弟弟葬在一起”。
1997年5月9日,中央批准了**等人的报告。1998年6月10日,湘潭县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活动筹委会向中央提出了陵园选址方案,定于乌**下的原“德怀亭”处,得到中央同意。
1999年12月28日,彭德怀骨灰盒从北京八宝山**公墓取出,由**等人护送到乌石。彭德怀最后回到故土,安息在故土的苍松翠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