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的青少年时代
除了私塾之外,还办起了洋学堂
在南岳衡山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村,它的名字叫南湾。小村不大,但气势恢宏。小村四周有饮誉荆楚的“南湾八景”,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留下《岩下赞》,描写了南湾人好读书的风俗,并作预言:“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谢灵运走后近千年,即1368年,罗氏的祖先从江西吉水迁到这里。罗荣桓元帅是这个庞大家族入湘后的第十八代。南湾的东侧有罗家山,明朝初年的时候,就是罗氏家族的。
南湾村的罗氏族人读书不辍,他们耕读并重,时刻不忘报效国家。村人运足了气力,似乎有意要成就谢大诗人的预言。从罗氏的第十一代罗琥开始到十六代罗泽珩,六代人中代代有栋梁出现。或为举人,或为大夫。从罗泽珩开始,国运不昌,无路请缨。他和儿子罗国理(罗荣桓的父亲)只好在家兴教办学,除了私塾之外,1914年,居然还办起了“洋学堂”———罗氏高等国民小学堂。南湾村经千百年的养精蓄锐,一下就找到了飞天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