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月娥(1900-1984),罗荣桓原配夫人。二人育有一女,名罗玉英。
1919年夏天,17岁的罗荣桓离开了偏僻闭塞的家乡,来到了长沙,开始了他青年时代的求学生涯。
当年底,罗荣桓在长沙参加了**运动后,回到了故乡。
这一年,正是罗荣桓父母50大寿,家里年货置办得比往年丰富,准备过年的气氛也要比往年浓厚,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喜庆。但是,罗荣桓不知道,在这表面的平静下面,潜伏着一股暗流:父母已决定趁着做寿、过年的机会,喜上加喜,为儿子娶亲完婚。新娘是杨家湾一户贫农家的女儿,名叫颜月娥,比罗荣桓大两岁。
父母之所以没告诉罗荣桓,是因为怕他不同意,乃至留在长沙不回家。父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这桩婚事对于他们来说是“喜上加喜”,为儿子娶了媳妇儿,就可以把儿子拴在家里,料理家业;可对于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罗荣桓来说,事情就远非如此了:他不同意这门包办婚姻。但是,父母执意要办。
当时,如果罗荣桓不同意,那就只有同家庭决裂了。然而刚刚17岁、经济还不能独立的罗荣桓下不了这个决心,他想继续读书,需要家里的支持,所以只好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违心地当了“新郎”。
依当地的规矩,结婚三天要回门,罗荣桓要陪新婚妻子到丈人家。可是走到半路他就溜号了。尽管学校当时还没有复课,他还是急匆匆地赶回长沙,继续他的学业。
婚后,罗荣桓只是寒暑假才回家,目的是领取下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每次回家对他来说,都好比一场灾难。他总是磨磨蹭蹭地挨到村口,到了村口也不踏进家门,而是坐在小茶馆里,看着街上的过往行人,一直到天黑下来,茶馆要关门了,他才无可奈何地站起身来走回家去。
封建包办婚姻给罗荣桓和颜月娥都造成了莫大的痛苦,捆绑夫妻的生活与罗荣桓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因此,他同父母、同家人的矛盾日益加深,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渐渐的,罗荣桓在家里越发显得郁郁寡欢。
1927年,“四一二”反**政变后,罗荣桓断绝了同封建家庭的一切关系,全身心地投入了**斗争。从此,他南征北战,再也没有回过家。
离开家乡之后,罗荣桓在“马日事变”前后给家里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父母的,一封是给妻子颜月娥的。
罗荣桓通知家里,再也不要给他写信了,因为行踪不定,还不知道要去哪儿,并且希望家人能照顾好颜月娥母女。他给颜月娥的信是一份离婚书,说为了**,他走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为了不耽误她的青春,劝颜月娥改嫁。
但颜月娥不听,依然在罗家当媳妇,凭着一手好针线,含辛茹苦,将女儿罗玉英抚育成人。1949年初,由母亲作主,23岁的罗玉英嫁给了姨妈的养子陈卓。陈卓是一名小学教师,参加了当地中共地下党的活动。
直到1950年,罗荣桓派人来老家接女儿去北京,颜月娥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男人还活着。可是现实不容许她和女儿一起去北京团聚。**,罗荣桓一直给前妻颜月娥寄生活费,直到她去世。(来源/《罗荣桓传》、《开国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