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华(1917-2008年)安徽六安人,1930年参加**,1936年12月加入中**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一二九师随营学校青年队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兼分支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刘伯承同志处秘书,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等职。第五届**委员,曾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志同道合,永远战斗在一起
汪荣华出生在安徽六安县郝安集一个普通农家。汪荣华的姑父冯先卓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他在读书时接触了**,并加入了**党。受姑父和**气氛的影响,汪荣华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火种,她和男孩子一样,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干得十分起劲。1931年,独山区青年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汪荣华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她只有14岁。
1935年6月中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党中央派中央代表团慰问广大指战员。一大早,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部队的战士就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街头,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到来。在热烈的欢呼声中,一位戴着眼镜、富有军人气质的人引起了当时任省苏维埃邮政局副局长的汪荣华的注意,她问站在身边的陈明义同志:“那个戴眼镜的人是谁呀?”陈明义告诉她:“他是刘伯承总参谋长。”从此,刘伯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汪荣华调到了**四局工作,与刘伯承在一起的机会多了。这段时间,他们在一起加深了了解。
刘伯承常常在繁忙的军务之后,教汪荣华学政治、学文化,给她讲历史,在行军过程中鼓励她前进。虽然当时刘伯承正遭受张国焘的迫害,但他对**仍然充满了信心。刘伯承的诚实朴素、平易近人、办事严谨、知识渊博以及对**的坚定信念,使汪荣华更加敬重他,并由此产生了感情。
一天晚上部队宿营后,刘伯承处理完公事,就磨了一盘墨,提起笔,工工整整写起蝇头小楷的情书来。他一连写了好几篇,叠起来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当面交给汪荣华。汪荣华看过信后,又是激动,又是害羞。与刘伯承相识后,她的确钦佩刘伯承的才华学识和高尚品德,在**征途中,能有这么一位知己,她从心里欢喜。然而,她也有些顾虑,自己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只读了一年私塾,两年洋学堂,14岁就当了红军。参加红军后,经过实际工作和斗争的锻炼,虽然有所提高,但比起刘伯承来,不论资历和学识都相差很远,和他结成伴侣合适吗?因此,他俩第一次相约在河边散步时,她把心里话掏了出来。刘伯承听了以后,爽朗地笑着说:“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贫穷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为此,我考秀才被县官赶出了考场。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才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尽力帮助你。”
听了这些推心置腹的话,汪荣华心头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了。从河边散步回来时,汪荣华对刘伯
承关切地说:“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那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呀!”刘伯承诚恳地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认真啰!”
从此,两颗心走到了一起。汪荣华不仅在生活上关怀体贴刘伯承,而且在刘伯承遭受政治上的打击时,也勇敢地和他站在一起,真心实意地支持他、鼓舞他。在长征途中刘伯承与汪荣华恋爱,没有什么风花雪月、卿卿我我,他们最好的共处方式,就是在一起读书。刘伯承对汪荣华说:“我们是红军,要打胜仗,要讲究谋略,讲战略、战术,就得多读书,多研究。《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史记》、《汉书》,我们都要读,要研究;苏联的、欧洲的、美洲的军事著作,我们要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的书,我们要读,要研究;科学、文艺书,我们也要读,也要研究;甚至反动派的书,我们也要研究咧!不研究敌人,怎么战胜敌人呀?我们这些苦出身的人,不是嫌自己没有文化吗?一有时间就得加油学习呀。将来**成功了,才能用科学文化去建设社会主义呀!”于是,刘伯承每次读书,汪荣华就坐到旁边,和刘伯承一起学习,不懂的就让刘伯承给自己讲。就这样,在长征的艰苦行军中,汪荣华在刘伯承的影响和帮助下,读了十多种有益的书,还在刘伯承的指导下做了读书笔记,有时还跟着刘伯承练练书法。
打仗挂彩,乃兵家常事
1936年,在曲子镇这个靠近清沅河的甘南小镇上,刘伯承和汪荣华结成了终生伴侣,婚礼极为简朴,没有鲜花和丰盛的酒宴,没有崭新的被褥,更没有红烛新房,但他们却感到是那样的幸福。
婚后不到一周,刘伯承接到党中央的指示与汪荣华一起前往保安接受新的任务。
拂晓,正当他们沿山沟向保安疾进时,突然,一架敌机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接着一声轰响,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顿时浓烟滚滚,弹片横飞,当汪荣华极力从硝烟中抬起头来时,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刘伯承倒在地上,身边流着一摊血。她心里一紧:“伯承负伤了。”她赶忙跑过去,拨开刘伯承和警卫员身上的黄土,含泪为他们包扎伤口。刘伯承擦着镜片上的尘土安慰她说:“不要紧,打仗挂彩,乃兵家常事。”
这时,刘伯承低头发现汪荣华的腿也负了伤,他抬手抚摸着汪荣华的伤口深情地说:“**没有不流血的。现在我们俩都负伤了,但我们不能停下来,我们还面临着敌情。荣华,数你伤轻,赶队伍去吧!”汪荣华看着受伤的丈夫,摇摇头说:“我不能丢下你,丢下你们,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刘伯承想到,四周都有敌人活动,都呆在这里很危险,随时会有牺牲的可能。于是,他以命令的口气说:“我命令你走,现在能减少一个人的牺牲,就是为**保存一分力量。这里离我们的队伍不远,你快走,还来得及。”汪荣华见刘伯承下了命令,不得已起身向刘伯承和警卫员告别,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
约摸个把钟头,部队收容班的同志赶了上来。由于刘伯承和警卫员伤势太重,只好由战士们搀扶着走。走着走着,他看到前面有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知道这是汪荣华,看着妻子的背影,他心中不由产生了一种对妻子的敬佩之情。
刘伯承和汪荣华这一对从艰苦征途和严酷的政治斗争中走出来的患难夫妻,在战场上生死与共。婚后他们始终战斗在前线,有了孩子,他们就托付给保育院或是老乡。直到**,他们才真正有了一个安定的家。(来源/《家庭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