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11于贵勤:在大山里守候希望

小说:另一种美: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女性 作者:高富强字数:4690更新时间:2016-08-10 16:28:15

顺着河北省承德县的盘山公路向北,大约颠簸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河北省的最边缘——承德县三家乡孤山村——再往前走,翻一座山,就归内蒙古自治区的宁城县管辖了。

连绵起伏的大山,一眼望不到尽头;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洁白如棉的云朵,给人一种置身仙境之感。如果偶尔来此观光旅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神奇风光,这里毫无疑问会是首选之地。但,如果常年厮守于此,则要拿出一份能够**受大山的荒凉与孤**的韧性。

有一个女人,她做到了,她与默默无言的大山已经整整相伴了19年,并且还要将这份执着进行到底!她说:“守候大山就是守候希望,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在这大山里再呆上一辈子!”

她,就是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于贵勤。她的奇迹是:当年全县排名倒数第一的学校,在她的浇灌下,如今已是名列前茅;当年破烂不堪的校舍,如今已变身为矗立云霄的优美校园。

“我走了,他们咋办?上大学的事儿,明年再说吧!”

今年53岁的于贵勤,早已名声在外。在网络上输入她的名字搜索,能蹦出无数条关于她的新闻来。有资料显示,从教20多年来,“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新闻人物”——地方性的荣誉自不用说,国家级的奖励几乎让她尽收囊中。2007年6月,于贵勤光荣地当选为中**产**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又让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胆子重了几分。

“家有二斗红高粱,不去当那孩子王。”2009年8月27**,当记者慕名探访这名远近闻名的小学校长时,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于贵勤感慨地说,“我当老师完全是个意外。”

学生时代的于贵勤,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大学远走高飞。

1956年3月,于贵勤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县高山营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凋敝的状况无需描述,童年的于贵勤过的自然是**饥挨饿的苦**子。

“记得有一次,我拿簸箕晾粮食,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粮食洒到了沟里。”那是一家人几天吃的口粮,于贵勤知道自己闯了祸,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以为我妈肯定会打我,但她没有。我妈哭着对我说,老三呀,有一天你要是当了官,一定要给老百姓办点实事,你看这里的老百姓多苦呀!”

在这个大家庭里,一共九口人,兄弟姐妹六人中,于贵勤排行老三。“我的几个舅舅,注重文化,他们都说老三是块念书的料。”在那个年代,一般人家的子女多数勉强念完小学,但受舅舅影响,于贵勤念完初中又上了高中。

于贵勤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尽管高中的学校离家有近30公里的路程,但于贵勤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在高中,于贵勤每周有一次回家的机会。“星期六中午12点开始走,等回到家就晚上七八点钟了。”于贵勤说,那时候,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要回趟家就得一步一步地往回走。

“有一年腊八晚上,天漆黑漆黑的,我正往家走着,突然听到远处的山谷里传来了豹子的叫声。”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于贵勤仍旧记忆犹新,“吓得我赶紧钻到了路边的一户人家,一进人家家门,我哇哇就哭了起来!”

那时候,正值“**”,高考尚未恢复,要想上大学,必须通过组织推荐。1974年,高中毕业的于贵勤回到了家中。由于是村里的才女,她先后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会计、团支部**,后又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到了**支部**的位置。“我是先当**,后入**。”于贵勤说。

尽管已是村里的一把手,于贵勤还是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说要上大学。公社**知道这个女孩子有理想有抱负,就对她说,“你等着吧,只要咱们公社有了指标,我第一个让你去!”

两年后的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的指标来了,于贵勤却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年7月28**,河北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地震,公社秘书亲自点了于贵勤的名,让她担任连长,带着160个人,到唐山参加抗震救灾。

“一到唐山,我就哭了,那种场面,太惨了。”在唐山,于贵勤他们没**没夜地干,啥也不想,就是盼着唐山的父老乡亲们从灾难中挺过来。这一去,于贵勤在唐山就呆了半年。

期间,在承德县,于贵勤上大学的指标来了。“家里给我打电话,说指标来了,让我赶紧回家准备上大学。”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于贵勤却舍不得离开唐山,“我走了,他们咋办?上大学的事儿,明年再说吧!”

“我要用我自己的行动,让这里的人知道,农村的孩子照样可以上大学。”

1978年,22岁的于贵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当时是定亲,后于1981年结婚)。丈夫名叫张利民,北大山林场的工人。由于有文化,于贵勤还在林场找到了一份临时的工作——会计。

然而,世事难料。1980年,“不愿意当孩子王”的于贵勤最终还是当上了老师。“我丈夫的家在东三十家子村,他们村的**知道我,就说,这于贵勤可是个人才,可不能让她给跑了,让她给我们当代课老师吧!”

彼时的于贵勤别无选择。

1989年,于贵勤转为正式老师;1990年,来到了现在的孤山小学。

“说句实话,这个学校我当时是**的不愿意来呀!”来到孤山小学,于贵勤的心就凉了半截。低矮潮湿的教室,缺门少窗,“四个学生用一张课桌,有些学生没有板凳,站在那里写字。”于贵勤说,“整个学校,唯一的教学工具就是一个手摇铃,五块钱一个的那种。”

更要命的是,以前在东三十家子村,住的是四间宽敞明亮的房子,现在的“家”却不足20平米。“锅台长着蘑菇,屋子八面进风。”

不过,房子好点坏点关系并不大,于贵勤能够克服得了。恐怖的是,这个地方经常闹蛇。“我这个人最怕蛇,一见蛇腿肚子就抽筋。”

有一天晚上,于贵勤正在备课,一条一米多长的蛇悄无声息地爬了进来。正在写作业的女儿发现了蛇,吓得哇哇大叫。当时屋里就她们娘俩,于贵勤故作镇定,对女儿说,你给我看着它,我给你找人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后悔呀,要是让蛇把我家姑娘给咬了,可该怎么办呀?当时她才六岁,上小学一年级。”于贵勤说。

留下?还是离开?于贵勤选择了前者。

“这个地方的人不重视教育,他们不敢想,觉得考大学是城里人的事。”于贵勤说,“我要用我自己的行动,让这里的人知道,农村的孩子照样可以上大学。”

但,让于贵勤有些意外的是,孤山小学全县排名倒数第一的确名符其实,“五年级的学生,顶多是二三年级的水平,分不清棉花的‘棉’和锦绣的‘锦’。”

于贵勤没有觉得这些孩子们基础差、底子薄就放弃他们,而是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当时有人见我教的那么认**,就对我说,你下这么大的功夫也是白搭,今年要是30%的学生能升上初中(注:于贵勤教的是小学五年级毕业班),我就叫你祖宗!”

于贵勤偏不信,她觉得农村的孩子天生不**城里的孩子差,而是缺乏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于贵勤豁了出去,放弃寒假休息,给孩子们补课。

就这样,20多个孩子,在她那间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度过了整整一个假期。“没有黑板,就用面板;没有板擦,就用抹布。”

于贵勤的心血没有白费,第二年,小升初成绩揭晓,孤山小学五年级学生百分之百地升入了初中。消息传出,全县沸腾。

这一年,于贵勤被任命为孤山小学校长。

1996年,于贵勤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终结了人们“农村孩子考不上大学”的偏见。如今,从孤山小学毕业的学生,考上大学的不计其数,他们走出了封闭的大山,散布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而给他们启蒙知识的于贵勤,却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这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

“守候大山就是守候希望!”当记者问她,在这大山里呆了这么多年,会不会觉得寂寞时,于贵勤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在这大山里再呆上一辈子!”

“我每天睡前都要反思,我哪件事没有做好,哪件事做得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深怕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待。”

现在的孤山小学,虽然依然被大山环绕,但与19年前相**,早已不可同**而语。宽阔的院落里,栽种着五彩缤纷的花**树木;明亮的教学楼中,各种教具应有尽有;就连只有在城里学校才能一睹风采的阅览室、微机室、舞蹈室,在这座山村小学也不足为珍。

从当年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一应俱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

“这些都是我要来的!”——小到一根旗杆,大到整幢楼房。

谁都知道,要东西不容易。但于贵勤的故事太感动人了,人们说,不给她做点贡献,此生枉做人。

1988年,孤山村一个名叫李金志的农民遭遇车祸去世,妻子撇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远嫁他乡。父母不在了,只有13岁的老大李德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给于贵勤留下纸条,说自己不念书了,要到外面打工,养活两个弟弟。

得知三个孩子的情况后,于贵勤找回了在外打工的老大,把三个孩子接到了自己家中。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夫妻俩要同时供养五个孩子,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我丈夫所在的林场效益也不好,但三个孩子既然来到我家,我就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没有办法,我把老家刚盖了两年的新房子给卖了。”现在,三个孩子均有了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个孩子还是大学毕业。

为了这三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夫妻俩几年都没有添一件新衣裳。“2001年,承德县县****郑晓东到我家,见我吃的是疙瘩汤腌葱叶,眼泪当时就留了出来,问我,于校长,您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县**县**一定给您解决。我当时就说,我想盖一个新的教学楼。”

此前,于贵勤已经通过自己的奔波,解决了孩子们的桌椅板凳等问题。

很快,孤山小学盖教学楼的预算县财政批了下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兴奋,爬到了山顶,冲着下板城(指承德县城)方向就喊:‘中**产**万岁!中**产**万岁!’”提起有关领导、有关单位对孤山小学的鼎立支持,于贵勤眼中泛着泪花说,“这些年要没有这些单位的支持,也就不会有我们学校的今天。我每天睡前都要反思,我哪件事没有做好,哪件事做得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深怕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待。”

于贵勤不但这样说,而且还是这样做的。即使现在学校条件好了,但她不“乱”花一分钱。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按照惯例,学校放假一天。但这次,于贵勤要给孩子们过个有意思的节**——办一场“校园文化艺术节”。

乡领导得知情况后,给于贵勤送来了50元钱,让她把这个节**办好。于贵勤接过钱就有了新打算,她要用这50块钱到县城给学校买一根钢管当旗杆。

几天后,正好要到县城开会,她揣着50块钱去了。“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卖钢管,就在路上打听。有人和我说承钢(指承德钢铁集团)卖。”于贵勤在向记者回忆当年情景时,**不住笑了,“开完会中午休息的时候,我问路边的人,承钢在哪?人家用手一指说,前面就是!就这样,一路问一路走,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承钢。结果,承钢的钢管不零卖。”

两个小时的路程,走坏了于贵勤的一双布鞋。“当时特累,见路两边有卖茶叶水的,特想喝一杯。”于贵勤最终没舍得破那50块钱。“没买到钢管,我不敢花呀!”

又走了两个小时,于贵勤回到了会议驻地。有人问她,你下午干啥去了?她把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遍。那人一听笑了,说,买钢管用得着去承钢吗?你给你写个条子,你到某某建筑工地取一根去吧!

“拿着那个条子,我这个乐呀!省了50块钱!今天我要好好撮一顿!”于贵勤说,“出了门,我就买了两个大红薯!”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就这样,在于贵勤的节俭与**各界的支持下,昔**的落后山村小学,跻身全县优秀学校之列。如今的于贵勤,又有了一个新愿望:把孤山小学建成全国第一所一流的文明生态校园。“孤山小学地处大山,我要让这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学生与教师和谐相处!”于贵勤望着远方,勾勒未来。

(2009年第10期《农家女》)

  高富强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