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和赵明月的恋情公开后,李家非常高兴。李言闻同妻子张梅商量,既然时珍和明月这么好,不如请个媒人上赵家说媒,将这门亲事定下来。张梅同意。于是,李言闻请到了蕲州城有名的媒婆周嫂。周嫂,40多岁,虽徐娘半老,却风韵犹存。不仅能巧言善辩,还会随机应变。故经她说媒撮合的,无一不是成功的。所以她的生意非常红火。她接受李家一笔不菲的酬金后,便兴冲冲往赵家去。赵家在蕲州城宾阳门外的横岗,与玄妙观很近,离瓦硝坝也不远,只有三四里路。不一会儿,她就到了。
赵家和李家一样,在蕲州算不上富有之家,可也还殷实,不愁吃不愁穿。因家主赵凤山是个猎人,一年四季在蕲州附近的几座大山里打猎。每天早出晚归总有收获,不是带回山鸡、野兔、斑**,就是带回豪猪、野猪、黄鼠狼什么的。城里几家大酒搂老板与他订有长期协议,不管他打的什么猎货,只要他送便一律照收,而且给的价格不低。这样,他家和李家一样,有个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这点讲,赵家和李家开亲,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赵凤山从女儿明月口中得知,李家要请媒婆上门提亲。于是,他休猎一天,在家等候媒人的到来。周嫂进门后,他客气地给她让座、上茶。寒喧几句后,周嫂便进入正题,将她来的目的讲了个明白,然后重点渲染了两家开亲门当户对的理由以及李时珍有不可估量的前程等核心问题。意图很清楚:希望他答应这门亲事。
在周嫂滔滔不绝讲话时,赵凤山一直不吭声。待她讲完后,他才慢条斯理地说:“首先呢,我要感谢你周嫂关心我女儿的婚事,亲自上门替李家提亲。按说呢,我应该同意这门婚事,理由有很多,就像你刚才说的那些:首先是李时珍与我女儿男才女貌,很般配,是天设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其次是我家与李家门户相当,我是猎人,言闻是郎中,都是不入流的老百姓;第三是两家经济实力差不多,有饭吃有衣穿,富不了,穷不了;还有就是李时珍品质优秀、前程似锦。我不否认这些事实,我也看好李时珍,我甚至鼓励我女儿与时珍发展感情。可要我现在就把这门婚事定下来,我还不能。我女儿明月生得花儿朵儿一般,是我的心头肉,我希望她一生能够幸福。可能否幸福,最关键是要找一个好郎君、好婆家。时珍有才,可第一次乡试失败。虽然他准备再考,可谁知道结果如何呢?所以我想等到时珍考完第二次乡试再定此事。我这么说,可能李家认为我太势利,可这是没办法的事,都是养儿养女的人,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一生幸福?请周嫂理解我,也请你转告李家,时珍一旦中举,不用媒人,我亲自将明月送到他李家。”
周嫂虽是媒婆,可也是明理之人。她听赵凤山这么一说,原本想费再多口舌也要说服他 的想法改变了。她虽觉得他的打算有些势利,可也不是没有道理,做父亲的为自己的女儿长远考虑,没有错,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她笑一笑,说声表示理解的话就告辞了。
李家更是通情达理的。周嫂向李言闻夫妇直言赵凤山的想法时,李言闻不但对赵家没有微词,相反还大加赞赏,说赵凤山是个好父亲,替女儿做长远考虑,难能可贵。倒是时珍觉得,上门提亲未肯丢面子。言闻反倒劝道:“这应该是件好事。对你来说,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你想娶明月为妻,那筹码就是你必须乡试中举。所以,为了明月,也为了我家,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加倍努力,一定要考取,不能辜负了明月和大家对你的期望。离下次乡试的时间还有一年多,你要好好把握,多看书,多向书院的先生请教。”
此后,李时珍按父亲的教导,更加发奋学习。他大部分时间泡在书院里,不是博览群书,就是与先生探讨分析问题,偶尔上父亲的诊所瞧瞧。当然,也抽空与明月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