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前言

小说: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作者:吕途字数:4884更新时间:2018-04-08 11:29:02

中国经济崛起了:2008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品出口国;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0年7月底,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2010年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过**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本书所指的新工人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打工群体。新工人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过去的国企工人而言,过去的国企工人有国家工人的编制,享受国企工人的各种福利待遇,而现在的打工者虽然在工作性质上是工人,但是却享受不到过去工人的待遇;二是新兴的产业工人的意思,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在城市的就业机会,逐渐形成了人数庞大的打工群体。2006年3月27**,**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定位,定义这个群体是“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并且“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频繁使用了三个词语:新工人、打工者和工友,在这里,这三个词语是可以互换的。

一方面,中国新工人从数量上来讲已经崛起了:国家**计局2012年2月22**发布数据称:“(2011年)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上年增长4.4%,表明我国不仅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促进了就业的稳定增加 。”**研究室2006年4月发表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新工人在工作中却迷失了:根据北京工友之家2009年所做的《打工者居住状况和未来发展调查报告》,在深圳的新生代打工者平均每一年半换一次工作,在苏州的新生代打工者平均每两年换一次工作。打工者的工作稳定性差别很大,有的工友一年之内也许就换好几份工作,而有的工友可能十年都在一个厂里工作,但是总的趋势很明显,就是打工者的工作是很不稳定的。

新工人在物质生活中也迷失了,找不到家在哪里:许多打工者在城市无法安居乐业,在农村也找不到经济来源和发展前景,处于一种在城乡之间进退两难的状态。绝大多数打工者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只能在农村盖房或者在镇上买房,但这都需要花费和预支打工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而农村土地的产出很难维持生计,小城镇没有合适和足够的就业岗位,所以打工者不能住在新盖或者新买的房子里,还是要一辈子在城里打工,结果小城镇和农村的房子只是一个“家”的符号而已。

新工人在精神追求上同样迷失了:这个**貌似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好像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拼搏出自己的天地来,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新生代打工者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出校门的时候踌躇满志 - 刚开始打工的时候努力拼搏 - **复一**长时间的机械工作、有的还得经常上夜班让人变得麻木 - 然后失去人生的目标、只是**复一**地打工、近乎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也正在觉醒:工人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他/她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工人在生产中意识到工人劳动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和自身的**挂钩;工人换了很多工作以后发现,老板们几乎都一样,要赚钱就要压榨工人;在世界自由**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工人发现自己失去了生命和自由,因为超长时间的工作让工人无法拥有自己的时间,没有时间就是没有生命,没有生命,谈何自由。这些来自打工生活的朴素认识是工人主体意识崛起的前提。

中国工人是否能够**正崛起将决定中国经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否能够**正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外商投资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创造中国新工人群体并不是来自世界和中国的投资资本的目的,而是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资本和企业需要劳动力,这为农村户籍的打工群体创造了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但是资本和企业不会必然考虑工人作为个体人的完整需求,这就造成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中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国家。……”;第二条规定:“中华**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中国宪法规定了工人和**的基本地位,但是改革开放的30年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以资本为中心,工人和农民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在2004年3月十届**二次会议上,****在《**工作报告》上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开始纠正过去过度强调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问题。为了保障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公平的中国,中国新工人必须承担起**赋予这个群体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经济腾飞为新工人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而新工人崛起的必要条件是主体意识的崛起。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描述打工者在城乡之间进退两难的现状,以及打工者对自身和**现状的反思。本书从微观入手进行现实状况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从宏观上进行**结构分析,认为这种进退两难的状况并不是说打工者的发展是没有方向的。相反,中国**到了**变革的关键时刻,正在谋求**和谐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打工群体正在谋求成为新工人、新市民和新公民的发展道路。从工友的故事中,我们虽然看到打工者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步履艰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打工者在城市努力打拼坚韧不拔的精神。多数打工者尤其是新生代打工者的未来发展必然在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生代打工群体精神和发展诉求的必然结果。

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无预设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没有假设前提的研究。无预设的研究并不等于没有方向和主题的研究,此次的研究主题是:“城乡之间和打工者的未来发展”。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半结构访谈”。我给这种研究总结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拼图研究法”。中国很大,每个城市、每个村子都有它的特点,所以,此次研究一定是不全面的;但是每个城市、每个村子、甚至每个人又都可以反映出中国现状的一个部分,当把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拼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我所反映的主题的中国现状的一个全貌;在完成这本书的**稿之前,并没有研究的题目,没有研究的结构,也没有研究的结论,在整理每个访谈故事的过程中,我把故事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取出来,逐渐进行分类和归纳,最后形成了结构和篇章。 这就是我所说的“拼图研究法”。如果你玩过2000块组成的拼图你就更可以理解,在玩这种拼图的时候,要把颜色非常接近的小块找到一起,形成很多小组合,然后再把这些小组合拼接成大组合,最后把拼图完成。如果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那一块块小小的拼图,能够引起你的关注和共鸣,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打工群体的现状和未来,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访谈大部分是由作者本人来做的,部分访谈得到了一些同事和朋友的帮助。每个访谈的谈话时间一般是2个多小时,也有3个小时到6个小时的。访谈地点跨越了城市和乡村,我们分别在北京(访谈17名工友)、重庆(访谈6名工友)、东莞(访谈20名工友)、苏州(访谈9名工友)和武汉(访谈2名工友)进行了工友访谈,一共访谈工友54名,其中30名男性、24名女性。我们分别在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谢旗营镇北大段村10户)、四川(邻水县柑子镇斑竹村8户)、重庆(长寿区洪湖镇坪滩村4户,奉节县7户)和贵州(遵义县惠民村)调查了5个村子,访谈农户36户。在重庆访谈的6名工友的老家在重庆洪湖镇的坪滩村;在东莞调查的8名工友的老家在贵州的惠民村,在东莞调查的**12名工友来自重庆奉节县。在城市进行工友访谈的时候,主要询问他/她们的打工经历以及和老家的联系;在农村进行农户访谈的时候,主要询问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以及和外出打工成员的联系。虽然本书的主要素材来源于“城乡之间和打工者未来发展”的专项研究,但是,书中一手资料中也使用了一些以前和平时积累的研究素材,**如,第一编第五章的“北京中坞村拆迁调查”是在2010年1月做的。

全书分成四编。 前两编主要是围绕着工友和农户的故事和具体信息写成的,第三编也会引用一些故事和信息,但是因为这一编会思考和论述一些**结构层次的问题,因此也将引用一些二手资料。第四编探讨的是一些我认为的对**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的概念。这本书的结构和拼拼图的逻辑也是一样的,我们先拼出一个个具体的局部画面,等整体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以后,我们可以去品味和思考这个画面的结构、含义和给我们的启发。

本书的第一编是“待不下的城市”。打工者在城市打工,但是他/她们的工作不仅不稳定,而且很多人没有**保障;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她们不仅在城市买不起房子,而且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打工者结婚了并且有了子女,但是他/她们的子女很多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很多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照顾,有一些干脆长年学习和生活在寄宿学校里;那些有幸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在城市被称为“流动儿童”,从名称上看好像他/她们要重复父母的命运; 城市飞速地扩张与发展,甚至来不及考虑打工者的生存和发展,在城市的拆迁大潮中打工者更加被边缘化。

第二编是“回不去的农村”。在和工友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工友说:“将来还是要回老家的”。当我具体问“什么时候回去”的时候,工友会说:“干不动了才回去!现在回去了吃什么喝什么!”所以,我认为,“回老家”只是一种想象中的退路,其实这条退路并不存在。农村的耕地根本无法承载打工者返乡务农,而且按照现在的人均耕地规模,一年的农业收入往往赶不上在外打工半个月的收入,打工者是不可能选择回乡务农的;被打工的父母留在农村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看到他/她们给我的感觉是:衰败的老龄化的农村还在气喘吁吁地为城市孕育、输送着廉价劳动力。

第三编是“迷失在城乡之间”,在前两编微观层次表述的基础上,这一编描述了**结构层次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打工者未来发展的关系。第一章描述的是打工者的一种迷失的状态,这种迷失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盖房/买房。虽然打工者也知道自己不会回乡务农,但是很多打工者还是把房子盖在了村子里,如果去看看这些矗立在田间地头的楼房,你就可以发现,有很多是空着的,也有很多仅住着老人和孩子,这些房子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家的符号”;第二章的前两节描述了**断**对打工群体的直接影响,后两节论述的是为什么**断**导致打工者的迷失。第三章描述了女性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以后所经历的角色变化和婚姻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的不仅是女性也包括男性。第四章描述“用工荒”现象。“用工荒”是企业、**和打工者进行角力的一种表现,“用工荒”和打工者就业的不稳定是直接相关的,打工者虽然就业不稳定,虽然会不断变换工作,但是打工者会继续在城市打工。“用工荒”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就业虽然不稳定但是数量稳定而且在不断增长的工人群体已经形成。第五章描述了对产业转移状况的零星观察和思考。第六章试图论述农村的未来和中国的未来,农村和城市是中国的左膀右臂,必须均衡发展,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城乡差距导致的,所以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国的稳定发展。

第四编是“新工人主体意识的形成”。 这一部分讨论了公平、自由和道德这三个概念以及“家在哪里?”的问题。 这里想要的不是海阔天空的议论、不是古今中外的评述,而是以工人的视角和最贴近工人现实的分析。在和工友的交流中,我学到了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道理,在这里把这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这些可以为新工人主体意识的形成做出一点儿贡献。

本书的调研开始于2010年5月,大部分调查和访谈结束于2010年12月。2011年6月,为了最后一编的写作,进行了补充调研。2011年1月开始动笔整理调研资料并随后开始撰写本书,初稿完成于2011年10月,结稿完成于2012年3月。这里要感谢所有接受我们访谈的访谈对象,没有你们的**诚交流就没有这本书。也感谢所有给予本书支持和帮助的同事和朋友。

吕途

2012年3月

  吕途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