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第06章2月5日下午,中卫古道,灵州及灵州道

小说: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 作者:冯玉雷字数:4737更新时间:2018-04-18 14:55:14

启程前往中卫时,已经到下午4点多,天色渐暗,冷气逼人。疲惫和凉意一起袭来。好在路边荒原台地、石山上都覆盖一层薄雪,折射光线,发出弱亮。

为便于考察,我们走省道。地方古文献对这段丝绸之路驿站有记载,如营盘驿、干(甘肃)塘驿、一碗泉驿、上茶房庙驿、长流水驿、下茶房庙驿、沙坡头驿等。与驿站相对应,沿途也建有等烽火墩,自东向西依次为孟家**墩、头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土墩子、双墩子等,与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烽燧相望、相接。

营盘驿就是营盘水。这些古老驿站遗址尚存,由它们连接的古道遗址保存较好,与汇聚这条古老走廊的定武高速、包兰铁路、201省道以及往来车辆互动对话。结合宁夏专家周兴华的调查结果及现场考察,甘塘至迎水桥镇存留一条车马大道,从西往东,依次为;第一段在老营盘水、双墩梁,第二段在上茶房庙至一碗泉,第三段在长流水沟北岸,第四段在长流水笈笈湖口,第五段在迎水桥镇孟家**骆驼峰子山北坡下,沿途古代石器、瓷片、陶片、钱币等遗物时有发现。这条古道宽约4米,长数十公里,因人畜践踏,车辆碾压,路面僵硬泛白。201省道与它时而重合,时而相交,时而并行。从古道遗址看,古人为保障畅通,采取多种修路技术。如骆驼峰子山下北坡古道与笈笈湖口古道相接之处被一条山水沟切断。古人架大石板以便人畜、车辆通过,古人因此称这段路为“石桥”路。20世纪50年代,包兰铁路经过,拆毁“石桥”,修筑为铁路通过的涵洞。笈笈湖口古道,修在山水沟与山坡之间。古人在个别地方劈削山坡,加宽路面;又在山水沟边垒砌大石块作护坡,防止路基崩塌。

行路难,护路也不易。由此推断,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实行各种有效管护、维修、保障之措施,与现代公路、铁路乃至油气运输**,大概相同。

丝绸之路东段中道、南道,不管是略阳道(陇坻道)、**头道,还是瓦亭道,都要经过沟谷纵横、群山连绵的陇西和乌鞘岭,人马经过不易。而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可行车马)从今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出发,沿回中道(泾水道)北上,经甘肃平凉,进入六盘山高平道(宁夏固原),从高平沿萧关道(宁夏清水河道)至古灵州(宁夏中卫)渡过黄河,然后沿着后来所谓的“北大路”进入河西。实际上,这才是先秦以来华夏通往西域、中亚、非洲、欧洲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主干道。现在,夕阳西下,我们行进在先秦以来持续使用的国道上。

公元1003年,西夏向西扩张,也是沿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这条大道行进。景泰民间流传着一首《?逃难曲》,难民行走线路也正与北大路相同,特节录与交通路线相关的句子:

**峡下来是牛家的坡,上下泉沟哭着过,逃难人实实难过

一走走到**脖子滩,眼泪点点擦不干,朝后看实实可怜

半个庄子贼娃子多,我拿些炒面你刁过,再刁过性命难活

十字路下去三道场,毛(魔)鬼峡里也孽障,只见天不见人庄

三眼井下来白墩子,不种庄稼**盐池,逃难人跑着看去

白墩子下来天涝坝深,天涝坝梁上贼娃子多,这一条大路躲不脱

大营盘水下去是甘塘子,一碗凉水五个子,没有钱渴死不给

一天按上些干炒面,一晚上爬的是荒**滩,逃难人苦着难言

一碗泉长流水,想吃炒面漫一嘴,四十里沙坡头上去里

看黄河是一条明川,下去沙滩咱们要着吃,你走东来我走西

其中涉及到的地名与古代驿站完全相同。不过,与历代史家、文人记录不同,这些地名的记录者是历代难民!因此,我们关于丝绸之路名称也就多了一些思考。

沟通中国与域外的交通网络主要由西北和西南两个陆路网络、陆海相衔的东北网络与海洋网络4大交通板块构成,主要工具是骆驼、舟楫和马帮。目前,对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人员、思想之大动脉的通用名称是**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另外,学术界还有多种名称,教科文组织所谓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朝圣取经之路”、“军事远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板声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原丝绸之路”、“铜器之路”、“经书之路”、“沙漠之路”、“骆驼队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现在,是不是可以加上“难民之路”?东汉末年,中原内乱,地主豪强举家迁往河西、敦煌乃至西域,他们也应该选择这条路。

傍晚六点前,到达沙坡头。黄河、腾格里沙漠、铁路、公路在这里挤到一起,形成“四龙聚会”壮阔景观。近年来,沙坡头成为旅游热点,冬天,则异常清冷。我们俯瞰黄河宁静的大转弯,远眺对岸远山上一个墩台遗址,感受暮霭,感受萧索,思绪万千。

从中卫开始要逐渐折向西北,走青铜峡、吴忠、灵武、银川一线。这一带是**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交融汇合的地域。也是考察灵州道的重要区域。说灵州道,必谈灵州。国内学者对灵州的确切位置多有争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抵御游牧民族,沿黄河筑三十四县,其中由富平县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引黄灌溉。西汉时期,又设立灵洲县,为当时北地郡所辖19县之一。《汉书》记载:

灵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师古曰:‘苑谓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

《后汉书·郡国志》北地郡记载为“灵州”,为东汉北地郡所辖六县之一,据此推测,东汉时已改灵洲为灵州。东汉后期发生三次羌族**,灵州内迁。后魏在灵州原地置薄骨律镇。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置灵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灵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灵州,置总管府。624年,改都督府,属关内道,设有**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若干个羁縻州。630年,唐朝攻灭**厥,在阴山南麓置三受降城。646年,唐太宗亲至灵州接受回纥诸部及铁勒九姓酋长投降,遂有“受降城”之称。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国,漠北铁勒诸部尊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请求在回鹘(铁勒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开“参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经天德军到回鹘牙帐(唐安北都护府,今**和林),然后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设置68个驿站,备有马匹、酒肉、食品。历史文献提到的回鹘道、回鹘路也大致是这种走法。721年,唐置朔方节度使。742年,改灵武郡。756年,唐肃宗于此即位,升大都督府,由此成为全国**中枢。758年,复改灵州。840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退至**西及河陇一带,回鹘道衰落。848年,沙州豪族张议潮率众收复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鹘旧路经灵州到达长安,于是,又一条以灵州为中心、连结西域与中原的交通与贸易之路——灵州道开通,P.3451《张淮深变文》有赞云: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初离魏阙烟霞静,渐过萧关**路平,盖为远衔天子命,星驰犹恋陇山青。

即颂此事。

五代时,灵武郡为朔方军治。西夏占领后改西平府,又名翔庆军。元、明仍为灵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灵州古城被河水淹没,迁移三次,最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筑新灵州城即今灵武市。清朝到**均为灵州。1913年,改新灵州为灵武县。1950年,后灵武归吴忠管辖。2002年,灵武市由银川市代管。所以,吴忠、灵武都属古灵州城。明代史书称淹没以前位于今吴忠境内的灵州为古灵州城,称三徙之后的灵州为新城、新灵州城。

由于历史变迁,古灵州确切地理位置始终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未解之谜,以致有学者认为现今灵武市就是古灵州遗址。2003年5月8**,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郊区唐墓群出土两块墓志,一块毁坏严重,字迹模糊。另一块《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字迹清晰。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父亲是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丈夫是军队官吏。吕氏夫人于公元830年死于灵州家中,葬于回乐县东原。回乐县系灵州治所,与灵州同城。由此证明古灵州城址在今吴忠市西北部。

宁夏学者周兴华先生结合《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校》、《范文正公文集》所附《西夏地形图》及**所**《西夏地图集》等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古灵州在今中卫市黄河两岸地段,是东西方交通中重要的黄河水陆码头之一,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从古灵州渡黄河由来已久。唐朝在灵州设置六城(东、中、西三受降城、定远城、丰安军、振武军城)水陆运使,专司水运,丰安军(今宁夏中卫)系其黄河水陆码头之一。《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卫青率军“度西河至高阙”,这一地区应有大型渡口和车马大道。《魏书·刁雍传》载刁雍在“牵屯山河水之次”(今中卫香山北麓的常乐、永康、宣和镇黄河沿岸)“造船二百艘”。 周兴华先生所说之灵州,当指当时中卫属于灵州辖地。

这些研究成果和考古证据至少客观上透露出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中卫、吴忠、灵武一带的黄河绿洲适合耕种,具备设置州城的条件;其二,黄河水流平稳,多处地段适合建造大型渡口;其三,从最早取名来看,这里经常发生水患。2月6**早晨,我在中卫县城看到相距不远的两家单位均以大禹命名: 大禹营销中心和禹都新村。我拍照片发到微信群里说,难道大禹的子孙顺黄河而下,在中卫也留下了深刻印记?易华兄回复说有可能。

沿清水河南下、北上的萧关道必从古灵州渡黄河。按照常理,若经景泰往河西,就在中卫段渡河;若走走回鹘道、灵州道,则可以在中卫段渡河,也可以在吴忠或灵武合适地段渡河。总而言之,渡口可能有多处。

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不仅包括经灵州西行的道路,还包括经灵州到长安、洛阳、开封的路线。根据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献资料,灵州道大致轮廓为:由开封西行,经洛阳至西京长安,北上邠州,循马岭河而上,经庆州、环州至灵州,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腾格里沙漠,溯白亭河(今石羊河)南下至民勤、凉州;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绿洲,溯额济纳河(黑河)南下张掖绿洲,然后循河西旧路历肃、瓜、沙而达西域。归义军曹议金、曹元忠时期,这条路线畅通无阻。这是灵州道的两条主干道。另有经河西走廊连接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的道路,即从沙州出发,经瓜、肃、甘、凉、灵诸州,然后北折,经丰、胜、朔、代、怡等州到五台山。

其实,早在汉代时山西大同盆地与西域之间联系密切。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以来,东西方交流更甚,《北史·魏本纪》载鲜卑**治者“徙凉州三万余家于京师”(其中有大量佛教人士及凉州、西域或斯里兰卡的工匠),太延元年“八月丙戌,行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贡”;太延三年,“**、契丹、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盘陀、鄯**、破洛那、者舌等国各遣使朝贺”。这些史料表明,大同与凉州乃至河西走廊、西域往来频繁。尤其是“徙凉州三万余家”到大同,如此庞大人群,如何迁徙?走哪条道?走了多长时间?怎样经过腾格里沙漠?

《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研究认为,齐桓公西征大夏走的可能就是灵州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穿越“流沙”(即腾格里沙漠)。由此推断,灵州道之“诞生”或可提前到战国时期。

经过晚唐、五代发展,到宋初灵州道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兴盛300多年。西夏崛起后灵州道交通断绝,双方为争夺灵州,进行了近百年的攻防战。1020年,宋朝诏告西凉府回鹘,贡奉改由秦州路。实际上,灵州道并未**正划上句号,明朝王弘在《灵州道中》写道:

边尘一道马头开,烽火无烟但有台。

地势腾腾随北上,山行个个往西来。

生人何计薰胡俗,造化分明孕此胎。

见说中州文教在,衣冠珍重济时才。

可见灵州道使用时间还延续很长,或与**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盐道一脉相承。

  冯玉雷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