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当“专家”的时候
许多事情,不想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仔细想想,有时觉得也蛮值得“玩味”。
譬如说吧,我们现在一谈起“老专家”,脑子里立刻舍浮现一个满头白发、老态龙钟的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其实,“老专家”关键并不在“老”,而在于“专家”,不然,世上那么多的老人为什么并不都是“老专家”呢。那么,这些“老专家”成为“专家”的时候是什么年纪呢?原来没想过,所以也不留心。最近看到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一书的后面,附录有张先生的著译目录,第一本是《中国声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九年出版。这时作者多大呢?二十七岁!到一九三二年作者三十周岁时,他又接连出版了《德国现代史》、《中国古音学》、《语言学原理》、《音韵学》等书,并且当上了教授,恐怕可以算得上“专家”了吧。
我怕这一例子不够典型,又有意去翻了一些书,发现我们现在所敬仰的许多“老专家”,竟绝大多数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成了“专家”的。当时,他们并不“老”,用现在的标准看,还是“小青年”呢。
我想:要是当年的“张先生”们拿着他们题目大得有点吓人的书稿来找我们现在的出版社的同志,结果究竟会怎样呢?如果他们的书稿不能出版,那么“教授”的职称,“专家”的美誉又将从何而来?还有,如果他们第一本书稿没人要,是否还会继续“专”下去而不改行呢?……这样想来想去,真要“伊于胡底”了,还是打住,让读者自己去想吧,
(198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