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长护国寺内,一座庭院格外静谧,院墙和门庭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西侧的厢房鎏金的门匾书写着“二贤堂”三字,轻启门扉,阳光照射下,镶嵌在墙面的两尊石刻人像鲜活了起来,原来这里供奉的“二贤”是孝子朱寿昌和名宦包拯。孝子朱寿昌祖籍天长,他弃官寻母,在秦栏有孝子墓遗址,而包拯是合肥肥东人,他和天长有什么渊源呢?
在民间传说和各种影视作品中,宋朝的名臣包拯断案如神,不但是一位大清官,还是一位神探。其实在历史中真实的包拯是以直言敢谏而名垂青史,他本人并没有审理过太多的案件。现存的记载中,由包拯亲自参与审理的案件屈指可数,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智断牛舌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天长。
包拯字希仁,合肥肥东人,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父母去世后守丧期满,包拯才赴京听选,出任天长知县。
到天长上任后不久,这天包拯刚刚坐堂,县衙外急匆匆走进来一人,纳头便拜:“草民北乡董氏,家有耕牛,无端被割去牛舌,眼见不能成活,求大人做主!”诸位,北宋建国,休养生息,扶持农桑,短短50年,全国人口从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增加到一个亿,为发展农耕,北宋出台了耕牛保护政策,要求农户善待耕牛并严禁私自宰杀。
听完董氏的陈述,包拯略一思索,对董氏说:“既然牛之将死,不如回去宰杀吧,四乡广售其肉,积蓄资金再买新牛。”
董氏遵照包拯的吩咐,宰牛鬻其肉。两天后,县衙又有一人前来击鼓,包拯唤其入内,此人跪禀:“吾北乡李氏,乡邻董氏私自宰杀耕牛,四处售卖牛肉,请大人按律严处!”包拯用眼角扫视来人,不紧不慢地说:“我听说此人耕牛即将老死,准其宰杀售卖。”李氏抢言道:“大人不知,此牛健壮,唯牛舌残缺罢了。”
包拯“啪”地一拍惊堂木:“大胆李氏,宋律保护耕牛,四乡皆知,董氏宰售耕牛,别人不报,唯独你来举报,还知道牛舌残缺的细节,割牛舌之人必是你无疑,还不快快招来!”
李氏面色如灰,颤颤巍巍招供了如何与董氏结仇,又如何割去牛舌的细节。此案一断,包拯美誉不绝,并载入了《宋史》。
为缅怀包拯,明代天长人曾在县城东门外建了一座“二贤祠” ,用来纪念包拯和孝子朱寿昌,并题诗为赞:“花城峨峨谁建祠,二贤风雅后人师。犹道神宰割牛事,笃孝还怜刺血诗”。(1995年汪曙老先生征得宗镜老法师同意,在护国寺设二贤堂,请来扬州工匠镌刻石像,让先贤故事传承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