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灵台方寸山
听说有个云台观,嘉靖皇帝还找了个替身在那里代为修行,吴承恩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一样,极为亢奋,他说:“尤兄,还有这样一个好去处,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呢?”
尤广义道:“哪里是个好去处,听说不过是深山之中的一个孤观而已,既不接受善男信女的香火,道士也只有数人,连我自己也从未去过。”
吴承恩:“不不不,无声胜有声,这种去处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第二天吃过早饭,一行四人又向云台观奔来。由于尤广义和两名军卒均未到过云台观,仅仅知道个大方向,几人便一路打听,一路前行,在路人的指引下好容易来到了聊崛山脚下。聊崛山坐落在钟祥城东垂直距离三十公里处,是丘陵地带一座很突兀的山。这座山有一个很神奇的特点:每当人们看到山顶有云雾笼罩的时候,天就会下雨。如果白云在山间缭绕,就是晴天。民间有句谚语:“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缠腰”,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聊崛山的这一特点,就成了当地人们观测天气的地方。
却说吴承恩等人来到了聊崛山脚下,却又找不到上山的路径,反复往来,仔细分辨,最后确认一个地方像是一条小路样子,便弃马而下,寻径上山。几个人心情焦躁,大汗淋漓,爬了几里路才到达山顶,果然发现了一座色泽鲜艳的道观。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不到跟前,很难想象在这原林深处,还有这么一个让人想都不敢想象的去处。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白云缭绕,雾气腾腾,一派妖娆景象。
倘未进观,就见门口有一石碑,碑文是本观简介。原来,云台观始建于隋唐,是“三教论衡”、“释道之争”的发生地。
何为三教论衡?三教论衡指佛教与儒、道二教在学说及行事方面的论争。儒、道两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佛教则由印度传来,因此在思想、信仰、礼仪、习惯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三者经常发生教义及礼仪上的论诤,也常为争夺帝王的信仰与势力而发生冲突。
何为释道之争?就是道教和佛教因争夺信徒,相到抵制而发生的矛盾。佛教从印度经**向内地发展,唐朝时,被奉为国教。道教是华夏文化,以武当山为教源地。到了明朝,佛教受到打击和制约,道教被奉为国教。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既云台观是“三教论衡”、“释道之争”的发生地,那就说明了钟祥的道教阵容在中国道教中的重要位置。这里会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发生一些奇异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这里的道士说钟祥是龙兴之地,预言当时还是一个藩王儿子的嘉靖皇帝会当上皇帝,就是一例。
道教有些内容是术数,是术数就有很强的科学性。在中国历史上,有些脍炙人口的人就是道士或跟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唐朝的徐茂公,明初的刘伯温,等等。
当年嘉靖皇帝聪明灵慧,道士们推波助澜,说他的灵根在道观,渊源在道家。于是,他便找了个替身在这座云台观代他修行。后来,嘉靖皇帝觉得云台观不够气派,便按云台观的建筑格局,在道教圣地武当山进行扩建,将替身也移居武当山替他修行。可以想象,武当山的建筑格局,实际上就是云台观的放大图形。武当山虽为道教圣地,但云台观的观主到此,必被奉为上宾。
《西游记》第一回【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虎豹,直登山顶。果是好山: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这段文字,姑且算是对聊崛山的叙述,欢迎大家到聊崛山现场对照。
《西游记》第一回【但见: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只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边立一大石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山就云台观,它是针对武当山而命的名。灵台:通灵之台。方寸山:武当山是道教源地,明朝时也不过是一座道观,因为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既尊重武当山,又相信自己的灵根在云台观,所以,二者合一,就按云台观的格局,在武当山放大扩建。方寸,意为道教源地武当山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