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是历史不是故事
吴承恩决定走了。通过几天的了解,他对从嘉靖皇帝的身世、生活环境、人物个性,跟道教的关系等情节向孙悟空全面转移都有了一个成熟的构思。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安宁的环境让他动笔,尽快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尤广义见吴承恩向自己辞行,挽留道:“吴兄,你我兄弟相处甚欢,何故急着要走?”
吴承恩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我还要到蕲州去报到,时间拖得太久,总是会有干碍。”
尤广义道:“既然如此,今晚愚弟就作东为你饯行吧。”
由于吴承恩的特殊身份,他在官驿里一直享受着免费膳宿。听了尤广义的话,连忙说:“尤兄差矣,该是我作东,向你表示谢意才是。”
尤广义道:“吴兄,你我兄弟有缘,何谢而有!你若再推辞,便是瞧不起尤某了。”
吴承恩笑道:“既如此,愚兄恭敬不如从命了。”
晚上,尤广义作东,为吴承恩饯行。席间,当伙计上了一道菜时,他说:“吴兄,你可认识这道菜?”
吴承恩见那盘中的菜肴成簿片状,晶莹剔亮,摆放得十分别致,便道:“让尤兄见笑,吴某实在不知。”
尤广义道:“这就是先帝当年进京抢帝位时,带在路上用膳的肉红暑。”
吴承恩听尤广义提起过“肉红暑”,但没有往心里去,更没设想过“肉红暑”是种什么样子,这时听了尤广义的话,便好奇地说:“呀,这就是肉红暑?”
尤广义笑道:“先帝当年携带的肉红暑当然没有这样精致,更没有现在这样味美可口,它是经过人们反复调制,加工才成这种样子的。”
吴承恩:“尤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详细说给我听听吧。”
尤广义:“行,反正是闲聊,我们就边喝边聊吧。”
当年,嘉靖皇帝化装成囚犯进京抢帝位,一要赶时间,不可能饿了就停下来上餐馆。二要隐藏身份,瞒天过海,一个囚犯不可能到餐馆里去大吃大喝。但日夜兼行,从钟祥赶到京城最快也要半个月时间,十四岁的嘉靖皇帝担惊受怕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总不能连口好饭都吃不上吧!于是,兴王妃蒋氏就给王府的厨师下了一个命令:要想办法做出一种食品,能让世子吃上肉,但外人却看不出来他是在吃肉。即响肉不见肉。
蒋王妃的这个命令可让厨师们作了难,而且中午下的命令,晚上就要做出来,几名厨师一商量,最后决定,将瘦猪肉剁碎,拌以食盐、葱姜等调料,用淀粉做粘合剂,捏成一个个肉团蒸熟了不就可以随身携带了吗!为了让人看不出那是肉团,厨师们又在淀粉里放进了少量荞麦面,因为荞麦面蒸熟后呈黑色,又把一个个肉团改捏成红暑样子,最终,这种蒸出来的东西,其形状和颜色都极像红暑,不认真辨别,还真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美味肉制品。
嘉靖登上了龙位,竟迷上了这种肉红暑,以致茶不思饭不相。但皇宫里的厨师们无论怎么做也做不出那种美味,嘉靖皇帝无奈,只好将兴王府发明这种肉红暑的厨师召进皇宫,让他亲自烹饪,结果,做出来的肉红暑还是又苦又涩。直到这时,人们才反应到不是皇宫的厨师无能,而是京城的水质跟钟祥的水质不一样所致。
京城做不成肉红暑,嘉靖皇帝就让钟祥做好了送进皇宫去。还是那种肉红暑,但今非昔比。过去是为了吃肉不见肉,今天却要让它尽量美观、更加美味,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改进它的调料配方,最终,做粘合剂的淀粉里去掉了荞麦面,单纯的猪肉馅也变得鸡鸭肉鱼样样俱全,调料也变得多种多样,再用鸡蛋摊成簿簿的鸡蛋皮,将这些精制的各类肉馅包裹起来,捏成了龙形,蒸熟后俨然一条活生生的龙。嘉靖皇帝见之大喜,赐名:蟠龙菜。
“肉红暑”成了蟠龙菜,并且成了皇宫贡品,一时在钟祥成为佳话。民间纷纷仿效制作,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它已是百姓人家逢年过节招待佳宾的上品。
吴承恩听到这里,连忙问:“尤兄,你是说蟠龙菜已在民间传播开来了对不对?”
尤广义:“对呀,一般人家,都把这当着吉祥的菜肴同,是逢年过节的必备品。”
吴承恩兴奋地说:“好,太好了!”
蟠龙菜在民间传播开来,吴承恩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年初,他在李春芳家里,因看了王世贞编撰的《明史》初稿,其中涉及到嘉靖皇帝继承皇帝的事情跟李春芳介绍的情况不一样,便问:“子实兄,我曾听你说过,先帝是在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竞争中获胜登上的帝位,为何在王世贞的稿子里,却不是这么说的?”
李春芳:“这也是当今皇上的意思,毕竟先帝用那种手段抢先赶到了京城,说起来也有点不光彩。”
吴承恩:“我倒不这样认为,先帝是奉诏行事,小小年纪竟有那种大智慧,这是一段睿智的传奇故事,怎么说是不光彩呢?”
李春芳:“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只要皇上认可就行。”
吴承恩:“子实兄,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你是《明史》编撰小组的组长,认真把关,如实记史是你的职责,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李春芳讪笑:“我是组长?我是他们的幌子差不多!”
吴承恩:“越是这样,你就越是要挺直了腰杆说话。”
李春芳:“如果我挺直了腰杆能够改变这种事实的话,我也愿意当个直臣,青碑留名史册留芳。问题是……”问题是什么,李春芳不往下说了。
吴承恩理解李春芳的意思,也理解他的处世哲学。这个组长不是他自愿当的,《明史》的黑白也不是由他亲笔编撰,他一生与人为善,明知不可为,为什么又要去为呢?
后来吴承恩就一直在想,王世贞曾说过,正史上没有的事情,野史逸闻,既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不足以让人们信服。自己想写一部《西游记》来影射嘉靖王朝,揭示嘉靖王朝的真实情况,世人会相信吗?现在,他听说蟠龙菜在民间传播开了,多少年后,这不也是一种无形的证明嘛!不错,有权,让你死就死,让你活就活。有笔,让你红就红,让你黑就黑。但你却忽视了一种事实:官僚统治阶级可以伪造史书,但劳苦大众却不会忘记一代明主为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统治者可以杀戮**的肉身,却无法阻挡**向往美好的心愿。一段历史可能会蒙尘,但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你们这些跳梁小丑,就等着遗臭万年吧!
…………………………………………………………………………
蟠龙菜,钟祥**又习贯称其为卷切、剁菜,其主要原料有鸡蛋、猪肉、鱼肉、葱姜等,菜品特色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食用方式很多,蒸、煎、炒、馏,亦可做火锅、下面条、氽汤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蟠龙菜被加进了养颜、保健、治疗疾病的医药成分。2014年5月1日,湖北省地方标准《蟠龙菜》规范了蟠龙菜的技术要求,包括原辅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2011年7月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百年来,蟠龙菜一直在顽强的讲述着嘉靖皇帝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新千年里,它将与“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民谚以及《西游记》一起,为恢复嘉靖王朝的真面目起到铁证作用。
李春芳虽然没有阻止徐阶、王世贞之流歪曲嘉靖王朝,但他支持吴承恩写《西游记》,并在晚年帮助定稿修正,历史忘不了吴承恩,也一定不会遗漏子李春芳。
张居正作为《明史》编撰小组的副组长,跟徐阶、王世贞作了坚决的斗争,所以,这是严嵩、陆炳等人的大部分历史最后成为空白,也没有被歪曲的重要原因。徐阶下台,隆庆皇帝崩逝,张居正升为首辅,曾努力为严嵩翻案。因为要给严嵩翻案就必须会牵扯出隆庆皇帝杀弟弑父的事情,这是隆庆皇帝的儿子所不能同意的,所以,“严党”除了严嵩父子以外,其他人悉数恢复了名誉。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时,年仅二十一岁。是嘉靖年间文坛“后七子”之一,晚年成为一代文坛领袖。王世贞是个很自负的人,由于自负,他跟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学上结怨,在社会上形成了恶劣的影响,被人不齿;还是因为自负,他在官场上树敌颇多,一生的路都走的不顺。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三藏听言,遂变了颜色,跳起来高叫道:“汝等皆是一类邪物,这般诱我!当时只以砥砺之言,谈玄谈道可也,如今怎么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是何道理!”】 这个章回故事讲述了松、柏、桧、竹、杏、梅、桂七个树精掠走了唐僧,开始谈诗论赋十分融洽,忽然来了个女的,硬要与唐僧成亲,吴承恩就是用这种方法影射王世贞所谓的“后七子”看起来像是道貌岸然的君子,实际上是男盗女娼的小人。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行者道:“十八公乃松树,孤直公乃柏树,凌空子乃桧树,拂云叟乃竹竿,赤身鬼乃枫树,杏仙即杏树,女童即丹桂、腊梅也。”八戒闻言,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腊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三藏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伤了他!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我等找路去罢。”行者道:“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那**索性一顿钯,将松柏桧竹一齐皆筑倒,却才请师父上马,顺大路一齐西行。】
“唐僧: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唐僧是新法的化身,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世贞等所谓的“后七子”,只是生活不检点,并没有反对新法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