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换成了郭老师。据说郭老师特别擅长珠算,曾经去银行和合作社给工人上过珠算课。
郭老师上下午的两节作文课的时候,拿出一个笔记本交给学习委员姜小鱼,说让同学们互相传看。
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好词好句,蓝色钢笔字迹工工整整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优美的语汇满满一大本子,姜小鱼眼界大开。
姜小鱼记得,去年公社号召大家养殖蓖麻蚕。
姜家村就利用村旁疏林或河流两岸荒坡种了不少蓖麻,分给一些户家不少蚕**。
姜小鱼的妈妈也领来一些淡黄色米粒状的蚕**,开始养蚕,当地叫蚕[方言读作ca]们儿。
妈妈把它们放到一个大筛子那样的竹篾圆簸箩里面。
蚕宝宝孵化出来后,一个个细细小小的小家伙都是那样活泼可爱,动来动去的,活像一只只黑褐色小米羊(方言,指蚂蚁)。
妈妈把采来的鲜嫩的蓖麻叶切成一绺一绺很细很细的条状,放在圆簸箩里面,小米羊一个个爬过去欢快的吃起嫩叶,开心的不得了。
小米羊迅速长大,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小毛毛虫。
姜小鱼和妈妈开始直接把蓖麻叶放到簸箩里,小毛毛虫蠕动着爬过去“沙沙沙”地吃起来。
妈妈说不能采带露水的蓖麻叶,以免蚕们闹肚子。
很快小毛毛虫变成大个的白豆虫,它们的饭量也变大了,整张的蓖麻叶一眨眼就会被蚕食干净。
有一天,姜小鱼发现地上墙上都有蚕们,就喊:“妈妈快来,蚕们要逃跑。”奶奶和妈妈都过来了,奶奶就说,蚕们不是要逃跑,它们长大了,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去吐丝作茧。
奶奶和妈妈拿来三把竹扫帚,将竹扫帚头朝上竖立在墙上,就好像三棵小树那样。
蚕们顺着扫帚往上爬,爬到高处就停下来不动了。
渐渐的,满扫帚爬满了蚕们。
蚕们开始吐丝了。
只见它先吐一根细丝,把自己围在中间,然后开始绕啊绕的,一丝不苟的将自己裹在里面。
第二天再来看,扫帚上密密的长着好多雪白的椭圆蚕茧,很像一个个竖着的小布机,又像一个个白色大长果。
姜小鱼就随手将所想写成了作文《蚕们》。
郭老师在办公室看到这篇作文后,情不自禁拍案叫起好来,拿到课堂上很有感情的给全班同学朗读了姜小鱼的作文《蚕们》。读完后,老师表扬了姜小鱼细致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文表达力,并建议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引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申升华文章中心思想。
郭老师还高兴的给大家讲了蚕为什么写作天虫,介绍了拆字联“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以及其他一些拆字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
分片切瓜、竖八刀(分)横七刀(切);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古文战与今战之写法不同,繁体为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姜小鱼和同学们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都觉得受益匪浅,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