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刚大校讲第三课,他说,有的国家出于偏见,对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锁,但是我们自力更生,重才引智,群策群力,不断提高我国航天能力。
我们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有国家航天局,有中华**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今后还要成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来甚至民间也会有航天组织机构。
他说,我国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不是巧合。
他为大家讲解了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三号,我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一次次将中国航天推向新高度。
那么,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命名为“长征”呢?
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漫漫长征路和“长征”系列火箭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从1958年开始研制,到1970年发射成功,长征一号的研制也是一次长征,足足走了12年。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载星火箭就是长征一号。
1957年10月,苏联发**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探索空间的火箭技术方面,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援助。唯一的出路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力更生、独立研制的道路。
1958年5月,毛**同志在中**产党第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他还自信的说过,“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去吧!”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诞生了,由钱学森出任院长。当时说钱院长顶两个加强师,现在看,给一千个师也不换啊。可以说,真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想给火箭起个名字。
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的同志们提出建议就用长征命名。因为他们想到了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其中表现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十分契合航天工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长征精神,完全符合航天人为实现**目标,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探险和拼搏精神。
每一项航天工程都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密切配合,淡泊名利、默默工作,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经上级领导批准,火箭被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长征”成为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标志性名称,一代代航天人也踏上了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创业难难于上青天,但却难不倒中国航天人。
没有房屋,没有设备,特别是人才奇缺。
没有房屋住帐篷、睡通铺;没有设备,机库搭起工作台,手摇计算机分析设计;没有人才,就从全国各大学选调了4000名优秀大学生。
戈壁滩上,硬是拉起一支航天试验队伍,开始艰苦创业,口号是铸中华神剑,挺民族脊梁。
除了钱学森,谁也没有见过导弹、火箭。大家都是边干边学。
每攀登一个技术台阶,都要攻克大量的难关。
敬爱的黄主任创造性地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理念。
大家知道,祖国不强大,民族无自由。
参加重大试验任务时,轻伤不下火线寻常,带病坚持加班常见,夜里12点前不算加班,大家舍小家撇私业,发疯似的工作,有时候大家恨不得拿命来换取成功。面对生死考验,甚至写下遗书。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白色箭体上写着火红大字“长征”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终于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太空响起东方红,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吴世刚大校最后说,在内部刊物上,他读到卓云瑞中校的一首诗,诗曰:
二万五千长征路,历经艰难与险阻。
红星闪闪军号亮,**国歌奏。
长征精神贯长虹,长征火箭拔天秀。
从无到有小到大,薪火相传飞天路。
神州大地神舟行,闲庭信步太空舞。
巡天日行百**,遥看地球云海陆。
嫦娥奔月非为梦,银河且作饮马处。
我辈意气傲长天,星际河汉等闲渡。
我辈风发环宇宙,牧星腾云新征途。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之行。其实,神舟一号飞船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这说明了我国飞船发射与回收技术已日臻成熟。
神舟一号飞船飞行成功让姜小鱼和战友们看到了遨游太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