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陵县后,匡五首先与本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了解了本地的抗日形势。
此时,日军已放松了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上的进攻,主要兵力沿津浦铁路回师“扫荡”华北。因陵县近邻津浦铁路,济、德公路穿越县境,日伪军在县城内和境内凤凰店、盘河、神头、孙路环等村镇修筑有日伪据点,东邻国民党辖区德平县,陵县党组织刚刚恢复建立,属于我党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可以说吴匡五受命于危难之际。
匡五和同志们辗转奔波,积极争取了当地民团十八团的一部接受改编,建立起二三十人的县武装大队,并由他兼任大队长。
他多次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论持久战》,学唱《国际歌》、《延安颂》,鼓舞大家斗志,激发**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了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念。
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率领县武装大队在境内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和除**反特,不断扩大抗日队伍,他们组建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及青年、妇女、文化等抗日群众团体,积极改造旧政权,并着手组建了县**政府。
他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推行合理负担等战时经济政策,努力开展工作扩大影响,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1939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匡五就任第一任县长,担负起带领全县**抗日救国的重任。
到年底,县大队已发展到100多人枪,三、四、五区的区政府和区小队武装也相继建立。
夜晚,吴匡五在油灯下谋划工作,还亲自为县报《怎样干》撰写稿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并对国民党顽固派**统一战线,**我军和政府声誉的行为给予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
白天,吴匡五带领县大队积极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挖地道、修交通沟、破公路、割电线,坚壁清野,大力开展军事斗争,给日军造成巨大困扰。
行军途中帮助体弱的同志背枪支,宿营后烧好水端到同志们跟前。战士们入睡后,又是通盘考虑全县的抗日工作,查岗查哨。
在吴匡五领导下,陵县的抗日斗争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抗日根据地迅速巩固发展,陵县成为冀鲁边区二地委可靠的活动中心。吴匡五被大家誉为文武双全的好县长,赢得了同志们的爱戴。
1940年春,吴匡五的家乡阳信一带旱情严重,群众携儿带女外出乞讨。匡五的母亲和弟弟步行百公里逃荒来到陵县投奔儿子。可是匡五为抗日大计却劝说老人很快返回了家乡阳信。夏天的时候,匡五的父亲病逝,他强忍受着心中的哀痛,去信说因**斗争需要,忠孝难两全,自己不能回家料理丧事,仍坚持在陵县抗战第一线。
1940年底,日军对陵县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他们以铁路、公路组成交通网,网中增设了很多碉堡据点,妄图实施步步为营囚笼战对付我抗日根据地。
这段时间,日伪军马不停蹄频繁扫荡,战斗一场接着一场,我抗日军民伤亡很大,最严重时县大队只剩下十几个人,抗日斗争形势恶化。吴匡五带领县大队不惧艰险,坚持斗争,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时候一昼夜转移数次。
吴匡五带领战士们继续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说:“毛主席说得对,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他带领战士们高唱**歌曲,激发了全体将士的**乐观主义精神。被打散负伤的战士归队了,父老乡亲冒死把儿郎送到县大队当兵打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