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畔的德州市境内,临邑县翟家镇鲧堤刘村有鲧堤遗迹,禹城市十里望**镇东南有具丘山遗迹,这正是鲧和禹父子两代人奋力治水的见证。
尧帝时期,中原地带常常洪水泛滥,泥沙俱下,无边无际的波浪淹没了稼穑,淹没了房屋,**群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深受水患之害。
有志青年鲧奉帝命以息壤治水,带领民工筑建出一道道长堤抵御洪涝灾害。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鲧治水九年未果,至死不能瞑目。鲧的胸膛里飞出一条龙,就是鲧的儿子禹。
有一天,通过禅让继位的舜帝把八大臣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不断,**受尽苦难,我们必须继续治理水患,你们看谁来担此重任?”
司法官皋陶说:“我推荐贤良的禹。禹聪慧过人,礼贤下士,工作认真负责,肯于担当,可谓德才兼备,德行能力都是上上之选。”
另几位大臣纷纷附议,点头赞同。
舜对禹说道:“现封禹为水利大臣,伯益、后稷二人佐之。令尔等立即治水,不得有误!”
“是,臣遵命!”禹和伯益、后稷一起坚定表态。
这个时候,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仍二话不说,欣然接下了治水大任。
次日,新婚燕尔的妻子涂山氏和自己心爱的丈夫禹洒泪告别,目送禹带领着治水大队涉水而去,踏上了治水征程。
禹的治水队伍,踏遍中原大地,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沿途看到无数的**在洪水中挣扎,疲于奔命,更加让禹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有很多人听说这是舜帝派来治水的队伍后,都纷纷出钱出力、献计献策,更加增强了禹治水的决心和信心。
禹听到伯益说有一个地区受灾较轻,便带队亲往这个地区的河段考察。
在河流附近的山上观察了一阵,禹问大家:“各位有何高见?”
后稷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我看这段河流并未建筑多高的堤坝,但是顺势而为,开拓加宽了下游河道瓶颈之处,使得河道畅通无阻,自然消弭洪水。”
后来,禹选取一个小河段试点,依样施策,疏浚河道,汇集水流。在工地上,禹和民工同吃同住,一起劳动,挖山掘石,披星戴月。结果疏导之策大获成功。
于是,禹上书舜帝:“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可分为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共九州,整体治理,使河畅其流,山脉灵秀,沃野千里,**得以安居乐业。”
舜帝说:“大善!”
自此,在中原的九江十河,三山五岳,人们常常看到禹手持山水地图,他的治水队员有的拿着准绳,有的拿着规矩,走到哪里他们就测量规划到哪里,为每段河流作出规划蓝图。然后将蓝图复制一份交给本河段长官,征调民工,依图或堵或疏,畅流入海。
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遇龙门山受阻。
禹跋山涉水勘察地形,最终选择了一个省工之山谷,开了一个80步宽的谷口,将河水引导过去,形成龙门瀑布。
许多逆流而至的鱼到了龙门这里,就竭尽全力往上跳,这就是鲤鱼跳龙门。
有一天,禹治水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听到孩子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家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他一想到迫在眉睫的治水工程,只得眼含泪水,骑马飞奔而去了。
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艰苦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更加灵活的疏导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灾害。
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后人感念禹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为“禹神”,称之为伟大的禹,即“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