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令人震撼的经典之作(译本序)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 著 作者:刘荣跃译著字数:4962更新时间:2018-12-20 15:07:26

刘荣跃

苔丝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这种不幸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她是那么天真善良,那么诚实勤劳,她的确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多么坎坷曲折,她所受到的一个个的打击又是多么沉重啊!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同情她,同情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女子。与此同时,我们自然会对于她的悲剧加以思考,不禁要问:苔丝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可悲呢?

苔丝的悲剧,主要是从爱情婚姻的遭遇上体现出来的。在人生之初,年幼无知的她偶然遇到了品行不正、虚伪狡诈的德伯维尔,并在毫无意识中被他占有了,失去了宝贵的贞节。仿佛这是命运安排似的,苔丝的不幸即从此开始。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她,竟然怀上了德伯维尔的孩子,这可怎么得了。父母会怎么说?外人会怎么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人是会要求嫁给对方的,不管两人是否相爱。苔丝的母亲就是这种态度,希望女儿能与德伯维尔结婚,这样一方面可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贫困的家庭生活得好一些。然而苔丝是个与众不同、很有个性的女子,她怎么能同意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呢?于是小小年纪的她,便甘愿吃下因自己年幼无知而结下的苦果。她还是个孩子,却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可怜的婴孩,而这个婴孩出世不久便夭折了。

后来苔丝遇上为人真诚、品行端正的克莱尔,两人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是纯洁而美好的,照理说两人从此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苔丝失身一事,却成为克莱尔久久无法逾越的鸿沟。不仅克莱尔,就是他的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十分看重女方的“贞洁”。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甚至现在)的一种普遍的世俗观念。这里有个如何看待女子失节的问题。我们知道苔丝完全是无辜的,是被狡诈虚伪、邪恶可耻的德伯维尔诱骗了的,责任在那个丧失良心的男人。可是社会却要让苔丝承担后果,社会的不公由此体现出来。殊不知,克莱尔自己也有过放纵的行为,也曾在苦闷忧郁时与女人鬼混过,并且他还是主动的一方,而苔丝是被动的一方。应该说,两人都可以相互原谅了吧。然而苔丝能原谅她,他却不能原谅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于是一对本来深深相爱的青年男女,却在结婚之后便开始了长期分离,彼此都痛苦不已。克莱尔去了巴西,苔丝则独自过着极其艰苦贫困的生活。她渴望着、期盼着他能原谅她,回到自己身边,或者让她到巴西去一起生活。但他却长期杳无音信,使她受尽折磨。如上所说,她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肯向克莱尔的父母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她遥遥无期地等待着自己仍然深爱的人,可谁能这样无休无止地生活下去呢?她终于绝望了,并在德伯维尔又一次死乞白赖的追求之下(这种追求不是出于纯真的爱情,而是出于苔丝漂亮的容貌――美貌也是她遭遇不幸的一个原因),在家庭贫困得几乎无法生活下去的情况下,她屈服了,再次不得不投入他的怀抱。这的确是很可悲的,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可就在苔丝自暴自弃,投入并不爱的男人怀抱时,克莱尔却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悔恨起来。他觉得不应该那样无情地对待苔丝,他要回到她身边,请求她原谅。但他为什么不早点觉醒?见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苔丝震惊不已,并更加深了对德伯维尔的憎恨。因为,他对她说克莱尔永远不会来找她了,事实上克莱尔终于赶来找她,要和她重归于好。德伯维尔在苔丝面前又说了不少克莱尔的坏话,她在一气之下将德伯维尔杀死。至此,故事达到了高潮,因毕竟出了人命案,而杀人是要抵命的。苔丝追上克莱尔,两人开始了短暂的既幸福又痛苦的逃亡。苔丝最终被抓捕并被处以死刑,使“正义”得到了伸张。可这是怎样的正义啊!关于苔丝失身那件事,她本人并没什么过错,而是受骗上当所致。也许她唯一的错误,就是杀死了德伯维尔――一个弱女子竟然做出这种事来,可见她对德伯维尔憎恨到了何种程度,可见她已绝望到了何种程度。因为,她“从前甚至伤害一只昆虫或蚯蚓都让我受不了,看见一只鸟关在笼里我经常都会哭泣。”在此,我们不能不为这一对青年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悲哀!如此相爱的恋人,为什么就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人们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哈代的作品里,有情人大多是难成眷属的。《苔丝》如此,《无名的裘德》及他的一些作品也是如此。

旧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是苔丝遭遇不幸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哈代的作品所要抨击和谴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那个时代,人们崇尚高贵的出身,追求富贵的生活(这种观念的影响是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难免不受其左右。小说一开始,苔丝的父亲发现自己一家有着高贵的出身,他梦想能过上好生活。这本来也是极其正常的事,因他们实在是太贫穷了。贫穷和改变生活的向往,迫使苔丝一步步走近德伯维尔,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在女子失节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社会观念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致命影响。在这方面当时的社会的确存在着严重偏见。作品指出了这一问题,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应把主观有意与客观受骗两种情况区别开来,而不应一味指责受害的女子,这是不公平的。但很多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克莱尔的父母就非常看重这个问题,听到克莱尔隐瞒说“她是纯洁无疵的”,母亲便说“那么其余的事就不用担心。毕竟,事实上很少有什么比一个毫无污点的乡下姑娘更纯洁的了。”在此情况下,克莱尔自然也很难迈过这个坎,始终对苔丝失节一事耿耿于怀,尽管苔丝完全是无辜的,尽管他自己也有过放纵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旧的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的确相当巨大。好象只要女子失了节,错误总在她身上,受到谴责的总会是她。哈代尖锐地指出了社会的不公,表现出他对广大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和关注。

婚姻要“门当户对”的旧观念,也成为横挡在苔丝与克莱尔两个恋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问题,不也是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吗?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苔丝是个出身低微的乡村姑娘,最初她那高贵的出身并不为人所知,再说其家族早已衰败了;因此她怎么能顺利地和克莱尔走到一起呢?在这方面克莱尔的家庭表现得极为强烈。他的父母对苔丝不屑一顾,尽管他们从事着“神圣的职业”,但其所作所为却是何等虚伪!真是嘴上说的一套,实际行动又是另一套。他的两个从事圣职、同样虚伪的哥哥,也极力反对他与苔丝结合,连他们的婚礼都不参加。可想而知,克莱尔在不知道苔丝失节的事前,一心要与她结合时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他虽然是个反传统习俗的青年,有着不少的新观念、新思想,鄙视在地位与财富上的实质差别,但要冲破旧的习俗观念也并不容易。人人都那么想,那么做,要想与众不同当然难了。他既反传统,又不能不受其影响。比如当听说苔丝竟然有着高贵的出身时,他也不禁得到了宽慰。特别是在对待苔丝失节一事上,他那么多年里都不能原谅她,接受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品通过苔丝和克莱尔两个青年男女的故事,对陈旧腐朽的社会习俗与观念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鞭笞,用他们悲惨的经历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哈代让人们看到,不冲破这种种束缚,社会就难以取得进步,因它们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作品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最深,他们所遭遇的不幸最多。本书除了讲述苔丝与克莱尔的爱情悲剧外,还让人看看一幕幕广大民众艰苦的生活情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书中有好几处,充分描写了以苔丝为代表所经历的极其艰难的劳动场面。她那么一个身单力薄的年轻女子,却要长时间地干高强度的劳动,实在太可怜了!而她的苦难,不正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的苦难吗?哈代的用心,在书中也就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

苔丝的悲剧,除了主要因陈旧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所致外,各人物的性格及其处世态度也是一个方面。假如苔丝不是一个正直、善良、坦诚的姑娘,不把自己失节的事告诉克莱尔,而像她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将这一秘密永远埋葬在心里,克莱尔不就不会离开她了吗?然而那样她就不是苔丝了,她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去生活,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要向他坦诚相告。假如这事搁在她那几个要好的女友任何一人身上,情况必定会截然不同的,但苔丝就是无法保守秘密,可见她是多么天真纯洁啊!她怎么也不愿意欺骗自己所爱的人,但她的坦诚却让自己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再看看克莱尔吧。假如他不把苔丝失节的事看得十分严重,或者能早早地认识到,女子因品性不正、随意让人玷污,与正直善良、被动地让人诱骗,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么他也不会丢下苔丝。而当他明白过来这个道理,愿意原谅苔丝时,已经晚了。又假如克莱尔的家人不是那么虚伪,没有过多的虚荣心,没在克莱尔面前一味地强烈贞节的问题,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对他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影响,克莱尔也必定会坦然地、及时地接受苔丝,两人自然也就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他们有着多么深厚的爱情基础!然而在那样的时代,这种可能性相当微小,两个青年成为那个旧时代的牺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当中也体现出了哈代的“**”思想,仿佛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这一思想不仅在本书中,在哈代的其它众多作品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哈代的作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非常细腻深刻,从而使读者对人物的心思举动能够心领神会。这也是经典名著的一个突出特点,与时髦的畅销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往往注重表象,多以快节奏的情节取胜,留给读者的大多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因此难以有持久的魅力。而像《苔丝》这样的经典名著,便会久久地触动人们的心弦,也会跨越时空和国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原因就在于它的深刻性。如下娓娓道来的描写便是一例:“事实上,她已不由自主地默认了。她每一次起伏的呼吸,血液每一次的波动,耳里传来的每一次心跳,都是一种与自然为伍的声音,要与她谨慎顾虑的行为作对。不计后果、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与他在圣坛上结为夫妻,什么事都不要泄露,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在让人痛苦的铁牙咬住她以前,及时把足够的快乐抢夺走:这便是爱的忠告。苔丝几乎在可怕的狂喜中察觉出,尽管她许多个月来都在独自惩罚自己,在不断挣扎,在进行着内心的交流,并计划今后要严格地过一种独身生活,可爱的忠告总是会占上风。”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的确体现了一位大师不凡的人物刻划功力。

小说的结尾,故事被推向了高潮。苔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给她带来极大伤害的德伯维尔杀死,而她也因此被处以极刑。“‘正义’终于伸张了,用埃斯库罗斯的话说,‘众神的主宰’已结束了他对苔丝所开的玩笑。而德伯维尔家族的爵士与爵士夫人们,仍一无所知地长眠在墓地里。两个无言以对地凝望着的人,如祈祷一般低着头,这样一动不动地持续了很久:那面黑旗继续在静静飘舞。他们一旦恢复了力气后就站起身,又牵起手朝前方走去。”这段 话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多么意味深长啊!这是伸张的怎样一种正义呢?读罢此书,我们不能不久久地沉思;由此,哈代的思想与寓意便充分体现出来了。

本书作者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作家。他8岁在村里上学,16岁当建筑师的学徒。他希望当牧师,自学了希腊文,研究了许多神学著作。22岁到伦敦学建筑,旁听大学文学课,研究文学、神学和哲学。27岁学成回到故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便专事创作。一生基本在家乡度过,对农村的景物、习俗,农民的生活、语言、性格、思想感情和爱好,无不熟悉。在哈代的各类作品中,其“环境与性格小说”是他现实主义作品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由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严正批判,作品遭到资产阶级批评界的抨击和非难,特别是他的两部代表作《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触到了资产阶级的痛处。凶狠的批评、诋毁迫使哈代放弃了创作小说,转入诗歌创作。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另有《绿荫下》、《远离尘嚣》和《还乡》等。其上述两部代表作表明,作者已经意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主要讲述女主人公悲剧故事的《苔丝》,以描写不幸的爱情婚姻为主,同时折射出社会其它方面的情况;而主要讲述男主人公悲剧故事的《无名的裘德》(本人已翻译并再版多次),则以描写理想、事业为主,折射出主人公不幸的爱情婚姻。个人觉得两书比较而言,《无名的裘德》的悲剧气氛似乎更加浓厚,悲剧色彩更加深重,从而更加让人抑郁悲愤。

心上是个人阅读、翻译本书之后,所产生的一些体会,其中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敬请读者指正。

2007年11月26日

  刘荣跃译著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