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年,也就是他回到池州乡下的第二年,北方连续几个月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蜂拥涌入皖南山区。面对贪官腐败、苛捐杂税和民不聊生,马五对时局彻底绝望,一怒之下,纠集民众成立正义军,扯旗上了云台山。不到数年,啸聚百人。规模在众多民间武装中不算最大,形式上也与当时很多匪帮一样占山为王,但因其将军队治军方法和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纳入部众管理,纪律严明,除暴安良,因此马五的名气却远胜于皖南山区任何一家土匪,乃至影响力远播鄂皖赣浙四省边区。
民国年间,灾民暴动是常有的事。马五的队伍里就有很多从北方流落来的灾民,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作**犯科、逃难避祸之人。马五治理这些人自有一套窍门。新入伙之人,须经三个月理论教化和半年实训,才能转为正式成员。马五的帮规极其严明,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必杀,五不准。三必杀,就是**淫妇女者杀,屠戮儿童者杀,出卖帮众者杀。五不准,不准抽**,不准赌大钱,不准嫖宿,不准偷盗,不准挟私。违反三必杀的,马五要召开全体大会,亲自监督执刑。而违反五不准的,则按情节轻重,由众当家的议决。此外,马五规定对所有伤残的兄弟发给抚恤金,家中无兄弟的其父母赡养由正义军负责。马五的方法很有效,乱世之中,竟把近百人的武装治理的服服帖帖,兄弟们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一呼百应,无不钦服。
马五的队伍越做越大,不仅让地方豪绅胆寒,同样让当地官府头疼。当地官府将正义军列入了公开清剿的匪帮名单。
然而马五这个所谓的“土匪头子”,与其他土匪头子其实完全不可同曰而语。咱先说相貌,马五不像大多数土匪头子长得彪悍凶恶,相反却身材单薄、面色文弱,常着一身藏青色长衫,有事无事爱执一柄折扇,扇正面是明末池州大画师高天云的“溪山秋韵图”,背面是晚唐著名诗人、池州刺史杜牧的“清明诗”题款。马五读的书虽不如他秀才爹多,但却以儒生自居。平生最恨别人瞧不起读书人。他在帮众里倡导读书,甚至吸收了好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入伙。马五劫财从不劫色,劫富豪从不劫穷苦百姓;更有意思的是每次打劫得手,都要留下一首诗来宣扬正义军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