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从来伤两家:借出者常常失去本钱和友情;借进者使勤俭治家的神经变得麻木迟钝。”——莎士比亚
“不要轻率地对待金钱——金钱能反映人的性格特征。”——E. L. 布尔沃·利顿爵士
我们该怎样用钱,怎样赚钱、存钱和花钱,也许是对我们智慧最好的现实考验之一。尽管金钱绝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它也不是小事,不应该受到哲学的鄙薄,实际上金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生安逸和社会安康。人性中最优秀的品质都跟金钱的正确使用有关,比如慷慨、诚实、公正和自我牺牲,还有勤俭节约的实践美德。另一方面,与上述美德对立的是表现在不择手段赚钱者身上的贪婪、欺骗、不公和自私,表现在误用和滥用自己权力的人身上的奢侈、铺张和不知节约的恶习。在沉思集《生活笔记》中,亨利·泰勒敏锐地观察到:“因此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和方式赚钱、存钱、花钱、捐钱、收钱、借钱、还钱和馈赠财产,几乎就是证明一个完人的全部证据。”
在世俗环境中,人人都有理由利用各种方式追求舒适的生活。这样可以满足肉体的需要,而肉体的需要对培养人性中更优秀的部分是必须的,可以使他去赚钱养家,否则的话会如《圣经》中所说,这个人会“比不信教的人更坏。”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自己的责任,人们对我们的尊重,同样在于我们能抓住所有机会用光荣的手段改善我们的生活。要实现这样的生活目标,本身要求人接受教育,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实践品格,用耐心、持之以恒等美德来约束他们。办事周全和细心的人也是深思熟虑的人,因为他不仅能看到眼前,也会周全地考虑未来的情况。这样的人也必须是温和的,拥有自我节制的美德,这都是培养品格的最佳手段。约翰·斯特林说得对:“自我节制的教育再糟糕,也胜过忽略自我节制教育,只教其他东西的教育方式。”罗马人选择了同样明智的词(美德)来定义勇气,如果说勇气的意义在于肉体,那么美德的意义就在于灵魂。最崇高的美德就在于战胜自我。
因此自我节制的教育,即为了未来利益牺牲眼前享乐,是最难的教育。那些最辛劳的阶级,当然最应该珍视他们赚到的钱。然而很多人习惯上吃干喝净所赚之钱,到头来不得不省吃俭用,衣食无着。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尽管平日里有足够多的钱吃喝享乐,一旦时运不济,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早已囊空如洗,这就是造成社会上很多人贫苦无助、痛苦潦倒的原因。有一次,约翰·罗素勋爵在接见一个代表团时,谈到了对工人阶级征税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指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们的政府对工人阶级所征的税收不会超过他们在酗酒一项上面的开支!”在所有公共问题中,也许没有什么比此更重要了,因为最大的改革呼声就是要解决劳动者的问题。然而必须承认,“自我克制和自助”的呼吁将难以阻挡穷人**要求政府救助。令人担心的是,当今的爱国主义已经不再把个人的俭省节约看成是美德,尽管产业阶级的真正独立只有通过这些美德的实践才能实现。具有哲学头脑的鞋匠塞缪尔·德鲁说过:“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是度过困难时期最好的艺术家,它们不会挤占任何住房空间,但在医治生活的毒瘤上却比任何议会通过的法案都更加有效。”苏格拉底说:“谁想推动地球,就让他先推动自己吧。”有一首古诗也写到:
“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改变自我,要改变一个国家,该是多么容易呀!”
然而,我们通常能感觉到,改革教会和国家会比改变一个人的坏习惯要容易得多。因为在改革这样的事上,从我们的邻居开始,习惯上比从我们自己开始,总是更容易接受和适合我们的胃口。
任何只能养家糊口的阶级都会永远留在社会底层。他们必定是无能和无助的,游离在社会的边缘,成为时代和季节嘲弄的对象。因为缺少自尊,他们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在商业危机中,这些人不可避免地会碰壁。因为缺少任何储蓄(不在于多与少)赋予的力量,他们只能任人摆布。如果他们没有发疯的话,必然会为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未来而恐惧和发抖。柯登先生有一次对哈德斯费尔德的工人阶级说:“世界总是分为两个阶级,——存钱的和花钱的——节俭的和铺张的。所有给人类带来文明和幸福的房屋、工厂、桥梁、轮船和其他伟大工程的建设,都是存钱或者说节俭的人完成的。而那些浪费资源的人总是成为前者的奴隶。这是自然和神的法则使然。如果我许诺任何阶级说他们不节俭、缺少思想,无所事事也能提升自我,我就是在骗人。”
布赖特先生1847年在罗奇代尔的一次工人**上,在表达相信“就诚实而言,所有阶级都是基本相同的”以后,也提出过同样有道理的建议。他是这样说的:“任何个人或群体,不管是为了保持目前已经取得的有利地位,还是为了改善目前的不利状况,只有一条稳妥的路,那就是通过实践勤奋、节俭、忍耐和诚实的美德。除了通过实践上述美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光辉道路,可以让人们提升目前他们感到不舒服和不满意的地位,有些人通过实践正在不断取得前进和改善自我。”
没有理由不让一般工人得到一个有益、荣耀、受人尊敬和幸福的环境。全体工人阶级(少数人除外)都应该是节俭,有道德,见识广博,心态良好的,这一阶级中的很多个体已经证明了这些。一些人拥有的,要使大家有并无困难。使用同样的方式,就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有一个阶级的人必须通过每天劳动来谋生,这是上帝规定的,毫无疑问也是明智和正确的。然而上帝并没有规定这个阶级不该节俭、满足、智慧和幸福,而只能成为虚弱、自我沉溺和堕落的人。工人们之间自发的健康的自助精神,比任何其他措施,都更能提升他们的阶级地位,这一点他们不是通过把别的阶级拉下来,而是通过提升自己,使其向更高的和先进的**、智慧和美德标准靠拢来实现。蒙田说:“所有的道德哲学都是既适合于杰出人物,也适合普通的私人生活的。每个人自身都蕴含了人类生活状况的全部形式。”
人在向下看时,将发现人世间有三种主要事情要应对,那就是失业、生病和死亡。前面两个还可以逃避,但最后一个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那些思维周全的人,尽职尽责地生活、做出安排,使任何不幸发生时,痛苦都能减少到最小,不仅是对他自己,也是对那些靠他过着舒服生活或养活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诚实赚钱和节俭用钱都是至关重要的。诚实赚钱,意味着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抵御了诱惑,得到希望的回报;节俭用钱表明了自己考虑周全、有眼光,能自我克制,这就是果敢性格的真正基础。尽管金钱代表着一堆没有真实价值和用途的东西,它也代表了很多有很大价值的东西,不仅包括食物、衣服、住房条件,而且包括个人尊严和独立。因此对一位工人来讲,一笔储蓄就是防止匮乏的保障,确保他能够有立足之地,使他得以等待,甚至是乐观和满怀希望等待好日子的到来。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所需的努力,本身包**尊严,可以使人更加强大和优秀。无论如何,可以使他获得更多行动的自由,使他能够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然而总是漂在贫困边缘的人,和做奴隶的状态相距不远。他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不断处于被别人奴役的危险中,总是接受别人设定的条件。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屈服于人,因为他不敢大胆直视这个世界。在逆境中,他必须指望施舍或者抚恤金过活。如果找不到工作,他就失去了到另一个领域工作的条件,就像附着在岩石上的帽贝,被困在自己的教区中,哪里都去不了。
要保持个性独立,厉行节约是必须的。节约既不需要超人的勇气,也不需要过人的美德。它只需要普通的力量,和一般的智力水平。节约从根本上讲,只是把有序的精神用到家庭事务管理上,它意味着管理、有序和避免浪费。节约的精神用神主的话说就是:“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神虽然无所不能,并不鄙视生活的小事,在向芸芸众生显示自己无穷的力量时,甚至会教给每个人急需的细致认真的内涵。
节俭还意味为了将来的利益而抵制暂时诱惑的能力,在这里它显示了理智对动物本能的超越。它完全不同于吝啬:因为正是节俭的人才能表现最大的慷慨。它不膜拜金钱,只是把钱看成一种有用的媒介。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把钱放在头脑里,而不是心里。”节俭可以比喻成审慎的女儿,节制的姊妹和自由的母亲。它明显包含了——包含了性格,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福利。简单地说,它展示了最佳形式的自助。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靠自立生活。这是诚实的真正本质。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诚实地养活自己,他一定会不诚实地依赖别人过活。那些个人开支大手大脚的人,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考虑别人的幸福,通常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就已经没钱了。尽管本性是慷慨的,这些铺张的人最终竟会做出很卑鄙的行为。他们浪费钱就像浪费时间一样,透支未来,寅吃卯粮,因此会欠下大笔债务,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行动自由和独立人格。
培根勋爵的格言是,当必须节俭时,最好是能省则省,从而不要因一点小钱向别人伸手。很多人任意花费或浪费掉的钱,经常可以奠定财富和独立生活基础。这些浪费者是他们自己最糟糕的敌人,尽管通常他们都加入了抨击“世界”不公的队伍中。然而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那他怎么能期待和别人做朋友呢?节约开支、有条理的人总会留下一些钱来帮助别人,而铺张浪费、不知节制花钱的人,永远也没有机会帮助别人。然而,正是不知节俭造成了生活的贫困。在生活和做事上思想狭隘一般会导致失败。据说,一分钱不舍得花的人,永远也赚不到两分钱。慷慨和宽大,像诚实一样,是最好的策略。在《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一书中,尽管杰克森每年都这样或那样欺骗了他的邻居弗拉姆博罗,他却说:“弗拉姆博罗的财富总是在稳步增长,而我却越来越穷,最后进了监狱。”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通过慷慨和诚实的策略取得光辉结果的范例。
谚语说:“空包直不起身。”这句活对负债的人同样合适。负债的人也很难保持诚实,因此有人说,债务背上是谎言。负债之人为了推迟还债,必然会为此找借口,也许还会去造假。对于一个能够做出健康判断的人而言,不去借第一笔债还是很容易的,然而很容易借到的第一笔钱就会诱使他去借第二笔,不久不幸的借债人就深陷其中,不管后来怎样勤奋都再也不能使其脱身。第一次陷入债务就像第一次造假一样,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沿着同一轨道前进,一笔债接着一笔债,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画家海登把自己堕落的日子追溯到第一次借钱开始。他认识到了下面这个谚语中的真理:“谁借钱,谁悲伤。”他的日记中的一天很有意义:“债务从这里开始,此生我再也没有从中逃脱。”他的传记中记录了自己的巨大痛苦,借钱和欠债的难堪造成了他思想上剧烈痛苦,工作上完全不能,还有无休无止的羞辱。在他参加海军后,给青年人的书面建议是:“不要贪图只有通过借钱才能带来的享乐。永远不要借钱:借钱会使人堕落。我不说永远不借钱给别人,但如果你因为借了钱给别人而自己就没钱还债了,就永远不要借。但无论如何不要问别人借钱。”费希特,一位穷学者,拒绝接受比他更穷的父母给他的礼物。
然而,要与任何坏习惯做激烈的斗争,并战胜它,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站在世俗审慎的低地上去战斗,尽管那是有效的,而是要站在更高的道德平台上。机械的帮助,比如抵押,对一些人是有用的,然而建立高度的思维和行动标准,努力去改变不良习惯和加强与纯化具体原则才叫伟大。为此目的,青年人必须研究自我,注意自己的步态,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和自己的原则做比较。他获得的知识越多,他就会感到越谦卑,也许会感到越不自信。然而为了实现更大、更高的未来目标,抵制眼前的诱惑这一原则,总是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教育是高尚的事情,因为
“真正的荣耀来自默默战胜自我。假如不能战胜自我,所谓的胜利者只能成为最大的奴隶。”
有很多畅销书是向公众传授赚钱这个伟大秘密的。可是赚钱本没有秘密可言,这一点已经得到大量的各国谚语的证实。“照看好便士,英镑滚滚来。”“勤奋是幸运之母。”“不劳而无获。”“没有苦就没有甜。”“劳动而后才有收获。”“世界属于耐心而勤奋的人。“不吃晚饭上床胜过借债过日子。”这些谚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一代代人经验的积累,告诉我们繁荣昌盛的最佳手段。他们远在书写发明以前就在人们的口头流传了,和其他流行的谚语一起,构成了大众道德的最初法则。再者,它们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日复一日的经验依然证明着他们的精确、力量和合理性。所罗门的谚语充满了关于勤俭力量以及金钱的使用和滥用的智慧:“工作偷懒的人和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是孪生兄弟”。“去看蚂蚁的人,是懒汉;想到蚂蚁精神的人,是智者。”这位传道者说,懒惰的人必遭贫困:“像云游者那样穷困,像武士那样赤手空拳”。而勤劳和正直的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酗酒者和饕饕者往往食不果腹,瞌睡虫难免衣不蔽体”。“谁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谁就富甲天下。”最重要的是“智慧比黄金更可贵,比珠宝还无价,它比我们可能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宝贵。”
勤奋和节俭可以使一个智力一般的工人,凭借一己之力获得相当的独立性。即使是一般工人,只要他对自己的资源合理利用,对自己的收入精打细算,也能做到这一点。一便士很不起眼,然而成千上万的家庭就是靠合理使用这样的小钱而过上舒适生活的。如果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些小钱,从自己的指缝中溜走——有些进了啤酒店,有些到了不知什么地方——那么最后他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比一般的动物仍然好不到哪去。相反,如果他能够仔细对待这些小钱——每周存一些在互济会或保险基金里,再有一些存在银行里,其余的都交给妻子仔细收好,以便能使家人过上舒服生活,接受良好教育——他不久就会发现,自己对小事的注意,会给自己很大的回报,会使自己财富增加,家庭安乐,不用担心未来缺衣少食。如果一位普通工人志向远大,精神饱满——拥有一种超越单纯世俗利益的财富——他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也能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成为对别人有益的助手。即使是在车间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做到这一点也是可能的,曼彻斯特的托马斯·赖特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他在铸造厂做周薪工人时,不仅尝试而且成功改造了很多罪犯。
从事任何产业工作,无论是耕地、制造工具、纺织棉纱还是站柜台,都不是耻辱,而是光荣。青年人手拿码尺,或者去量丝带,都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除非他的思想境界无法超越尺子和丝带,只有尺子那么短,只有丝带那么宽。富勒说:“脸红的不应该是那些有工作的人,而是那些没有正当职业的人。”霍尔主教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体力也好脑力也好,前途都是美好的。”从卑微的职业得到升迁的人不应该感到羞愧,更应该为他们所战胜的困难而自豪。有人问一位美国总统,他的战袍是什么时,联想到自己年轻时做过伐木工,就回答说:“是一副衬衫袖套。”一位法国医生一次嘲笑尼米斯教区主教弗莱契尔,因为他年轻时制造过蜡烛,可谓出身贫寒,对此弗莱契尔回答说:“如果你出生在我的条件下,你现在还在做蜡烛呢。”
没有什么比赚钱的能力更寻常了,除了积累完全没有更好的手段。一个潜心赚钱的人,几乎没有不能发财的。不用费多少脑力,多赚少花,日积月累,财富渐渐就会越积越多。巴黎银行家奥斯特沃德,曾经一贫如洗。每天晚上总会到他去喝酒的酒店喝上一品特啤酒当晚餐,然后他把可能找到的软木塞都收集起来。就这样他干了八年,最后积攒的全部木塞卖了八个金**。就是这笔钱奠定了他的财富之路——主要是靠用它投资股票,一生留下了300多万法郎。约翰·福斯特曾引用过一个杰出的例子来证明决心对赚钱的作用。一个年轻人肆意挥霍,花完了祖上留下的财产,最后穷困潦倒到绝望。他冲出自己的家门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半路上来到一块俯视原来自家田产的高地上,停住脚步。他坐下来,想了一会儿再站起来时,决心要拿回那些田产。他回到大街上,看到一家门前有一辆煤车中的煤卸了一地,就去帮忙往屋里搬,于是就干起了这个营生。他赚了几便士的钱,并问人家要了一些肉和酒做为奖赏,人家给了他。他把那几便士攒了下来,然后继续做着这仆役般的工作,赚下并积累了更多的便士,积累到一定数量他去买了一些牲口,他知道这些牲口是可以赚钱的,后来他卖牲口赚了钱。他一点点地把生意做大,直到最后发了财。结果是他不仅买回了以前的田产,而且成了地地道道的守财奴。他死的时候都没有人去送葬。如果他慷慨一点,并且以同样的决心去做事的话,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慈善家,这对他和别人都有好处。这种生活和它的结局同样可悲。
给与别人和我们自己晚年安乐和独立,是光荣的,也是很值得称道的。然而单纯为财富奋斗是典型的狭隘心理和守财奴行为。为了防止这种不当积蓄的习惯发生,睿智的人总是非常小心地警戒自己:否则的话,年轻时候的厉行节约,会成为晚年的贪婪,原来是责任的东西,可能会变成一种罪恶。“邪恶的根源”不是钱本身——而是对钱的爱,这种爱会使心灵狭隘萎缩,会使通向大方生活和行动的心灵之门关闭。因此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借他作品中一个人物之口说:“便士杀手屠戮的心灵比出鞘之剑屠戮的身体还多。”每个人都不能幸免的商业缺陷是,它会使性格慢慢僵化。商人走入定规,通常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仅仅是为自己活着,他就仅仅会关注那些能帮助实现自己目的的人。从这种人的账册上取出一页,就可以看到这种人的生活。
用金钱的积累衡量世俗的成功,毫无疑问是闪闪发光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会崇拜世俗的成功。然而尽管那些习惯上坚持不懈、精明、灵活和不择手段的人,总是在不断寻找更多的机会,可以或者实际上“过得不错”,然而他们可能一点也没有得到品格的提升,或者拥有任何真正的善。一个把金钱看成最高逻辑的人,可能会成为富人,但总难逃成为极其可怜之角色的命运。财富不是任何道德价值的证明手段,财富的光环只能使人看清楚拥有财富之人没有价值的一面,就像萤火虫的光暴露了自己的幼虫。
很多人为了钱财而牺牲品行的样子使人想起猴子的贪婪——那真是人类的一幅讽刺画。在阿尔及利亚,卡拜尔人把一个葫芦,牢牢系在一棵树上,并在中间放入一些米。葫芦有一个开口,仅够猴子的爪子伸进来。猴子夜里爬到树上,把爪子伸进去,取自己的战利品。他想拿回来时,却被卡住了,而他又没有办法抽出来。结果他只好呆在那儿,等天亮的时候被抓,看起来不能再傻了,尽管手里还抓着自己的战利品。这个小故事的寓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启示。
金钱的力量总体上是被高估了。为世界作出最伟大贡献的人并不是富人们,也不是那些捐款人,而是那些通常只有很少一些钱的人。**教是由最穷的人传播到半个地球的。最伟大思想家、发现者、发明家和艺术家,都是财富不多的人,很多人从世俗的观点看,成长在比手工劳动者的生活条件稍好的状态下。情况总是这样。财富更容易成为行动的障碍而不是激励。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即是赐福也是不幸。继承财富的年轻人,生活容易过得太安逸,不久就会满足现状,因为他已经没有渴求了。没有特别需要奋斗的目标,他于是发现时间无法打发。他的道德和精神都处于休眠状态,他的社会地位通常不会高过被海洋冲上岸来的水螅。
“他的工作就是消磨时光,可怕的工作,满心疲倦和悲伤。”
当然富人得到正确的精神启发,也会改变无所事事的生活。如果他想到自己拥有财富所需承担的责任,就会感受到比命运不济的人更大的工作召唤。然而,必须承认,生活实际绝不是这样的。阿古尔真心祈祷的中庸之道,也是最好的一条教导,我们应该记取:“不要让我穷,也不要让我富,我只要能让我吃饱饭。”已故的国会议员约瑟夫·布拉泽顿留下了一条格言,刻在他在曼彻斯特皮尔公园的纪念碑上,——他所说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我的财富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所需的少。”他出生寒微,做过工厂童工,后来通过朴素的诚实、勤奋、守时和自我克制,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有用的杰出地位。在他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那时还没进入议会,他在自己所属的曼彻斯特的一个小教堂做牧师。他做任何事情,都给那些了解他个人生活的人一种印象,他追求的荣耀不是“让人看到”,也不是要得到表扬,而是为了获得每天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感受,诚实、正直、衷心和热情地去完成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令人尊敬”最大的意义在于善。令人尊敬的人是受人景仰的,真的值得抬头去看的人。然而仅仅包含外表令人尊敬的人是根本不值得一看的。善良的穷人比富裕的坏人要好得多,也值得敬重得多——谦卑沉默的人,比乘着马车、笑容满面、衣着华丽的无赖要好。非常健全,知识丰富的头脑,目的十分明确的生活,不管可能拥有怎样的地位,都比一般的世俗尊敬要重要得多。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标,就是养成勇敢的品格,取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包括思想、良知、心态和心灵。这就是目的:所有其它一切都应该看成是手段。因此,最成功的人生,不是得到最大的享乐、最多的钱财、最大的权利或地位、荣耀和名气,拥有最大的人性,而是作出最多拥有的工作,完成最多的人生责任。某种程度上金钱是一种力量,这没有错;但是,智慧、热心公益的精神和道德品质也都是一种力量,而且比金钱的力量要高尚得多。柯林伍德勋爵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让其他人去申请退休金吧,没有金钱我一样富有,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一切贫困。我不愿自己报效国家的行为被任何不纯洁的动机所玷污。我和司各特可以继续在菜园里种植卷心菜,所有开销也不会比以前更大。”还有一次他说过:“我只要支配自己的行动,拿100份退休金给我也不换。”
赚到一大笔钱无疑可以使一些人“进入社会,”这是通常的说法。然而要在社会上得到尊重,他们必须拥有思想、精神或者习俗的品格,否则他们就仅仅是有钱人而已。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像大富豪一样富有,可他们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能算钱袋子:他们的力量只是局限在这些袋子里。社会中的名人——**的向导或支配者——真正成功和有益的人——都不是成功的富人,而是品格纯正的人,经历过磨难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是像托马斯·赖特一样的穷人,没有占有多少财富,却懂得人性的改造,懂得机会的妙用而不滥用,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和能力,因此他从不眼红别人的财富,鄙视那些世俗的成功者,鄙视那些钱袋子和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