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人能致富,因为把握了时间,这笔自然的财富!当他的沙漏流出沙子,他会像数星星一样,弯腰去捡起沙子, 通过不懈的劳动,一颗颗捡起。” ——阿维农
生活中最伟大的成果往往是通过简单的手段,通过发挥普通的品质获得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包括它的烦扰、必须和职责,给获取最好的经验提供了充足的机会,走的最多的路给忠实的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努力范围和自我改善的空间。人类幸福的道路与持续不断的善举这条古老路途并行,那些最有恒心,带着最实干精神工作的人,总是最成功的。
财运经常被指责是盲目的,然而财运并不像人类一样盲目。那些投身实际生活的人会发现,财运通常会站在勤劳的人那边,就像风和浪总是会帮助最好的航海家。即使是在从事最高水平的人类研究时,常识、注意力、务实和恒心等相对普通的品质也是最有价值的。天赋不一定是必须的,最具天赋的人并不轻视对普通品质的使用。最伟大的那些人是最不相信天赋能力的人,他们像普通的成功者一样,把握着世俗的方向和持之以恒。有些人甚至把天赋仅仅定义为得到强化的常识。一位著名大学教师和校长曾经说天赋就是做出努力的能力。约翰·福斯特认为天赋就是点亮自我之火光的能力。布冯则说:“天赋就是耐心。”
牛顿的思维无疑是最杰出的,然而当被问及靠什么手段做出那些杰出发现时,他谦虚地说:“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思考。”有一次他是这样表述自己学习方法的:“我把研究课题一直放在眼前,等待着第一缕阳光慢慢地、一点点照亮它,为我打开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视野。”牛顿的例证和所有别的例子一样,证明一个人的伟大声望都是通过勤奋实干和持之以恒取得的。更换研究的课题算是他的消遣方式,他放下一个又会拿起另一个。他对宾利博士说:“如果说我为公众做出过贡献的话,那都归公于勤奋和耐心思考。”所以,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普勒在提到自己的研究和进步时说:“正如维吉尔所说:‘在前进的过程中积聚力量,’我也是这样,对这些事物的勤奋思考带来更多的思考,直到最后我全神贯注地来思考眼前的主题。”
仅仅是勤苦和不懈努力所带来的杰出成就,就已经使众多杰出人士怀疑,天赋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独特的天资赠与。因此伏尔泰认为有天赋的人和普通人之间只有极小的分别。贝卡里亚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诗人和演说家,而雷诺兹则认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画家和雕塑家。如果真是这样话,那位冷漠的英国人(指雷诺兹)在卡诺瓦去世的时候,问他的兄长是否“有意继续未竟的事业!”,这话也没什么不靠谱的地方。洛克、爱尔维修和狄德罗都相信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天赋能力,一些人在支配智慧运作的规律帮助下取得了成就,其他人只要获得相同的条件,也会应用它们做出同样的成绩。然而在充分承认劳动带来的惊人成就,承认最具天赋的人都是最不知疲倦的劳动者这个事实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没有心脑的创造性天资,不管付出多少劳动,付诸多好的实践,都不可能造就莎士比亚、牛顿、贝多芬或米开朗基罗。
化学家道尔顿驳斥了称他为“天才”的观点,把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勤奋和积累。约翰·亨特对自己的评价是:“我的脑子就像蜂窝,尽**面到处是嗡嗡声,似乎一片混乱,它也是有秩序和规律的,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从自然中撷取的最精美的食物。”我们只要浏览一下伟人的传记就会发现,最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和工匠们,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不懈的勤奋和实干。他们是把一切事物变成黄金的人——包括时间本身。老迪斯雷利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研究主题,这种把握只有通过不懈的实干和研究才能取得。巧合的是,那些极大撼动世界的人,都不是什么天才,严格来讲,而是能力极其一般,但有着绵**心的人;通常都不是天资聪慧超常的人,而是那些孜孜不倦努力工作的人,与其从事的行业没有关系。“天啊!”一位寡妇在谈到自己有才华但粗心的儿子时感叹道:“他怎么就没有恒心呢。”没有恒心,无论怎样飞扬的才华,在生活的竞赛中都会被勤奋,甚至愚钝的人超过。有句意大利谚语说得好:“跑得慢,跑得久,也能跑得远。”
因此需要强调认真培养工作品质。做到这一点,竞赛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必须一遍遍地重复,因为熟练来自于反复练习。即使是最简单的技艺也离不开训练,要取得成就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正是通过早期的纪律约束和反复训练,已故的罗伯特·皮尔爵士才培养出了说来平常,却不简单的能力,使他能够为英国的议会增光添彩。童年在德雷顿庄园时,父亲总是在餐桌旁让他练习即席讲话,尽可能多地背诵礼拜日布道词。开始进步很慢,然而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注意的习惯得以巩固,他可以把布道词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后来在议会辩论中,连续回答对手提问时——他这方面的才能几乎是无以匹敌的——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这时所展示的精确回忆的超常能力,一定是当年在德雷顿教区教堂受到父亲严格训练的结果。
然而,最好的进步相对缓慢。伟大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我们必须接受像走路一样的生活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德·迈斯特说:“明白如何等待是成功的伟大秘密。” 我们要收获必先耕耘,经常需要长久的等待,同时满足于耐心地、满怀希望地期待,最值得等待的果实经常是成熟最慢的。然而,东方有句谚语说:“时间和耐心会把桑叶变成绸缎。”
然而,要有耐心等待,人必须愉快地工作。保持愉快是一种工作品质,赋予性格巨大的弹性。正如一位主教说的那样:“**教的十分之九在于性情,”所以实践智慧的十分之九也是愉快和勤奋。它们是幸福和成功的生命与灵魂。也许生活中最大的愉快即在于清爽、轻快、有意识的工作,而力量、信心和任何其他优秀品质主要依赖于此。锡德尼·史密斯在约克郡的佛斯顿-勒-克莱做教区牧师时——尽管他感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他仍然愉快地工作着,坚定地做到最好。他说:“我决心让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使自己适应它,这样比假装高人一等要更像男子汉,我要把抱怨送出去,就像被抛弃、无人认领的邮件,像扔垃圾一样。”所以当胡克博士离开利兹进入一个新的劳动领域时,他说:“不管我到哪里,我都要秉承上帝的旨意,尽我的所能,做我能做的一切。如果我没有工作可做,我将创造工作。”
公共福利领域的劳动者,工作时间特别长,特别需要耐心,经常由于得不到快速的回报或成果而沮丧。他们播下的种子,有时候掩藏在冬天的雪里,在春天来临之前,农人可能已经休息了。并不是每一个公共领域的劳动者,都会像罗兰·希尔一样,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伟大理念结出成果。亚当·斯密在自己长期劳作的,肮脏又古老的格拉斯哥大学播下了伟大的社会改良的种子,奠定了他的《国富论》一书的基础,然而七十年过去了,他的工作才结出果实,而这些果实至今也没有全部采摘完。
对一个人来讲,什么也无法弥补希望的丧失:它会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品格。“当我失去一切希望的时候,”一位伟大却悲伤的思想家说:“叫我怎么工作——我怎能幸福?” 传教士凯里,因为做着最有希望的工作,成为最愉快和勇敢的人之一。在印度,他一个人每天的工作量通常会令三个印度学者感到疲劳,他有三个这样的职员,而他自己只在他们换班时休息。出生于鞋匠家庭的凯里,在工作上得到了木匠之子沃德和织布工之子马香的支持。通过他们的劳动,在塞兰坡建立了一所杰出的学院,建立了十六个繁荣的站点,翻译了十六种语言的《圣经》,在英属印度播下了仁慈的道德**种子。凯里从来不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羞愧。有一次在总督的餐桌上,他偶然听对面的一位官员问另一个,声音大到他可以听到,凯里是否曾当过鞋匠。凯里立刻回答道:“没有,先生,我只当过皮匠。”关于他童年时的恒心,人们广为传送着这样的轶事。一天在爬树时,他的脚一滑,跌到了地上,腿跌断了。他被迫卧床几周,然而当他恢复了身体,不用支撑物能走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爬那棵树。这也是凯里在完成毕生伟大的传教事业时需要的无畏的勇气,而他无愧于自己的荣耀和毅力。
哲学家杨博士的一句箴言是,“凡是别人做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毫无疑问,他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从没有半途而废过。据说他第一次骑马时,有著名的运动员,乌瑞的巴克利先生的孙子陪伴。当时在他们前面的养马人越过了一个高栏。杨希望仿效他,但在尝试时从马上掉了下来。他什么也没说,又第二次去尝试,还是没有成功,然而这次他只是被甩到了马脖子上,他于是紧紧抓住。第三次尝试时,他越过了栅栏。
由于一只小狗偶然碰倒了一根点着的蜡烛,艾萨克·牛顿爵士的论文稿被毁,就这样很多年的精心计算毁于一旦,而且是不可重复的。据说这一损失导致这位哲学家悲痛万分,还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损害了他的理解力。差不多同样的一个事故碰巧也发生在卡莱尔先生的《法国**》第一卷的手稿上。他把手稿借给一位喜欢文学的邻居阅读。不幸的是,手稿被落在客厅的地板上,而且被忘记了。很多个星期过去,当印刷工喊着要“样本”时,历史学家派人去取著作。经过多方打听,才发现手稿已经被全责女仆拿去点了厨房和客厅的炉子,因为她把地板上的书稿当成了一卷废纸!卡莱尔得到这样的回答,他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除了下定决心重写一遍该卷,他别无办法;于是他转而做了起来。他没有任何底稿,被迫从记忆中耙寻事实、观点和用语,而这一切都被丢下太久。第一次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一种快乐,第二次写它则是几乎不可置信的痛苦和折磨。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写作和完成这样一卷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不可超越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典范。
著名发明家的生平显著说明他们都具有持之以恒这种品质。乔治·斯蒂芬森在对年轻人发言时,习惯上把自己对他们的建议归纳为:“像我一样做——坚持不懈。”他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改进机车才最终在落雨山取得胜利,而瓦特则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才完善了他的压缩引擎。然而在科学、艺术和产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同样可以展示持之以恒的显著例证。最有趣的可以说是尼微微石雕的挖掘,以及久已失传的楔形或者说箭形文字的发现,这些是石雕上铭刻的文字——一种自马其顿征服波斯时期就已经失传的文字。
驻扎在波斯卡曼夏的一名东印度公司聪明的士官生,观察到了住地附近古老的纪念碑上奇怪的楔形文字铭刻——文字如此古老没有历史印迹可寻,——在他复制下来的铭文中,包括刻在著名的毕希斯登岩石上的那些——该岩石垂直升起达1700英尺,底下平坦部分有大约300英尺的空间刻有铭文,使用了三种语言——分别是波斯语、斯基**和亚述语。通过已知语言和未知语言,也就是存活至今的语言和失传的语言的比较,这位士官生获得一些关于楔形文字的知识,甚至还形成了字母表。亨利先生(后获得爵士称号)把他的摹图送回国内辨认。国内到那时为止没有一位教授对楔形文字有一丁点了解,然而有一位前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一位叫诺里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把这个几乎没人能懂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摹图送给了他。他的了解如此精确,所以尽管他从没有看到过毕希斯登岩石,他断定那位士官生没有完全准确地复制出那些迷惑人的铭文。仍然生活在岩石附近的罗林森,把复制品和原始铭文比较以后发现,诺里斯是对的。通过进一步比对和仔细研究,关于楔形文字的知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为了使这两位自学者的学问能派上用场,必须另有一位劳动者加入进来,为他们提供培养技能的材料。这位劳动者的名字叫**·莱亚德,原是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雇员。人们很难想到这样三个人,一位士官生、一位东印度大屋职员、一位律师事务所职员,会成为被遗忘的一种语言和巴比伦历史的发掘者;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莱亚德是一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在东方旅行,强烈希望深入到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在一位伴侣陪同下,相信自己的武器可以保护自己,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他愉快的品格、彬彬有礼和武士风范,他安全地穿过了进行着殊死搏斗的部落;很多年以后,虽然只有很少的装备,但在勤奋和持之以恒精神、坚定的意志,以及接近崇高的耐心支持下,——满怀激情、始终如一去发掘和探究,——他终于成功地发现和挖掘出了很多历史宝藏,这可能是此前任何个人的勤奋都未达到过的。通过莱亚德先生的努力,超过两英里的浅浮雕重见了天日。这些精选的古代珍品,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奇迹般地展示着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事件的文字记载,它们突然来到这个世界,几乎像新的启示录一样。莱亚德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尼微微的纪念碑》中所讲述的,关于这些杰出著作的发掘的故事,将永远被看成是对我们拥有的个人进取心、勤奋和精力的最有魅力、最真实的记录之一。
文学界也有诸多持之以恒精神写照的诸多例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教育意义的莫过于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生平。他令人钦佩的工作品格是在律师事务所里培养的,他在那里很多年一直做着和誊写员职位差不多的苦差使。相比日常工作的乏味,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晚间时光,显得异常甜美。晚上通常是他阅读和研究的时间。他自己也把那种稳健、清醒的勤奋习惯归咎于办公室平常的纪律约束,这种习惯通常是文学家们所缺乏的。作为誊写员,抄写每页包含一定字数的东西只能得到3便士,有时候通过加班,他二十四小时可以抄写120页,从而挣到30先令,从中他会偶然拿出一些钱买一本书,多了就不能买了。
司各特后半生习惯上以生意人自居,与他称之为拙劣诗人的伪善之言相反的是,他断言天赋和对普通生活职责的反感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相反,他认为每天花一些时间在日常工作上,对于最终形成高级智能是有好处的。后来在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做职员时,他主要是在早餐前从事文学写作,白天参加法院工作,他负责鉴别各种注册行为和笔记的真伪。总之,洛克哈特说:“在他的一生中,这一点是最杰出的特征之一,在他文学生涯最为活跃的时期,他必须把大部分的时间,一年中至少半年,用于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责任。”这是他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原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而不是文学谋生。有一次他对自己说:“我决定把文学做为人生的支柱,而不是支撑,文学创作带来的利益,不管怎样便利,在可能的情况下,不应该成为**常所需开支的一部分。”
他的准时是最为精心培养的习惯之一,否则他无法完成如此繁多的文学创作。他定下一个规则,就是当天回复收到的每一封信,除非是需要调查和深思的。否则他也无法保持对源源不断送来的信件的充分了解,这些信函有时对他的优秀品格形成了最严厉的考验。他早晨总是五点钟起床,自己点火。仔仔细细地修面和穿衣,然而在书桌旁写作到六点,面前书稿堆放得整整齐齐的,参考书码放在四周的地板上,在他的书圈之外,至少有一条他最喜爱的狗,与他进行眼光交流。因此等待家人在九到十点钟聚集起来吃早餐时,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完了一天中最难的工作。然而虽然这样勤劳和不知疲倦的工作,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数年如一日的辛劳,司各特在谈到自己的能力时总是没有一点信心。有一次他说:“在我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感到自己的无知给我的刺痛和阻碍。”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谦卑,因为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不会自负。三一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准备向教授告别的时候,被聪明的教授这样回绝道:“事实上,我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对很多事情一知半解,却没有一样精通的肤浅之人,可能会为自己的天赋而自豪,然而明智的人会谦卑地说:“他所知道的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像牛顿说的那样,他只是在海边捡拾着贝壳,而真理的海洋对他来说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