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传奇
作者:洪刘华
分类:军事战争
字数:1080498
本作品由传奇中文网首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作者:洪刘华
分类:军事战争
字数:1080498
本作品由传奇中文网首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诗曰: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话说天下之事,如中天之日,盈海之星。兴亡数定,盛衰有凭。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公元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一统天下后特别得瑟,认为他建立的功业不在汉高祖、汉光武之下。有一天他问大臣刘毅:卿以为,我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
面对自视甚高的司马炎,刘毅直言道:“陛下与桓灵二帝差不多。”
司马炎一听不乐意了,他说,你也太不给我面子了,我虽然没有尧舜禹那样伟大,但也不是个昏君吧?
刘毅说:“桓帝和灵帝卖官得到的钱收归国库,可您卖官得到的钱都进了自己的口袋,您还赶不上他们呢!”
晋武帝于是“矫以仁俭”,重视法律,并亲自听讼录囚。为了巩固皇权,晋武帝还大封宗室。
贾充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他的女儿贾南风能当上皇后,也不完全取决于贾家和司马家的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271年,西北的羌族和胡族背叛西晋,当时朝廷大臣任凯等人非常反感贾充,于是他们就对晋武帝说贾公德才兼备,他曾统兵灭吴,现在只有让他去西北镇压叛乱才行。司马炎并不了解任凯的心理,于是拍拍自己的大腿,确认贾充明年年初带他的部队到西部去。
贾充暗暗叫苦,对任凯等人恨之入骨,可是又无可奈何。荀旭想留住贾充,便说司马衷王子已经13岁了,还没有订婚。如果贾充能把女儿嫁给王子的话,你就不会离开朝廷了。
贾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荀旭利用武帝圣旨进宫的机会告诉皇帝,现在的皇储已经老了,应该尽快结婚生子。贾充的女儿很有才华,也很贤惠,可以和王子媲美,请选择。贾充的妻子郭淮也不闲着,开始了她的夫人外交,她送了一些珠宝给杨皇后,杨皇后便决定娶贾女为妻。
杨皇后要什么有什么,她当然不会看中郭淮送来的这些首饰。她考虑的是贾氏家族不仅是统治王朝的显赫成员,而且还十分忠于司马氏家族。他的女儿嫁给儿子,对儿子将来继承王位绝对有好处。
于是杨皇后请选贾充的女儿为太子妃,左右逢源的大臣们也请晋武帝选贾充的女儿做太子妃。晋武帝不好当面驳她和大臣的面子。也就默默地同意了。
贾南风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司马衷既害怕她,又喜欢她。
贾南风生性残酷暴戾,还极具妒忌心里,有次甚至用剑戟直刺太子妊娠的嫔妃,致使婴儿坠地而死。晋武帝听说后十分愤慨,一度想将她废掉,但外戚杨珧提醒他说: “陛下忘贾公耶?”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司马衷从小不爱读书,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司马炎对此十分发愁,担心太子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
晋武帝有次与大臣们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贾南风立刻请来几位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司马炎看了答卷后,觉得儿子的思维还可以,也就保留了他的太子之位。
另外司马衷虽然是**,可他的儿子 司马遹却十分聪慧,颇有人君之相。司马遹之母本来是司马炎的侍女,司马炎先教她为妇之道,然后再让她去开导司马衷。司马遹究竟是儿子还是孙子,司马炎心里也不知道。不过他想是儿子也好是孙子也好,只要以后能继位就好。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73年,司马炎令中品以上官员家中的适龄女儿充入后宫,次年,又选下品官员以及普通士族家中适龄女子入宫。至此,连同之前魏元帝以及吴末帝遗留下来的5000余名宫女,司马炎后宫已有一万余美人。
面对人满为患的后宫,司马炎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司马炎每天都在为不知召谁侍寝而感到烦恼,后来他想了个坐羊车选寝妃的办法。就是以羊拉御车,羊在哪处房前停下,司马炎就在该处的妃子处过夜。
后宫妃嫔众多,于是免不了争夺,她们绞尽脑汁地吸引羊车在自己的住处前停下,有的妃子将竹子插在门边,有的在门前的空地上撒盐汁……
晋武帝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都依赖后党杨氏。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称“三杨”。其中杨骏是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司马衷的外公。
西晋最有名的富人新闻,是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是当时的中国“首富”,他的钱怎么来的呢?一是当荆州刺史“贪”来的,二是化妆成强盗抢来的;王恺呢,是晋武帝的舅舅,皇亲国戚,同时官封后将军。王恺不服石崇,加上晋武帝撑腰,于是跟石崇斗起富来。没想到的是,几个回合也斗不过石崇。晋武帝赐给王恺一颗高二尺多的珊瑚树,王恺跟石崇显摆,石崇给他当场摔了,让下人端出六七株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随便一株就可以赔偿;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花椒面漆房子,石崇更过分,用赤石腊当涂料;王恺在家门口用紫丝布做挡风墙,长达四十里,石崇用织锦花缎铺路,长达五十里;王凯家的豪宅很漂亮,石崇家的厕所让客人误以为来到了卧室……皇亲国戚王恺“斗富”完败土财主石崇,成为当时的最大新闻!
太熙元年(290年)4月,晋武帝去世,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
司马衷即位后,册立贾南风为皇后,任命外公杨骏为太傅,做辅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 由于害怕“左右间己,乃以其甥段广、张勋为近侍之职”、 “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
可是贾南风权欲熏心,她与一味专权的杨骏之间便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贾南风终于在永平元年3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等人,“皆夷三族”。贾南风又矫诏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徒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
晋惠帝也真是白痴,外公和太后被老婆害死,他竟然不闻不问。
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咕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随从说道:“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家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贾南风诛杀杨骏之后,任用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同辅政。
司马亮,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司马昭的异母弟。通常在说到八王之乱时,都是把汝南王司马亮列为八王之首。
在曹魏时期,司马亮就已经历任散骑侍郎、东中郎将,先后封为万岁亭侯、广阳乡侯,这当然是靠父兄的后台。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期间,淮南发生诸葛诞之乱,司马亮也参加了征讨,可司马亮却打了败仗,司马昭十分生气,免掉了他的官职。不过司马亮毕竟是司马昭的弟弟,所以很快就恢复并提升了官职,拜左将军,加散骑常侍。司马炎即位称帝后,封他为扶风王、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
司马亮在关中时,发生了秦州刺史胡烈为羌人所杀的事件,司马亮派将军刘旗前往救援,兵败。司马亮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当然是负有领导责任的,但朝廷顾忌他的身份,没有打算处分他,只是决定刘旗当斩。此时司马亮应额手称庆才对,然而他却得寸进尺,为刘旗上书请求免罪。结果晋武帝很不高兴,下了个诏书说:“今若罪不在旗,当有所在。”意思是说,如果刘旗无罪,那谁有罪呢?结果刘旗的命没保住,司马亮的官职也丢了。司马亮的不智之举,可谓是画蛇添足,偷鸡不成蚀把米。好在他后台够硬,很快就复职,拜为抚军将军。
却说晋武帝大行分封宗室后,受封的诸王并没有去藩镇,而是留在京师,有些藩王还握有兵权。诸王的存在,对皇帝的统治极为不利。为了消弱诸王的权势,司马亮力主“遣诸王还藩”,太保卫瓘也完全赞成,楚王司马玮因此对司马亮和卫瓘极大不满。
司马玮是晋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也是诛灭杨骏的功臣,可司马亮偏偏嫌他的这个侄孙“有勋而好立威”,免去他北军中候的显赫职务,想把他赶回封国了事。司马玮当时二十一岁,正是少年轻狂、血气方刚的年纪,他怎么能容忍年迈的叔公来排挤他呢?而卫瓘乃西晋开国元勋,他以前极力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白痴。不料晋武帝架不住身边人的说词,最终还是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充有次对贾南风说: “卫瓘老奴,几破汝家”。白痴老公差点被别人抢去,因此贾南风对卫瓘也存在“宿怨”。加上卫瓘现任太保,贾南风“不得骋己**”。为了把朝政大权紧紧地掌握在手中,贾南风“矫诏使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卫瓘”。
司马亮毕竟多年为宗室之长,宿望犹存。当时天气炎热,负责押解的士兵让司马亮坐在车后的阴影中躲避太阳,一些旁观群众还拿扇子来帮他扇凉。一天下来,竟然没有人敢做主杀他。司马玮很生气,出令曰:“能斩亮者,赏布千匹。”司马亮遂被贪财的乱兵撕成了碎片,其死状极惨,“鬓发耳鼻皆悉毁焉。”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王,曾经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汝南王,就这样极其窝囊地死去了。
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后,顺便将卫瓘也一块杀掉了。
贾南风趁司马玮立足未稳, 以司马玮矫招杀害司马亮、卫瓘为由,将其处死。 司马家最先出场的两位男主司马亮、司马玮率先下线。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 死了两个大臣:杨俊、卫瓘。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在心狠手辣的贾南风皇后面前, 他们跟玩偶一样灰飞烟灭。
贾南风大权独揽,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遂大肆委用亲信、党羽,派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贾南风的族兄贾模和从舅郭彰分掌朝政,后母广城君养孙贾谧干预国事,惠帝完全成为贾南风任意摆布的一个傀儡。
贾南风为了达到长期控制朝政的目的, “诈有身,内稿物为产物”,也就是假装怀孕,好长时期深居内宫不见外人,暗地里把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收养起来。阴谋废掉太子司马遹,而以她的收养之子代立。
却说美男子潘安每次出去游玩,总有一群女子追着他又是献花又是献果潘安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掷果盈车”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潘安不仅美貌绝伦,还是一位感情专一的好丈夫。潘安对老婆十分痴情,老婆在世的时候绝不出去拈花惹草,老婆死后他也念念不忘,还写了三首《悼亡诗》,字字血泪,句句柔情。
但潘安早年不被重用,于是投靠皇后贾南风。贾南风正想废掉太子,她便安排潘安搜寻太子谋反的罪证。
于是潘安设计让太子喝醉,然后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让太子抄写。文中有让司马衷退位的文字。太子醉得神志不清,也就依葫芦画瓢抄了一遍。潘安将太子抄写的文章交给贾南风,贾南风拿去给司马衷看,然后鼓动司马衷杀掉太子。
白痴皇帝对此没有任何意见, 但是贾南风的亲信张华一直在旁边劝阻,这事就一直拖到半夜。 贾南风怕太子第二天醒来不好收拾, 只好改变主意,让司马衷下诏将太子囚禁,同时将太子的生母处死,而潘安从此得到重用。
贾南风的做法终于引起宗室司马伦等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谋欲废后”。贾南风听说有人想废掉她,于是于永康元年3月杀死太子“以绝众望”。
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司马昭的异母弟,听说太子被杀,他马上有样学样,伪造皇帝司马衷的诏书,以谋杀太子之名拘捕皇后。兵士冲入宫中,贾后慌忙出视,正与齐王司马冏相遇,贾后惊问道:“卿来干嘛?”齐王道:“奉诏令拘捕你。”贾后道:“诏当从我处发出,你这是何处诏旨?”齐王不理会,派兵将贾后拘住。司马伦杀得性起,将贾后族人全部屠戮,贾南风也**喝下金屑酒死掉。
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夷灭他的三族。
到了公元301年, 相国已经不能满足司马伦的胃口, 于是他自立为帝,奉司马衷为太上皇。
掌权大家还可以接受, 称帝是万万不可以的。凭啥啊?
于是 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打不过,只好宣布退位, 把白痴司马衷又扶上去当皇帝。但是大家不肯放过他,也用贾南风的死法将他送走。
司马伦死后,司马衷复位,并以羊献容为皇后。
这时司马冏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朝大功臣,虽然司马颙和司马颖也因功封官进爵,但洛阳城里的司马冏却是最大的受益者。
长沙王司马乂,字士度,司马炎第六子,是晋惠帝司马衷和楚王司马玮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的哥哥,而司马冏只是司马炎的侄子。司马颙想让司马冏弄死司马乂,于是散布谣言, 说司马乂是他的内应,他们是一伙的!
这个主意不错。 司马冏听说司马乂是内应,马上派人去逮捕司马乂。后者也得到消息,马上带领亲兵跑到皇宫,将宫门堵住,挟持皇帝司马衷死守, 最后司马冏战败被杀, 而且被灭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还没到洛阳,这事就结束了。司马颙一时抓不到司马乂的把柄,明的不行就玩阴的,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结果都被司马乂弄死;煽动几个亲信造反, 也被司马乂镇压。
实在没办法,干脆脸也不要了,于是拉拢司马乂的异母弟司马颖起兵造反。并许诺打败司马乂以后,拥立司马颖为皇储。
成都王司马颖,字章度,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生母为程才人。他与长沙王司马乂年纪相差仅两岁,可见并非同母所生。但程才人很得武帝恩宠,所以司马颖不到十三岁时,就已受封成都王,食邑十万户,后拜越骑校尉,又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司马颖相貌俊美,一副翩翩少年公子的形象,颇能在外表上迷惑众心,成一时之美。
权力的欲望是无穷的。司马颖的野心就这样被堂叔司马颙撩拨起来了。
公元303年, 司马颙派亲信张方领兵7万, 司马颖派兵20万讨伐司马乂。双方混战了几个月, 不分胜负。
这个时候司马越先生出场了。
司马越是司马懿三弟司马馗的孙子,这位先生除了之前在诛杀杨俊的时候帮忙出过力,后来就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司马越冷眼旁观了大半天, 觉得司马乂坚持不了多久,于是联合一批禁军将领背后捅刀子, 趁司马乂不备将其逮捕囚禁。
然后司马颙部下张方进入洛阳,将司马乂放在火上活活烤死。
司马乂死后,司马颙如愿成为太宰, 司马颖出任丞相,为皇太弟,司马越出任尚书令。完事以后各回各家。司马颙回长安,司马颖回邺城,司马越继续留在洛阳上班。
不久司马越自为大都督,奉晋惠帝北征,传檄天下郡国召兵勤王。一时赴者云集,到邺城不远的安阳时,已有十余万大军,鼓声响彻云天,邺城震恐。司马越对自己一方大军云集的场面感到得意洋洋,以为邺城会自行崩溃,司马颖会出城投降。没想到司马颖遣石超率五万轻骑突出,司马越等人猝不及防,晋惠帝身中三箭倒在草丛中,六玺亡失,左右皆死,最后被劫至石超营中。
司马颖决定奉晋惠帝南下洛阳,当时邺中尚余甲兵一万五千人,司马颖通知大家次日一早就出发南下,但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不知局面严重,不肯离邺,司马颖束手无策,天亮之后不能出发。大军一看原定时间已到,仍未出发,以为司马颖等人已先行离去,顿时士气崩溃,众军四散奔逃。
司马颖只好带着晋惠帝坐牛车出城南奔。仓促之中,连盘缠也没带,只得由众人出私钱,晋惠帝下诏“贷之”,于道中买饭,没有碗,只能用瓦盆装来吃。
渡河之后,张方派三千骑来迎接惠帝;至芒山,张方又亲自率万骑来迎。
晋惠帝还宫之后,司马颖已无兵可用,权势丧失殆尽,他不但不能干预朝政,反而成为张方控制下的傀儡。张方在洛阳期间纵兵剽掠,洛阳城内破败,人心不服,于是张方挟惠帝及司马颖等宗室西还长安。
回到长安,司马颙看到司马颖已无利用价值,遂废黜其皇太弟之位,另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以张方为中领军、领京兆太守、录尚书事。
司马越以“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为由起兵攻打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逃亡山中。司马越随后带皇帝司马衷回到洛阳。
司马颖辗转跑到新野, 带着家属投奔河北旧部公师藩,途中被范阳王司马虓逮捕囚禁。其部下担心引起**,矫诏将司马颖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勒死,司马颖绝嗣。
司马颙在旧部的帮助下重新占领长安。不久司马越矫诏征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赴洛阳上任, 路上被司马越部下掐死,连同他的三个儿子。司马颙绝嗣。
至此,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结束。参与混战的诸侯王里, 司马懿的后人基本被诛杀殆尽。
公元307年,司马衷中毒而死(据说是司马越所为),弟弟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
经过八王之乱的折腾,西晋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在各种矛盾的激化下起兵。公元318年1月,占据中原广大地区的匈奴帝王刘聪,命令被俘获的晋愍帝身穿仆佣青衣洗盏行酒,并责令他立于自己身后,手执仪盖服侍。殿中数位晋臣失声痛哭,均被拖出斩首。当夜,时年十八的晋愍帝被匈奴人活活勒死。
羊献容出生在魏晋时期的泰山望族,祖父和父亲在朝中为官。公元300年,羊献容被父亲献给晋惠帝。羊献容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但是在父母之命和皇权的天威之下,她只能认命。
羊献容结婚那天,她身上的皇后礼服忽然无缘无故地冒起了火苗,虽然被及时扑灭,但是被人们视作“不祥之兆”,而后来的事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个预兆。
匈奴人刘曜派兵南下攻入洛阳后,将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也掳走了。
此时的羊献容已经年过三十,多年的磨难早已磨掉了她身上的绝代风华,但是刘曜对羊献容另眼相看,而且封她为皇后。
因为经历了太多磨难,羊献容只过了两年的舒心日子,最后病死在刘曜的怀中。
却说司马睿于290年袭封琅邪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311年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
晋愍帝被汉赵皇帝刘聪杀害后,司马睿被部下拥奉为晋王,公元317年3月丙辰日称帝,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建武”,史称东晋。
由于司马睿在皇族中声望不够,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为了坐稳皇位,晋元帝不得不重用王导、王敦兄弟,兄弟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王导在建康辅政,王敦在武昌掌兵,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驾崩,终年47岁,在位6年,其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
随着东晋小朝廷在江南立住脚跟,北方的华夏民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如鲫过江,纷纷逃向南方。前有大江阻隔,后有胡骑围猎,身体遭受风雨侵凌和饥饿的摧残,心里充满对故土难舍的苦楚,如此狼狈的民族大逃亡,竟有一个特别诗意的称谓,叫做“衣冠南渡”。
“衣冠”们渡江跑了,留在北方的百姓成了刀俎上的鱼肉。他们承受着外族暴虐的统治,在“五胡”的争斗夹缝中苟延残喘。有一种说法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西晋时期北方**人口多达2000万,而在五胡乱华过后,北方**却锐减到了400万。当时**被胡人视为奴隶甚至是食物,女人被称之为两脚羊。先淫后杀,再把她们的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们品尝。
“五胡乱华”过程相当混乱,不仅汉夷互撕,而且五胡之间也打成一锅粥。粗线条梳理一下,在十六国前期有两股相对强大的势力,即以刘渊、刘聪为首的匈奴族建立的前赵,以及以石勒、石虎为首的羯族建立的后赵。特别是石虎时代的后赵,盛极一时,几乎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魏末年,刘渊作为匈奴左部首领刘豹的儿子,以质子身份居住在洛阳。司马氏代替曹魏之后,刘渊继续留在洛阳,结交了当时很多的名士,并且深受司马昭的赏识。刘渊拜当时的名士崔游为师,《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刘渊成人之后,晋武帝召见刘渊,与他交谈,非常赏识。晋武帝两次想任用刘渊,但都被当时的大臣孔恂劝阻了。孔恂道:"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如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
刘渊被启用的计划被搁浅。不过非池中物的刘渊终于等到了他的"风云",这个风云也就是八王之乱,刘渊从此化为蛟龙,在**上翻云覆雨。
当时的成都王司马颖经常受到乌桓和鲜卑的**扰,刘渊对成都王说,"今二镇跋扈 众余十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意思就是他可以把他的旧部召集回来帮司马颖对抗乌桓和鲜卑。
司马颖接受了刘渊的建议,拜他为北单于,令他回部落招集部众。刘渊至左国城,短短二十天就集结了五万部众。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筹集到军队的刘渊并没有去进攻乌桓和鲜卑,而是在离石建都。
刘渊尊刘邦为祖宗,定国号为汉,并且打出了复兴汉室的口号,刘渊成为斩灭西晋的刽子手,孔恂担心的事变成了现实。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匈奴人怎么会尊**刘邦为祖宗呢?
原来刘邦北征匈奴时,被冒顿围在白登山,一困就是七天。最终陈平设计,用大量财宝贿赂单于夫人,这才逃过一劫。此后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以宗女为公主,一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都冒姓刘氏”。
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讲,刘渊尊刘邦为祖宗也没有多大问题,这和刘备的本质也差不多。刘备的关系很难查,即使他真的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代一代传下来,刘备也不会具有多少刘邦的汉室血统。刘渊是刘氏宗女的后代,跟刘邦更加扯不上关系。尊奉大汉王朝,更多的是借用一个汉室的口号。
汉朝悠长数百年,其在**心中的地位,远胜于魏、吴这些朝代。虽说已经到了晋朝,但离汉朝灭亡的时间也不算远。但是他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匈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刘渊采取胡汉分治的手段,如在中央设立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空等官职;在地方设置州牧、刺史等官职。不过也保留了"单于台制度",大单于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手里握有重兵,所以军权还是掌握在匈奴人手里。
胡汉分治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比如后来的辽国就采用胡汉分治的做法,用南院和北院来分别通知**和契丹人。金庸小说中著名的萧峰就担任过南院大王的职务。
刘渊的政权仅仅持续了二十多年,但是他开启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正是这个变革,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单皇后是一位少数民族酋长的女儿,她年轻时就是草原上出名的美人,刘渊偶然见到她的容颜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将她从草原接入皇宫。
单氏初到宫中时还不是皇后,但是刘渊很喜欢她。单氏接连给刘渊生下两个儿子后,刘渊就迫不及待的将她立为皇后,可惜刘渊没有长寿的命,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按说皇帝去世,应该皇后的儿子继位,但是大臣们反对单氏的儿子继位,而是将皇四子刘聪推上了皇位。
刘聪对继母的美貌觊觎已久,掌握权力后就强行娶了单皇后。
中原文化对单皇后的影响很深,她很反感这种儿子娶母亲的做法,甚至动了逃跑的心思,不过刘聪拿单氏的儿子要挟单氏,为了身边年幼的孩子,单氏只好吞下苦水,委身刘聪。
单皇后的儿子长大后看不惯母亲的做法,每次见到她时都是不高兴的样子,有时还向单皇后撒气。单皇后被自己的儿子作贱,终于忍受不了自杀了。
刘渊的这个国号也没有存在多久,当刘曜在内乱中登基称帝的时候,就将汉国改成赵国,史称前赵。后来刘曜被石勒所杀,前赵也就消亡了。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原本就有嗜杀、野蛮的基因,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他强夺民间五万汉女编入后宫,肆意**虐杀。
石虎的儿子石邃也是胡作非为,他有时会在夜里到宫臣的家中**淫他们的妻妾;有时砍去漂亮宫女的头颅,放在玉盘中做成工艺品供人欣赏。
这时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突然现身,改变了这个势头。他从羯人手中夺取了政权,并推行“杀胡令”,驱逐、杀死数百万胡人,几乎以一己之力屡次打败强敌,客观上保全了北方华夏民族的生存。
他就是冉闵,一部分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另一部分人眼中的“**民贼”和“杀神”。
冉闵是内黄人,汉族,小字棘奴。他的父亲冉良参加“乞活军”与胡人作战,虽然战败被俘,但因表现英勇,被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年仅12岁的冉闵也跟随父亲改名石闵。
“乞活军”是当时半**组织的汉族难民集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支为了生存而战斗的流民武装,因为生计无着,被迫逃难求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北方百姓恶劣的生存状况。
石闵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深得石虎赏识,像亲孙子一样抚养他。(“虎爱之,比于诸孙”)。石闵第一次显露才能是因为一场大败仗,各路友军都被打得溃散逃亡,唯独石闵带领的部队毫发无损,连瓶瓶罐罐都带回家来,让人刮目相看。
以后的岁月里,石闵带兵**西讨,一年到头没几天歇息,为后赵倾情奉献着青春年华。他曾带人将北伐的东晋军队胖揍一顿,并斩杀晋将蔡怀;接着马不停蹄,又跑到洛阳讨伐叛乱的梁犊军队,于是被封为征虏将军。
石虎死后,幼子石世即位。石闵帮助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遵夺取皇位,被封为武兴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兴头上的石闵又主动请缨,带兵收拾了对石遵构成威胁的沛王石冲,将他手下3万多人一并活埋。
可是“大舌头”石遵顺嘴滑出的一句玩笑话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改变了石闵的人生轨迹。
原来夺位之前,成败未卜的石遵拍着石闵的肩膀说:小子,好好干,事成后我让你做太子!
不把自个当外人的石闵真的信了这句话,所以把脏活累活都揽到身上。可事成之后,他发现石遵将说好的太子之位给了别人。
所以说封官许愿这种事,说的人要慎重,谁轻率谁倒霉;听的人别在意,谁认真谁失望。备感失落的石闵仗着自己功劳大,想控制朝局,从此与石遵渐行渐远,矛盾日深。
关系弄僵了,总拖着也不是个办法。石遵便召开由“亲本家”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阳王石琨等人参加的家庭会议,提出要清除这个嚣张的外来户,众兄弟一致同意。但郑太后(石虎皇后)说:棘奴功劳辣么大,有点小错可以改嘛,干吗非得动刀动枪呢?
虽说妇道人家心肠软,但另有打算的石鉴散会后顾不上回家,直接跑到石闵那里通风报信,把会议情况一五一十和盘托出。
石闵火冒三丈,与大司马李农略作商议后便派兵三千冲进宫里,抓住石遵并将他杀死,一直护着石闵的郑太后也被一起杀死。石遵死前问左右道:是谁要造反?士兵回答道:义阳王石鉴想当皇帝!石遵一听呵呵大笑道:我都让人黑了,石鉴这个傻蛋能当几天?
心机婊石鉴如愿上位,其实他并不傻,只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一方面封石闵为武德王、大将军,另一方面又鼓动羯族将领攻击石闵。但前后几次都没成功,羯人反而让石闵杀了不少。
有次石鉴让龙骧将军孙伏都率领三千羯族士兵埋伏在宫门附近,准备袭杀石闵。石鉴兴高采烈地为孙伏都加油打气:朕就在高台上瞅着,你努力去做,别愁没回报!
可是石闵太生猛,三千伏兵愣是没吃掉他的几百护卫,闻讯赶来的李农又带领数千士兵攻击皇宫。石鉴见势头不对立马转向,他命人给石闵、李农打开宫门,并传旨将孙伏都斩杀,试图舍车保帅。
有了皇命,石闵杀得更加起劲,干掉孙伏都后,他在城内大开杀戒,“自凤阳门至琨华门,横尸相枕,流血成渠”。
因为伏击他的都是羯族士兵,石闵便下达了著名的“杀胡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命令下达仅一天功夫,邺都凤阳门外广场上就堆满了数万颗胡人头颅。
一不做二不休,石闵亲自带领手下士兵在邺都周围清剿胡人,“无论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有些**因为鼻子高或者胡须茂密也被当作胡人杀死,一时间数百万胡人纷纷向原来的居住地逃奔,他们之间又互相攻击掠夺,死者遍野,能够回到家乡的不过十分之二三。
控制了局面的石闵开始实施“去胡化”措施。他先将空壳皇帝石鉴囚禁于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吃喝拉撒都靠空运;然后假托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于公元350年改国号为卫,让老石家全部改姓为李。
这个举措让后赵国的胡人高层愤怒异常,现在国号改了,姓也改了,将来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于是王公大臣们纷纷选择出逃。
这时困在宫中的石鉴企图招外镇兵马袭取邺都,石闵知道后当即杀了他,后来干脆将石虎留在邺都的38个孙子来了个“东北乱炖”,尽灭石氏。
跟石氏结清了旧帐,皇帝位子还空着,石闵故意矫情,先是让李农当皇帝,李农自然不敢当,然后石闵跟大伙商量,说把司马氏请回洛阳来当皇帝。
尚书胡睦赶紧说:现在天下大乱,司马家哪能撑得住场子?这事还得您来!
石闵“无奈”地说:那我就从了你吧。
于是石闵即皇帝位,姓名改回冉闵,国号也改成大魏。但大魏的政令只在邺城附近顶用,后赵的其它军镇都不搭理他。
这时候冉闵又在内部大开杀戒,李农等一大批心腹干将都成为他的刀下之鬼。在冉闵崛起的整个过程中,李农一直充当着“亲密战友”和“导师”的双重角色,双方为何反目,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无论什么原因,这一内耗给冉闵造成的心理打击是相当沉重的。
由于石勒、石虎叔侄在胡人中间有较高的威望,冉闵屠杀石氏子孙的行为激起了他们的强烈愤慨,在与冉魏作战时态度相当坚决。如羌酋姚弋仲让他儿子姚襄出征,临行前告诫他一定要将冉闵活捉枭首。那一仗姚襄虽然获胜,但因为没有能实现他爹的愿望,回来后仍然被狠狠抽了一百皮鞭。
虽然败给姚襄一阵,但冉闵的军事才能无可指摘。他的兵力常常处于绝对劣势,而且以步兵为主体,但仍能屡败强敌。
冉闵缺乏治国的理念和能力,对待降胡的政策也忽冷忽热。最初是捉到胡人一律斩杀或活埋,后来又想取得胡人的支持和谅解,对降胡配发武器,并且给自己的儿子冉胤封了个匈奴的官名——大单于。有人劝他小心防范胡人,他竟然当众将劝谏者杀掉。
由于“杀胡令”造成的仇恨已深,这些补救措施非但未能缓解汉胡之间矛盾,反而造成了严重的隐患,也让身边的人心涣散。比如冉闵败给姚襄的那次战斗,部下胡人突然反水,捉住冉胤献给敌方,让冉闵遭受沉重一击。人家是坑爹,冉闵是坑娃。
对于强敌环伺的局面,冉闵感到后背阵阵发凉。他决定引入外援,于是派使者跑到长江边上向东晋小朝廷喊话:我现在要清理胡人了,你们一起来为祖宗报仇啊!
回答他的除了沉默,还有江水东去的滔滔声响。
公元352年,冉闵率领步兵为主的1万军队,对阵前燕鲜卑家族中的能人慕容恪。慕容恪文武兼备,几乎没打过败仗,有人甚至评价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
在这场魏昌之战中,燕兵十战十败,几乎丧失了斗志。眼看快hold不住了,慕容恪激励士卒说:冉闵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要将他们引到平地,发挥我军的骑兵优势,一定能打败他!
慕容恪精选五千骑兵,用铁索相互连接,摆成方阵向前推进。冉闵纵马出击,再次施展“双手搏击之术”,亲手杀死三百多名燕兵。燕军左右两翼包抄,将他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冉闵竟然独自冲破包围圈,“溃围东走二十余里”。可能气数已尽,冉闵座下的“朱龙”马突然暴毙,因而被追击的燕军俘获。
前燕皇帝慕容俊责骂冉闵道:你不过是石氏的奴仆,怎敢称帝?冉闵当即回骂道:天下乱成这样,像你这样狼心狗肺的夷狄都能称帝,老子是中土英雄,咋就不中?
这年五月初三日,冉闵在龙城遏径山被杀。在他死后此山方圆七里草木枯萎,连续七个月大旱,并出现蝗灾。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灵魂在捣乱,于是派人跑到山上去祭祀他,并且为他上尊号为“武悼天王”。说来也怪,当天就下了齐膝大雪。
后世对冉闵的评价反差很大。有人认为他煽动仇恨,是个杀人狂;有人将他树为民族英雄,甚至说他挽救了民族生存,功绩被严重低估。
在诸多评论中,范文澜先生的评价很中肯,他说:“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外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了汉族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