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她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穿着武官的衣服在武则天和李治面前翩翩起舞,武则天一见笑着问道:“你穿个武官衣服干啥,难道你想当将军吗?”
太平公主娇嗔道:“没有啊,你把衣服赐给驸马不就行了吗?”
武则天恍然大悟,原来女大不中留啊,太平公主想老公了,后来一问才知太平公主对薛绍芳心暗许了。
薛绍来头不小,他的母亲是李治的姐姐城阳公主,他的父亲是房州刺史薛瓘。按照辈分,薛绍得喊武则天一声“舅妈”。
薛绍这伙子,人长得不错,挺有才华,性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个如意郎君。武则天和李治对这门婚事非常赞成。
大婚当天,极尽奢华,婚礼是在晚上举行的,照明的火把将整个长安城照得亮如白昼,把两边的树木都烤焦了。
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卿卿我我,好不快活,太平公主还生了两儿两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一场政治事件,二人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公元688年,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宗室李冲的谋反案,结果被武则天处以极刑。
而薛绍作为犯人的亲属也受到了连累,被武则天处以“杖责一百”的处罚,然后押送大狱之中,而此时太平公主刚刚怀上了他的四个孩子。
此时的太平公主,挺着个大肚子去找武则天,苦苦地哀求母亲,希望她看在自己和肚中孩子的面子上,饶过薛绍,然而武则天冷若冰霜,不发一言。
太平公主跪在地上,任泪水婆娑打湿衣襟,她意识到,就算亲生女儿加上外孙,还是不能改变武则天的决定。薛绍不久饿死于狱中。
丈夫的去世让公主悲痛欲绝,随后,她的母亲又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强迫她嫁给了武攸暨。当时武攸暨早已成婚,为了促成公主和他的婚事,女皇不惜将武攸暨的妻子赐死,这件事在新驸马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并且将这种怨恨全部发泄到公主身上,所以太平公主十分压抑,经常一个人呆在空房中。
后来武攸暨病逝,太平公主又成了寡妇。她虽然年过四十,却耐不住寂寞,不想独守空房。
于是太平公主便在全国选拔15岁以上的上千少年人到府中,成为"童男",这些童男都是长相俊美的男子,他们名义上是到太平公主府邸中学习礼仪和技术,将来为太平公主服务。他们都要经历二次选拔。他们首先侍奉太平公主的宫女,侍奉得好才能晋级,如果侍奉得不好,或者做了错事,轻则是被打,重则直接送进宫里当太监。如果侍奉得好,晋级以后他们才可以侍奉太平公主。
不过太平公主的面首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分为首席 次席和次童,如果你已经是首席,那么你还有可能被进贡给武则天,从此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但是想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太平公主非常善变,一般人是驾驭不了她的,一旦你不如她的意,她就会把你送给非常恶心的老女人,或者让你变成太监,那可是非常悲惨的。
一天太平公主记起当年的情人崔湜,便立即把他召回京城,濠州司马窦从一也被召回,和崔湜一起做了太平公主的情人。还有个**僧慧范与公主的奶妈通**,也往来公主府中,太平公主的声势又大了起来。
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天气晴朗,西方的太微星旁边突然出现了一颗彗星,光芒夺目。太平公主想挑拨睿宗与太子间的关系,就派一个术士去通报睿宗说:“彗星出现,是除旧革新的变象。大概是太子要称帝了,请陛下赶紧传位吧!”太平公主本想激怒睿宗,不料正中睿宗下怀,他对术士说:“朕早想传位,如今天意如此,朕心已定。”术士慌忙回去报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随即前往睿宗前面阻。睿宗决心已定,任她口吐莲花都不同意。公主再派人去劝太子,让他坚决推辞。太子来到宫中叩头请求道:“臣儿仅立微功,作为皇嗣已是格外承恩,不敢有其他妄想。如今父皇为什么要执意传位呢?”睿宗道:“社稷安稳是你我共同的责任。如今我有困难,所以授于你转祸为福,希望你不要猜疑!”太子又叩头请辞,睿宗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想当孝子,就应该听我的话,难道非要等我死后即位才是尽孝吗?”太子无言以对。
第二天一早,睿宗传下手谕,宣布传位太子。太子再次上表推辞,睿宗仍然不许。
过了几天,太子李隆基继位,尊睿宗为太上皇。李隆基当了皇帝,太平公主劝李旦说:你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大事还得管,不能就这么撂挑子。但是李旦私下跟李隆基说,你要以天下大事为重,当然我也不是不管,当年舜帝传位给大禹,还会亲自巡狩。如果有军国大事,咱爷俩还得商量着办,李隆基答应了。其实这些都是做给太平公主看的,免得让她疑心。然后父子俩分工。李旦称朕,命令称诰,每隔五天上一次朝。李隆基自称予,命曰敕,每天上朝。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命罢黜要李旦裁决,其余政务归李隆基处理。
其实李旦这一招就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明朗化了。你们不是互相不服吗,那你们到了走两步的时候了。鹿死谁手就看谁的手艺高了。
从此太平公主整日与情人私党密谋废立,又勾结宫人元氏在赤箭粉中置毒以进。赤箭粉就是天麻粉,因为根茎赤红如箭杆,故名。有“利腰膝,强精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之作用,说穿了就是补肾的药。李隆基时常服食。不过元氏尚未下手,已为王琚所闻。王琚入见玄宗道:“祸机已迫,不可不发。”玄宗踌躇不定。
太平公主知道玄宗有意加防,元氏下毒又无隙可入,乃召集私人重开密议。崔湜献策道:“若常元楷与李慈将军麾众直入武德殿迫上退位,不得不依。再由窦仆射等号召南牙兵作为援应,不消半日便可成功。”同平章事陆象先起身抗言道:“不可,不可,李隆基即位天下归心,如何废立?这事恐多危险,象先不敢与闻。”说完拂袖径出。太平公主与众人续议,忽有一少年趋入道:“此事断不可行,还请三思。”公主正恼恨陆象先异议,偏有人又来作梗,瞋目瞧将过去,原来不是别人,乃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薛崇简,不由大怒道:“你也敢来阻挠我么?”崇简跪谏道:“母亲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也该知足了。为甚么还要起衅呢?难道富贵至此尚未满意么?”公主怒叱道:“你晓得甚么?休得多言!”崇简复道:“事成不足增荣,事败不徒致辱,恐全家都要屠灭哩。”公主听到此语后,竟从座旁觅得一杖,连头夹脑的敲将过去。崇简血流满面。窦怀贞等急忙上前劝解,公主不肯罢休,说要打死逆子才足泄恨。崇简泣道:“儿非逆母,母实逆君。”又指斥崔湜为**贼,说得崔湜满面羞惭无地自容。公主怒上加怒,恨不得将崇简一杖击死,众人一半劝母,一半劝子,方才罢手。崇简由众拥出,公主怒气稍平,专待到期行事。
不料风声已经外泄,左散骑常侍魏知古急报玄宗。玄宗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等咨商大计。王琚崔日用魏知古诸人当然在座。大家商定方法后即于次日施行。
越日为七月三日,玄宗命王毛仲率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先行伏着,乃召常元楷、李慈入见。两人放胆入门,王毛仲麾兵齐出将两位武将拿下斩首,再将文臣全部擒来处斩。窦怀贞投入沟中溺死,有制戮尸改姓为毒。
太平公主见党羽都被诛杀,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求李隆基恕其死罪,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所有公主私产全部没收,财物山积几同御府,田园息钱,好几年取用不竭。
太平公主死后,玄宗又将公主诸子赐死,惟崇简得免,仍给原官,赐姓李氏。且召陆象先入语道:“闻卿尝谏阻太平,可谓岁寒知松柏呢。”陆象先拜谢而出。
公主为睿宗元妹,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人生到此也可以了;但她猜忌玄宗阴谋废立,最后身败名裂不得善终,后人阅此叹曰:“太不值得,何苦乃尔?”
与太平公主相反,李成器远离政坛是非纵情打猎。有一次他抓住一头黑熊,接着在草丛里发现一个大铁柜。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妙龄少女。少女说自己姓莫,被两个贼僧锁进柜子带到这里,而两个贼僧被黑熊吃掉了。李成器把这个莫姓少女献给李隆基。李隆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歌喉清亮的女子,封她为莫才人。
却说安定公主是唐中宗的第三个女儿,不过她是庶出,不是韦皇后所生,所以和安乐公主相比,地位要差得很远。但当时她的父亲是太子,武则天就将时为郡主的安定公主嫁给朝散大夫、典膳郎王同皎。
王同皎是一个世家子弟,家世显赫,他也不是庸碌之辈。当武则天病危时,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迫武则天退位。王同皎正是事变的参与者,而且他苦劝中宗李显亲自指挥,将岳父抱在马鞍上,这才出师有名。
立功后的王同皎成为真正的驸马,可是唐中宗又放任自己的皇后韦氏专权,而韦氏又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清不楚,并让其控制朝政。
本来,这也不影响王同皎的地位,但他是一个慷慨之士,看不得皇权旁落,就联合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准备在武则天的葬礼上,用神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过此事没有开始就被泄露了,告密者是著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这对兄弟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宋之问还想过要侍奉武则天。告密的结果就是他们二人升官,而王同皎则以谋反罪被诛杀。王同皎临刑前面不改色,天下都为他鸣冤,纷纷咒骂宋氏兄弟的绯衣是用王驸马的鲜血染红的。
这场风波之后,王同皎被籍没了家产,只留下了妻子安定公主和儿子王繇。公主自然不能处罚,于是韦皇后作主,将安定公主再嫁给自己的从弟韦濯为妻,两人又生了一个儿子韦会。
安定公主其实并不安定,在韦后当政时期,她与另外六位公主一起获得了开府的权力,豢养门客,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出所谓的“斜封官”,严重影响了大唐吏治的清明。
几年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入宫中,诛灭了韦后**,韦濯也没能幸免,安定公主再一次成为寡妇。
这一次唐睿宗李旦作主,又将她嫁给了太府卿崔铣,崔铣出自名门望族博陵,这个家族非常显赫,有唐一朝出的宰相就有12人之多。
三年后安定公主先于驸马而去世。别的都好说,但是公主到底应该与谁合葬,却成了一个问题。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王同皎早已平反,谥号“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享受了非常尊贵的哀荣。王同皎和安定公主的儿子王縣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受到朝廷的封赏,他要求让父母合葬。她的第二任丈夫韦濯的家族已经闹不出什么风浪,可她的第三任丈夫崔铣非常不满意。崔铣要求公主与自己合葬。
两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左右为难,这时给事中夏侯铦对王縣说了一段相当尖酸刻薄的话:“公主在王同皎死后已经改嫁,现在和你家已经恩断义绝了。她活着是崔家的人,死了也是崔家的鬼。你只想父母合葬,其实公主不愿意,你父亲不愿意,而崔大人也不愿意呢!”
这番话非常难听,可话糙理不糙,许多大臣都认为在理。唐玄宗便让安定公主、崔铣、王同皎一起陪葬唐中宗的定陵,有官司去找你们的父亲。我管不了。
却说隋唐以前,只选用良家女子为宫女,即七科之外的人家。隋炀帝以后,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后宫工作需要,宫女范围扩大到贫民、罪孥,而且还没有服役期限。
这种做法被唐朝继承下来,导致宫女一入宫就成了皇家终身的奴隶,永远没有出宫的时候。话说呆在宫里也就罢了,可皇帝为了防止宫廷机密外泄,索性规定宫女们不许私自走动,不许私自与外人交流,否则一律施以严厉的惩罚。
永徽年间,内廷太常侍宋四通,因同情宫女的遭遇,借出宫办事的机会,帮宫女带了一封家书,就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被发现后,宫女与宋四通,居然一齐被唐高宗处死。
后宫的要求这么严,真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深宫的宫女们,是不敢有与外界交流的。
唐玄宗时期,有一年长安天降大雪,唐玄宗禁苑赏雪之时,忽然想起边塞将士的戍守之苦,于是传旨宫中,紧急赶制一批棉衣,送到边疆给将士们御寒。
大约一个多月的光景,这批代表皇帝恩典的棉衣顺利送到边疆,顺利分发到将士们的手中,之后一个离奇而又浪漫的故事发生了。边塞部队中有一个很普通的士兵,在感受这份来自长安的温暖时,忽然发现棉衣的内衬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诗,士兵仔细一看,但见这首诗写道:
沙场征战客,
寒夜苦为眠。
战袍经手做,
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
愿结后生缘。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深宫的情书,具体诗意不必多解释,因为没有任何文字比这封情书表达得更加完美,通过这封情书,士兵分明感受到,宫女的细心、体贴和无奈,分明感受到,宫女已将这次不经意的邂逅,当作宿命的安排,然而却又无奈地说:这辈子我们不能在一起,那么就让我们来世相约吧。
一位纤弱的女子,**泪向他絮语,向他微笑,仿佛两人已成了可以生死与共的亲人。
不知道士兵怎么想的,第二天他直闯主帅军帐,向主帅禀报了这件事,主帅觉得事情严重,于是连夜上书报与朝廷知道。如此一来二去,事情就传到唐玄宗耳中,唐玄宗当即传诏后宫,寻找这位给士兵写情书的宫女。宫女不想连累别人,于是站出来主动承认,并忐忑不安地等待自己的命运。想不到唐玄宗感慨地说:“何必要等到来生呢,吾与汝结今生缘。”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人知道士兵和宫女的结局。士兵向主帅举报此事,到底是为了立功受赏还是想实现自己的美梦呢?是前者那就是可恨,是后者那才是浪漫。
开元初年,李隆基命人将上官婉儿的所有诗作编集成册,整理出了整整二十卷文集,发行于世。从这件事我们看出,李隆基虽然不认同上官婉儿的人品,但是对于她在创作诗词上的才华,以及在诗坛上所获得的成就,还是非常认可的。
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这时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唐玄宗一共生了三十个儿子,可惜早夭了七个,不过没关系,反正剩下的也不少,从中找个接班人就是。
最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当然是长子李琮,可惜他小时候打猎不小心被猎物抓伤面部破了相,唐玄宗认为让一个“刀疤脸”当皇帝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次子李瑛上位成为太子。
李瑛的生母赵丽妃是艺人出身,能歌善舞,且相貌极佳,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对她宠爱有加。
鄂王李瑶排行第五,曾任太子太保,与太子关系甚密。他的母亲是皇甫德仪,能歌善舞,也是皇帝的宠妃。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于骑射又有才,皇帝对他很是喜爱,他与李瑛关系很好。他的母亲是刘才人,皇帝也很喜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李瑛成为太子后,一个女人斜刺里插了一脚。
这个女人姓武名落衡,是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父亲死得早,按例被送入宫中抚养,长着长着长成了一个大美人,唐玄宗即位后一眼就看上了她,加上她一张小嘴像抹了蜂蜜,极会讨唐玄宗欢心,虽然最初只封了她一个婕妤,但当她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唐玄宗就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她身上了,而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都成了过眼云烟。
武婕妤的长子名叫李瑁,唐玄宗爱屋及乌,对寿王李瑁的宠爱也超过其他儿子。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又封她为惠妃,尽管只是个妃,但人们看在皇上偏爱她的份上对她尊敬有加,无论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至少给了她足够的面子,那就是等同于皇后的礼节。
她才不稀罕这种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呢,她要做名副其实的皇后。
爱她爱到骨子里的唐玄宗,当然愿意满足她的愿望,唐玄宗正想公布册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御史潘好礼上疏说,武惠妃从叔武三思与从父武延秀都不是好鸟,都曾犯下扰乱朝政、**伦常的大罪,天下人恨死他们了,如果立武家人为后,肯定人心不服,陛下您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第二个问题是,武惠妃也有儿子,一旦她当了皇后,难免不会得寸进尺,假如她想让你废掉现太子李瑛,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你会怎么办?
接着潘好礼还把令唐玄宗伤心的往事捅了出来,暗示他吸取过去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当初武则天当政后,就开始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被武则天**后连尸体都没找到。
这盆冷水把唐玄宗浇醒了,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念头。
眼看到手的皇后瞬间鸡飞蛋打,武惠妃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得不可想象,这反而激发了她更高昂的“斗志”——他奶奶的,这个劳什子皇后,老娘不当了,老娘直接让儿子做太子!
武惠妃想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当然首先得搞掉现在的太子李瑛,在她看来,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母亲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全部失宠,这几个人的儿子难免没有怨言,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来一个诬告,不愁大事不成。
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她的帮凶,他们像狗一样,整天去嗅太子李瑛身上的“异味”,尤其是驸马杨洄,把这件事情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也许是同命相怜,也许是志趣相投,李瑛、李瑶、李琚三人成了密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事情。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太子最近和鄂王光王过从甚密,三人经常在一起说皇上的坏话。
武惠妃立即去见唐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哭了个肝肠寸断,说太子与李瑶、李琚三人嫉妒她得宠,要为他们的母亲报仇。他们还说了很多皇上的坏话,很恶毒,恶毒得她都不敢说!
唐玄宗听后大怒,脑海里立即冒出一个念头,就是要废掉太子。第二天跟宰相张九龄商议,张九龄马上表示反对。他说:
这么大的事,皇**可不要乱来,弄得不好后果很严重,太子和鄂王光王等诸王一直未离深宫,日受圣训,大臣们从未听说过他们有什么大过,陛下若轻易听信某些人的无稽之谈,草率决定废立之事,势必铸成大错,何况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如果一心想废太子,臣绝不奉诏!
这时候的唐玄宗虽然已经被感情左右,但废立太子确实是国家大事,没有宰相认可,他也不能霸王硬上弓。
除了张九龄,力保太子的还有不少大臣,这反而使唐玄宗产生了恐惧:这么多人和太子搞在一起,对皇权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吗?
张九龄退休后,李林甫上位。当初唐玄宗准备任命他为宰相时,曾遭到张九龄的反对,李林甫对他恨之入骨。
李林甫看见武惠妃得宠,便时常在她面前说李瑁的好话,表示要助她一臂之力,“愿护寿王为万岁计”。
这个寿王,也就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
武惠妃一看机会到了,于是假传圣旨,告诉太子三人宫中有贼,需要他们前去救驾,三个傻小子毫不怀疑其中有诈,拿起兵器就去了宫里。
然后武惠妃又向皇帝哭诉道:“太子与鄂王、光王三人起兵造反,现在都拿着武器进宫了。”
唐玄宗立即派人去看,正好碰到带着武器进宫抓贼的三王,他马上去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说这是皇上的家事,臣等外人无权干预,您就照您的意思办吧。
这话可谓阴险之极,因为他明白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句看似没有态度的表态,直接把三王推向了断头台。
唐玄宗当即宣布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
半个月后,被废为庶人的李瑛兄弟仨,被同一天赐死在长安城东的一家驿站。
虽然害死了太子李瑛,不过武惠妃的计划并没有实现。也许是做贼心虚,武惠妃害死太子三人后,疑神疑鬼,惊惧成疾,居然一**,在那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与武则天相比,武惠妃各方面条件都不差,要颜值有颜值,要心机有心机,唯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人家武则天亲手掐死了亲生女儿,晚上也没做噩梦。
女人要想成为人上人,心理素质要过关。
武惠妃一死,有两个人最伤心,一个人是玄宗,一个是李瑁。
玄宗是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美人死了,一时半会找不到替代者,空虚寂寞冷。
李瑁是自怨自艾,忧心忡忡,武惠妃是他最大的政治依靠,武惠妃一死,他的靠山就没有了,太子之位难于上青天了。
接着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即唐肃宗。
武惠妃死后,唐玄宗郁郁寡欢,宦官高力士建议在全国选美。高力士来到福建,见到了江采萍,惊为天人。于是把她带回宫,献给了唐玄宗。
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便掳获了玄宗的心。江采萍自小喜爱淡雅,也喜欢同样淡雅的梅花。唐玄宗便将她封为梅妃,特地在后宫为她栽种了一片梅林,当梅花盛开之时,玄宗便携梅妃来到这里,赏花吟诗,恩爱无比。
却说太子李亨的长子李豫出生的第三天,唐玄宗来到东宫赐给吴皇后一个金盆,叫她用金盆给李豫洗澡。这时吴皇后身体很弱,而李豫的身体还没有舒展开,负责侍奉孩子的老婆婆十分惊慌,就把宫中一位与李豫同一天出生的宝宝抱来献给玄宗。玄宗一看生气地说:“这不是我的孙子,快把我的孙子抱来。”老婆婆只好把李豫抱来给玄宗。玄宗一看特别高兴,用手托着李豫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禄远远超过他的父亲。”玄宗回到宫里对高力士说:“现在殿里有三个天子,真是高兴啊!我可以跟太子一起喝酒了。”
公元719年农历六月初一,杨玉环出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担任过蜀州司户,杨玉环的童年在蜀州度过。
开元十七年,因父亲杨玄琰去世,杨玉环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她性格婉顺,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应邀参加。咸宜公主的胞弟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个人十分恩爱。
此时有人告诉李隆基,说说他的儿媳杨玉环姿色冠绝天下,并且神似武惠妃。玄宗一听来了兴趣,立即召杨玉环进宫。
高力士来到寿王府传旨,杨妃道:“圣上宣我何干?”力士道:“奴婢不知,娘娘见驾自有分晓。”杨妃惨然来见寿王道:“妾事殿下祈订白头,谁知圣上着高力士宣妾入朝,料想此去必与殿下永诀矣!”寿王执杨妃之手大哭道:“势已如此,料不可违。倘若此去不中上意,或者相逢有日。”力士催促不过,杨妃只得拜别寿王流泪出宫。
玄宗见高力士回来复旨,当即传令杨妃觐见。杨妃轻移莲步来到座前参拜。玄宗命令宫中的婢女将她搀起来。这时已是黄昏时分,宫中烛影摇动,阶下月光明亮,玄宗就在灯月下仔细打量杨妃,只见她春山脉脉,依稀似越国西施;婉转轻盈,绝胜那赵家合德。玄宗当即让她侍宴。杨妃不敢怠慢,谢过了恩坐在玄宗身旁。玄宗问她擅长什么技艺,杨妃说她懂得点音律,玄宗就命高力士取来玉笛给她吹。
杨妃一吹玉笛,玄宗只觉得清音曼妙音韵铿锵,玄宗一边打拍子一边赞不绝口,又亲手写了一篇《霓裳羽衣曲》教她唱。这首曲子是玄宗登女儿山时有感而作,杨妃看过曲子立即心领神会,依着曲子唱起来,真的是字字清楚声声宛转,玄宗欣喜若狂,亲自斟了三杯美酒赐给杨妃。杨妃连饮连干,喝完后脸若桃花更加明艳。玄宗又赐给她金钗等物,杨妃含羞接受。玄宗命侍女撤去筵席,整顿床褥。杨妃当晚就留在宫里,与玄宗上演了一出鱼水同欢的好戏。
第二天玄宗命杨妃写一份奏折,请求当女道士,玄宗让她住进南宫,赐号太真,改称南宫为太真宫,名为修道,实际上是寻欢作乐。不久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正式册封她为贵妃。
为了补偿被自己夺妻的儿子,玄宗给李瑁讨了个新媳妇韦妃,同时还赐予了他金银珠宝作为补偿。面对父皇的横刀夺爱,李瑁尽管怀恨在心,也只能选择隐忍,没有表示任何的不满。
韦妃后来给李瑁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三个封了王。
唐玄宗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都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