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第九章 文人趣事

小说:五代十国传奇 作者:洪刘华字数:15442更新时间:2019-08-09 20:20:35

却说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从小聪明伶俐,长得也十分好看,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结婚以后,驸马郑巽就暴毙了;宁国公主又嫁给薛康衡,可是驸马很快又暴毙而亡,简直有**。两位丈夫去世后,宁国公主克夫的名声也就传开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娶她。

就这样,宁国公主一直守寡,直到公元758年的时候,回纥可汗来大唐求亲,希望肃宗能将一位公主嫁给他。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肃宗需要回纥的兵力支持,也就答应将宁国公主送到回纥去和亲,反正大唐也没有人愿意娶她。

回纥可汗娶了公主后十分高兴,直接给了唐肃宗四千精兵,帮助他收回了长安城。

不过回纥可汗高兴得太早了,这位宁国公主的杀伤力很大,和亲不到一年,回纥可汗就暴毙了。根据回纥的习俗,丈夫死亡妻子要殉葬。但是宁国公主不乐意,我堂堂一国公主,凭啥要给一个死人殉葬。不过为了让他们安心,宁国公主用刀划破了自己的脸,表示之后决不再嫁人,这件事也就这么算了。

第二年宁国公主回到大唐,为了不再祸害别人,之后**的没有嫁人。

却说平定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指挥或参与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唐肃宗曾经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由于皇帝逃离长安,一名小官吏王甫竟然自称京兆尹,聚众二千多人在都城为所欲为。郭子仪仅带几名亲兵进入城内,他派人传唤王甫,王甫过来后来爬在地上磕头。郭子仪二话不说就将他斩首,然后遣散了那些乌合之众,京城很快安定下来。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大**程元振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唐肃宗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当天就移交兵权,随后就跟来使启程回京。有一次他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

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放手让他**领军队;而郭子仪也跟皇帝畅开心扉,好几次二人谈话时都激动得“涕泗交流”。

李亨在灵武称帝时,李豫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负责将长安、洛阳抢回来。李豫在郭子仪等将领的努力下,还**收复了长安、洛阳,以此功劳和长子名分,李豫被李亨立为皇太子。

自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之后,没有几个皇太子能够正常继任;而李亨治国又有特殊的理念,就是只相信**和老婆。

于是宦官李辅国**纵军政大权,势力嚣张;皇后张良娣任意干预政事。李辅国和张皇后又合又斗,把朝政玩得不亦乐乎,皇太子李豫根本就没有说话的空间。

终于李亨皇帝病重,张良娣认为这是大权**揽的机会,可以借机把李辅国宰了,于是召来李豫商量道:“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彼出,且擅自逼迁上皇,为罪尤大。今主上弥留。李辅国连结程元振等阴谋作乱,不可不诛。”李豫虽然无权,但不傻,李辅国当时是掌握兵权的元帅府行军司马,禁军都是他的人,杀他的风险太大;其次张良娣又不是李豫亲妈,帮她壮大势力后随时都可以把自己废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亨差不多要见祖宗了,自己身为太子无须多此一举。所以李豫借口不愿惊吓父亲,拒绝了张良娣的站队邀请。

太子走后,张良娣又召越王李系入议,且对他说:“太子仁弱,不能诛贼臣,汝能行否?”李系是肃宗次子,本来就痛恨李辅国;现在一听有机会当皇帝,立即一口应允。

不过张良娣的谋略还在商量阶段,李辅国就出手了。趁李豫入宫的时候,李辅国派兵迎接李豫,把皇太子控制在手后,李辅国率兵冲进皇宫,张良娣闻变急忙奔至肃宗寝室以避兵锋。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然带领数十人突入皇帝寝室,逼张良娣出来。张良娣自然不肯,哀乞肃宗救命。肃宗经此一急,顿时气壅说不出话来。李辅国目无君上,将张良娣两手扯住拖出寝门,**曹阿瞒还要厉害。肃宗皇帝又惊又骇,喘急多时无人顾问,就这样死了。

李辅国见肃宗已死,便叫**徒勒毙张皇后,越王李系也被牵出斩首。张皇后有个儿子年仅三岁,取名李侗已封定王。李辅国亲往搜捕,哪知道小儿身在襁褓无人照管,这时候已经吓死了。

李豫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唐代宗。李豫明白能够当上皇帝全**李辅国,所以尊他为“尚父”。

李辅国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称呼,为了让李豫做个无忧无虑的皇帝,李辅国决定把脏活累活都往自己身上扛:“大家但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这话把李豫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你还让我呆在宫中玩游戏!”当然这话只能在心里说,这气也只能回宫里发,毕竟李辅国重兵在手啊。李豫不但要感谢李辅国的贴心照顾,还要升他的官——司空兼中书令。中书令也就是唐朝的宰相。

这段时间李辅国得意洋洋,**子过得很滋润。李豫的**子却过得很紧凑。他找来**领禁军的宦官程元振,商量解决李辅国的办法。

在程元振的支持下,李豫先把李辅国的兵权去掉,然后再把李辅国的中书令职务去掉,改封博陆郡王,仍为司空、尚父。这一次李辅国得意不起来了,因为代宗把他的实权都拿走了。

不久有个武林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李辅国的卧室,然后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李豫听到噩耗后放声大哭:“我的那个干爹啊!”诏令追赠李辅国为太傅,并亲切慰问受害者家属,给予李辅国国家级葬礼。为了稳定受害者家属的情绪,李豫还特地下令各地严拿凶手。

遗憾的是凶手一直没有抓到,这个事件成了一桩**悬案。

郭子仪一度被罢免了军权,由部将仆固怀恩代理节度使。由于遭人陷害,仆固怀恩举兵**。为了取得士兵们的支持,他谎称“郭子仪已被**臣所杀”,因而叛军攻势凌厉直扑长安。

唐代宗愁得睡不着,这时从叛军中跑回来的李抱**对皇帝说:只要陛下重用郭子仪,让他重新去当朔方节度使,那些将士就会不招自来。

果然郭子仪一到汾州,数万叛军立即跑过来向他投降,他们欢欣鼓舞地说:“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李灵曜在汴州作乱,不管公私物品从他这儿路过,他都要截留一些,节度使改行当强盗了。但郭子仪的物资经过时他却从来不敢打主意,还派兵护送出境。他怕万一在他的境内被人劫了,到时候说不清楚。

御史中丞卢杞长相奇丑,肤色发蓝心肠狠**。郭子仪平常会客姬妾不离左右,卢杞来访时他却让侍女退下。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卢杞这个人面丑心险,女人见了他肯定会发笑;如果卢杞他**得志,我们家族就要毁灭了!

郭暖是郭子仪的第六子,因为和升平公主年龄相近,代宗便有意给二人保媒。升平公主仗着公主的身份,从不给郭暖好脸色看,也不把婆家放在眼里。而且郭子仪每次见了公主,都要行叩拜之礼,这让郭暖的心里很不好受。未出嫁前,唐代宗就十分宠爱这个女儿,因此过分骄纵了些。平**里升平公主便是一副嚣张跋扈的姿态,各种看不起郭暖,而郭暖更是有苦说不出。

郭子仪70大寿那天,官场同僚和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但儿媳升平公主却迟迟没有出现。升平公主的行为,让郭子仪和郭暖父子俩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面。

心情郁闷的郭暖便多喝了几杯,回到闺房后看到升平公主,不由数落了她几句。话音未落,升平公主便破口大骂起来,郭暖借着酒劲,直接动手打了她一巴掌,还说:“你不就是仗着自己的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要是想做皇帝,根本就没有你父亲的事了!”

从没受过如此**屈的升平公主,当下就被打懵了。她立即回到宫里告状。唐代宗听后平静地说:他说的一点不错啊,他爹要是想当天子,这天下还能是我的吗?说完安慰了公主两句,然后打发她赶块回家。

郭子仪知道后,狠狠地打了郭暧数十大板,然后一路小跑到宫中请罪。代宗毫不在意地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必当**”。

唐代宗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郭暖和升平公主是夫妻,两个人之间所说的话,只是夫妻之间一时斗嘴耍狠罢了,根本无需当**,更没必要拿到明面上来说。后来在皇帝和郭子仪的努力下,升平公主改变了自己的秉性,而郭暖也向公主认了错,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后人根据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还编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

 鱼朝恩祖籍四川泸州,玄宗天宝年间入宫做了个小黄门。“安史之乱”后,鉴于“枪杆子”难于控制,朝廷实行了“监军”制度,就是让**到各路军队中**将帅,然后再给皇帝打小报告。这些小报告十分有效,直接左右着将领们的升降甚至生死。于是许多将帅把**当着亲爹一样供奉,甚至行军打仗都要向他们请示。

鱼朝恩是监军制度最大的受益者,负责**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这几乎是当时朝廷能凑出的全部家当。皇帝甚至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新的称呼:观军容使。

安史之乱平定后,吐蕃乘机**扰长安,唐代宗一路东逃。当时各镇兵马都躲在一边瞧热闹,忙着拍照片发朋友圈,唯**鱼朝恩带着部下风风火火赶到华阴伸出援手。

这次行动为鱼朝恩赢得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代宗皇帝认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激动地加封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相当于全军的总政**兼首都卫戍司令。

就军中地位而言,鱼朝恩现在仅次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如何拱倒老郭,成为鱼公公最感兴趣的事情。

相州兵败,根源是缺乏**一指挥。郭子仪做了背锅侠,鱼朝恩并不领情,反过来拿这件事诋毁他,最终让老郭解除兵权滞留京师。但吐蕃攻陷长安后,朝廷**重新起用郭子仪,局面才安定下来。代宗皇帝还跟老郭攀起了亲家,这让鱼公公十分恼火,他暗中派人掘了郭家的祖坟,想让郭子仪失去理智,进而找机会一举拱翻他。

但对方的反应令他一点脾气也没有,郭子仪面对皇帝和众人的关切,淡淡说道:我一生征战**无数,盗贼掘坟大概是上天的报应,没啥好说的。

鱼朝恩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郭子仪的坏话。有次郭子仪进京,鱼朝恩想缓和一下关系,就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怕他搞小动作,就派人对郭子仪说:鱼朝恩想谋害您。郭子仪淡定地说:我是国家大臣,没有天子命令,他怎么敢害我!如果是皇命叫他这么做的,我不死还想**不成?

最后他带着几个家僮如约而至。鱼朝恩惊讶地问他为何就带这几个人,郭子仪笑着调侃道:怕你杀我太麻烦了(恐烦公经营耳)!鱼朝恩立即握着郭子仪的手说:要不是您是忠厚长者,咱俩的梁子就结死了!

鱼朝恩却没有郭子仪的涵养,他恃宠**贵四处摆谱,在朝堂议事,连宰相们都不敢坐在他的上位。

不仅如此,鱼朝恩还处处给宰相们找碴,诸如水旱灾荒、物价上涨等事。王缙常常气得大怒,元载却跟没事人一样嬉皮笑脸。

鱼朝恩看到这种情况,说出了他这辈子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他的感觉没错。元载最大的爱好就是整人。之前唐代宗谋刺李辅国就有他的热情参与,现在他的眼光又盯紧了鱼朝恩。他表面上嬉笑自若,心里却咽不下这口鸟气。一个死**,看我怎么弄死你!

不用元载劳神,机会很快来了。为了捞钱方便,有人给鱼朝恩出了个馊主意,就是在神策军中设置**,然后将那些富家大户弄进去敲诈钱财。人们畏惧鱼朝恩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代宗的耳朵里隐隐约约地有了些传言。

这些传言里有一句话尤其让皇帝难于容**。朝廷议事裁决时,有时候不需要鱼朝恩参加,鱼朝恩听说后怒道: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从这句大逆不道的话传到皇帝耳朵里那一刻起,鱼朝恩的好**子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了。

**无法生育,但不妨碍他们传宗接代的热情,许多**都有养子,如曹**父亲曹嵩就是东汉名监曹腾的养子。鱼朝恩发达后也养了个干儿子叫鱼令徽,年纪尚小官阶较低,只能穿绿色朝服。

小鱼儿年纪小,心气儿却不小,他觉得穿绿衣服太掉价太受气,回来就跟他的干爹撒娇。第二天一早老鱼儿就去见皇帝说:我儿子职位太低,请允许他穿紫服,佩金绶带,位次提高些。

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老鱼手一挥,相关部门便将提前准备好的紫色朝服捧到小鱼儿面前,当堂宽衣解带。代宗皇帝只好讪笑道:这孩子穿上这身衣服,**不赖!

皇帝眼中一闪而过的怨**,被一旁的元载及时捕捉到了。退朝后他没回家,而是扭头找到代宗皇帝,热心地建议除掉鱼朝恩。代宗担心鱼朝恩手握禁军势力太大,弄不好会引火烧身,元载拍着胸脯保证:我办事您放心!

元载敢拍胸脯是有底气的。他早已重金收买了鱼朝恩的两大干将皇甫温、周皓。当时皇甫温领兵在外,周皓负责长安及皇宫的安全。元载下令将皇甫温换防到离长安最近的凤翔,鱼朝恩以为自己多了一层保险,孰不知这是元载安排用来接应周皓的外援。

安排好这一切,元载与唐代宗细化了行动方案,明确了各自分工。这天是寒食节,白天不动烟火,天黑后宫中宴饮群臣。宴会结束后,皇帝传令鱼朝恩进内殿议事,毫无防备的鱼朝恩带着周皓等**大咧咧进入内宫。

一向和蔼可亲的皇帝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一见面就指责他图谋不轨。鱼朝恩仗着周皓在旁边,梗着脖子跟皇帝争吵起来。代宗向周皓使了个眼色,周皓立即将鱼朝恩扑倒在地,当场就用白绫勒死了。

因为担心鱼朝恩**羽众多,唐代宗将鱼朝恩的死讯隐**起来,下诏罢免他的观军容使职务,但增加他的封地六百户。后来宣称鱼朝恩听到任免通知后,没能正确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竟然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第二天,唐代宗让人隆重地将鱼朝恩的**体送回家,还赐钱六百万贯用于办丧事。

鱼朝恩死后,宦官不再掌握兵权,唐代宗将神策军全部交给白志贞**领。谁知道这个白志贞把禁军当做生财门路,富家子弟只要交了钱,就可以挂名入职神策军吃俸禄,而本人却不用住在军营里受罪。

却说唐德宗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特别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当时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名叫王承升。二人经常一起弹琴论诗,一起出去玩。有次王承升邀请李适来自己家里做客,正当两个人谈古论今的时候,突然后花园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琴声。李适挑眉去看,发现海棠树下一位红衣女子正在抚琴,微风吹过,恍若仙子临世。李适看呆了。

经过询问,李适知道弹琴的女子就是王承升之妹王珠,李适便想将她收入后宫,想不到王珠推辞了。当李适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想起了这件事。这时王珠没有别的选择,只得进宫。

王珠进宫后被唐德宗封为贵妃,他对她特别宠爱,有什么金银珠宝,珍奇古玩都奉给她。德宗为了逗她开心,还为她修建了一座水晶楼。但王贵妃并不开心。她情不自禁地在房间里哭泣,德宗问她为何哭泣,她说她虽然锦衣玉食奴仆如云,但她不喜欢宫里的生活,她只希望有份平平淡淡的感情,平平凡凡的活着。

她要求德宗放她回家,德宗又气又怒,也有对她的怜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德宗还是决定放她回家,但是不允许她再嫁给官宦人家。回家后的王珠过得十分开心,几年后她遇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士子元世会,他对她十分亲近,两人慢慢地走到一起,因为德宗说过不许王珠嫁给官宦人家,所以元世会辞去了中书舍人一职,和王珠一起回乡下隐居。就这样,两人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另一位王氏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秘书监王遇。机缘巧合,王氏嫁给了唐德宗李适。

泾原之变时,唐德宗召集神策军抵抗,可整座军营却是空的,只有一群**前来护驾。

哗变的士兵攻破长安城,唐德宗仓皇逃到奉天。当他要下诏平叛时,却发现关键的传国玉玺没带,唐德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王淑妃不紧不慢地把传国玉玺献上。原来心思缜密的她从长安逃走时,就把被别人抛弃的传国玉玺系在衣服上带了过来。

经过这场变乱,唐德宗觉得还是**们理想坚定,于是贬斥白志贞,将神策军重新交给宦官打理。

史思明第二次攻陷洛阳的时候,德宗的生母沈氏失踪。代宗李豫即位后,虽派人到处寻访,却始终一无所获。后来李适继位,于建中元年(780年)遥尊沈氏为“睿贞皇太后”,李适亲自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也为之流泪。

为了寻找生母,李适派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同时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团聚。

建中二年消息传来,在洛阳找到了沈氏,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相貌酷似沈氏,并且在宫中有所接触,为了名利所以冒充。李适左右十分气愤,纷纷请求对她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适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够找到**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有关系。”从此冒名者越来越多,然而终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正的沈氏。

德宗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来到农民赵光奇的家中。李适问:“百姓们生活得高兴吗?”赵光奇说:“不高兴。”李适说:“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赵光奇回答道:“国家不守信用。前边说除了两税外不再有**徭役,现在除了两税之外各种强迫收费的项目**两税还要多。以前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粮食,现在却强迫百姓把粮食送到几百里外的京西行营。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家干农活的牲口都被累死了,车也坏了,导致家庭破产。人们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李适听后,下令免除了赵光奇家的赋税和徭役。

司马光评点这段历史时,认为李适应该彻查有关部门的**污吏,而不是仅仅免除赵光奇一家的赋税和徭役。

却说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也用科举这种先进的方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

进士科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相**之下,明经容易得多,因为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这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了。

由于进士科难度太高,读书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流行开一个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一个声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位考生就会受到主考官的特别关注,取得功名的道路也就平顺了很多。

在唐朝诗坛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名字如雷贯耳,其实田园诗人王维也有自己的称号,叫做诗佛。

王维,字摩诘,本身就是禅语,号摩诘居士.  

王维也干过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对象就是玉**公主。王维投递的作品是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另外他还带上了琵琶,公主先听了他的琵琶曲,再看了他的诗画后,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王维举荐。

后来王维**的考中了状元,这就苦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在此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虽然是作弊的一种形式,但考生们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否则别说是公主,哪怕是皇帝有心举荐,也可能中不了状元。

王维状元及第之后,很快步入仕途.

不过在安史之乱时,王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唐玄宗丢弃都城长安和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逃命。安禄山进入这个花花世界,并且捉拿了官员们,逼迫他们为自己效力。王维不得已接受了伪职,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王维又重新回到了唐朝朝廷,不过等待他的却是严厉的审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王维的这种行为都是叛敌。尽管有苦衷,尽管迫不得已,但错了就是错了,不杀王维,怎么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给宁死不屈的英雄一个交代?

此时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上书求情。王缙是李光弼的部将,曾经担任河南副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缙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但唐肃宗依然没有答应。王维便掏出这首《凝**》的诗歌: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头奏管弦。

王维写这首诗有一个背景,当年唐玄宗喜欢音乐,蓄养了大批的乐工,自己还被称为梨园天子。当安禄山进军长安时,这些乐工被作为弃子落入叛军之中。安禄山仿效唐玄宗,逼迫乐工们为他奏乐。这些乐工看过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又享受过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力,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

安禄山要的是吉庆,偏偏听到的如同丧乐,他下令:还有落泪者,斩!这时一位叫做雷海清的乐工愤怒地将乐器摔在地上,并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哭不已。安禄山残**地将他杀害。关在菩提寺中的王维听说此事后悲愤地写下了此诗。

王维将自己的心志如实地写入诗歌之中,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够选择屈辱地活着,静待局面的改变。在诗人眼里,安禄山和他的随从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诗人只是为唐皇死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宫殿。

唐肃宗自然看得懂这首诗,于是原谅了王维,下令将其释放,降为太子中允。不过经此一吓,王维一蹶不振,没几年就过世了。

却说大唐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三个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43岁的李白,差不多同岁的高适,还有32岁的杜甫。

在此之前,他们都曾在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客居多年,求见高官贵戚,试图谋取功名;可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都品尝到了无尽的屈辱和沮丧。杜甫曾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来总结自己心酸的**子,高适也曾写过“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干谒于长安的**子里,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做过乞丐。只有李白算是离成功最近,天宝三载前,他曾在长安做了短暂的“翰林待诏”,听起来似乎功名在手,实际上只是宫廷的玩物,在认清**相后,李白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懑离开了长安。

相似的苦闷让三个人更加贴近,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他们在梁州怀古,在宋中喝酒,登吹台赋诗,入孟诸泽打猎……玩得非常痛快。后来的很多年里,杜甫都在不断地怀念这次旅行,写了好几首诗来记录它。高适与李白也都为此次旅行写了诗。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脑海,即便在感慨游玩的畅快时,李白也不忘以一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来结尾。

很多年后他们才明白,这种“求而不得”的阶段,才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时光。等到得到了,他们就不再拥有自己了。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他们年老之前,**为这些梦想济世安邦的才子们开启了另一道门——入幕。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领心腹仓皇西奔,不久李亨在灵武称帝,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局混乱,藩镇和诸王获得了**原来大得多的权力,他们纷纷招募人才,发展势力。高适放弃刚刚得到的**肋般的基层小官,加入哥舒翰的幕府,由此踏上发达之路。李白在避乱一阵之后,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征召,追随李璘讨逆。杜甫则在长安陷落后被困城内一年,然后逃奔灵武追随朝廷。

怀着同样的理想,上了不同的战车,从此之后,三个人的命运都不由自主,被带往不同的方向。

马嵬事变后,国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和“太上皇的朝廷”,两个人看上去职责分明,而事实上都在为夺取权力暗暗努力。在没有收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前,玄宗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别**帅军队,从不同路线发兵收复失地。得知李亨继位的消息,他也没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几个儿子互相牵制。李白参与的永王的军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上的。在李白替李璘写的一系列诗中,他乐观地赞颂永王部队的整齐与未来战斗的勇猛,期待着在平叛战争中建功立业。

而高适加入了李亨的阵营,为了捍卫肃宗的地位,他受命带兵出征,目的却不是安禄山,而是李璘。

皇权争夺像神仙打架,最后中招的全是凡人。永王起兵4个月,李璘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了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然而,高适没有回。

人人都谴责高适无情,但高适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辈子,因为安史之乱,50岁才得到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封丘尉”,要不要为了友情放弃掉?而且李白牵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后来崔涣为李白伸出援手,不久就被以“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现职,救李白之危险可见一斑。高适对此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像一个标准的官场人一样把内心深深地埋了起来。

之后的岁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还;高适一路腾达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万分但始终****心活着,在他艰难求生于蜀中的时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适多次给予他救济。

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是为讽刺高适而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杜甫感激高适当刺史时对自己的救济,对他后来的无视也没有怨言,他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

此后高适一直在升官,60岁时,他给杜甫写了一首《人**寄杜二拾遗》,怀念他当年在梁宋客居的岁月,感慨自己后来辜负了书剑:

今年人**空相忆,

明年人**知何处?

一卧山东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高适死在3年之后,杜甫始终怀念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皇帝与太上皇之争成过眼云烟,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们已经看不到了。

“锄禾**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很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读过《悯农》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理解百姓疾苦;可是很少有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后来竟然成为一个祸害百姓的大**。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李绅,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再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个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他还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人同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人携手走到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就吟了上面这首诗。

李逢吉听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觉得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首小诗不足挂齿,于是又作了一**诗: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发泄私愤。”说完将反诗呈上,皇帝一看诗当然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向皇帝解释说,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可是却食不果腹,心中不**,所以才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即叩头谢恩。

李绅以为是李逢吉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对他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可是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按理说李绅同情百姓,应该一心为民办事才对,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他竟然会变成一个**。

据记载,李绅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家中富足,李绅很巴结这个族叔。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不敢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但李绅不高兴,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但李绅还是也不满意,逼着李元将自称为“孙子”。将曾经的叔叔降辈为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的管家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舌做的菜,这道菜一次就要耗费几百只活**,而且一只**只取**舌这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但李绅毫不在意,反以为荣。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里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啊,这些钱自然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远走他乡。在当时百姓可是劳动力的代表,人口流失,应该引起重视。但李绅却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子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秕糠。”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现在却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可见世事无常啊!

却说唐德宗即位后,李诵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唐朝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共26年)。

李诵的第一任妻子是驸马萧升和郜国公主所生的女儿,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萧升死后,郜国公主生活**,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官员暗中往来。德宗听说后大怒,指着李诵的鼻子大骂。李诵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请求与萧妃离婚。

李纯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怎么在我的怀里呢?”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十分惊奇,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顺宗和宪宗的家庭关系都有些乱。顺宗是肃宗的重孙,萧妃是肃宗的外孙女,按理应该**顺宗长一辈,顺宗应该叫萧妃表姑。可他却娶了萧妃。同样,宪宗李纯是代宗的重孙,而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也就是代宗的外孙女,郭氏**宪宗也长一辈,宪宗也应该叫她表姑。可是李纯却娶了郭氏。贞元十一年,郭氏生下了儿子李恒,也就是后来的穆宗。

唐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宠幸别的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 后来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以后加封的。

却说是田承嗣是魏博第一任节度使,继任节度使田绪是他的儿子。唐德宗为了羁縻藩镇割据势力,便把自己的妹妹嘉诚公主嫁给田绪,嘉诚公主没有亲生子女,就抱养了一位侍妾生的儿子田季安。田季安十五岁时继承了父亲节度使的位置。嘉诚公主对他的管教很严,田季安继位之初还能遵循礼法,可是嘉诚公主死后他就放纵起来,喜欢玩乐肆意妄为,官属进谏皆不纳。

贞元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聂隐娘才十岁。有一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隐娘后特别喜爱。她说:“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聂锋很生气地斥责尼姑。尼姑说:“你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这天晚上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令人搜寻都没有结果。聂锋夫妇每每思念女儿时,便相对哭泣。

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并且告诉聂锋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现在送还给你。”尼姑说完后须臾不见了,一家人悲喜交加,问女儿学些什么。女儿说:“也就是读经念咒,没学别样。”聂锋不相信,又恳切地问女儿。隐娘说:“我说**话你们又不信,那怎么办?”聂锋说,你就说**话吧。隐娘便把**实情况说了一遍。

原来隐娘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穴中,穴中已有两个女孩,也都十岁,她们都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尼姑给隐娘一粒药,又给她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隐娘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地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磨减到只剩五寸,飞禽遇到有来无回。

五年后尼姑对隐娘说:“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你可入其室,决其首来。”聂隐娘随后潜入这个大官的宅邸,到了晚上,才持得其首而归,师父大怒质问:“为什么这么晚?”聂隐娘说:“那大官在**孩儿,那孩子甚是可爱,一时不**下手。”师父叱责道:“以后遇到这种人,必须先杀了他所爱之人,再杀他自己。”

隐娘答应了尼姑,尼姑对她说,我把你的后脑开开,把匕首**在里面,以后用时很方便。说完就把她送回来了。

聂锋听完后十分惧怕,从此不再怜爱隐娘。以后每到夜晚就不见隐娘,到天亮才见她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

一天一个磨镜少年来到聂家门前,隐娘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她告诉父亲,父亲也不敢不答应。隐娘便嫁给了那个少年。她丈夫只会制镜,不会干别的,聂锋供给他们吃穿。

多年后聂锋去世,魏帅田季安知道隐**一些情况后,便用钱财雇佣他们为左右吏。

就这样过了数年,到了宪宗元和年间,魏帅田季安和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便派隐娘去割掉刘昌裔的头。刘昌裔神算,隐娘刚辞别魏帅,他就知道她要来,于是召集衙将,命令他们在隐娘来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碰到夫妻二人射雀,就对他们行礼,然后说我们大人想见二位,所以让我们来接你们。隐娘夫妻一听知道刘仆射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于是要求见刘公。刘昌裔来了,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起你,**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帅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有疑虑。”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你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你。”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隐娘说,你只要每天给我们二百文钱就够了。刘昌裔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一天他们骑来的两匹驴忽然不见了,刘昌裔派人寻找,后来在一个布袋中看见了两个纸驴,一黑一白。

后来刘昌裔入觐,聂隐娘告别而去。刘死后,聂隐娘又到刘昌裔柩前恸哭。

唐文宗开成年间,刘昌裔的儿子在赴任陵州刺史的途中遇见了聂隐娘,其容貌依旧。叙旧之后,聂隐娘拿出一粒药,让他吃下去,并告诫他很快就会大祸临头,让他赶紧辞官,而她的药能保他一年无灾。刘昌裔的儿子不信,坚持要去赴任,一年后果然死于陵州。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聂隐娘。

这些都是《传奇》小说中写的,不知道**的假的。在唐代众多女诗人当中,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薛涛,当然留下趣闻轶事最多的也是薛涛。薛涛,长安人,能歌**舞,**写诗词,曾经自创用深红色的小信笺纸写诗,人称“薛涛笺”。薛涛打小就长得花容月貌,而且聪明伶俐,八岁就能写诗。父亲去世后,四处飘零,十六岁来到蜀地,入乐籍。韦皋坐镇蜀地时,薛涛经常出入他的府邸。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有一年,诗人元稹以御史的身份来到蜀地。他在长安时就对薛涛的才气和容貌有所耳闻,今**来到蜀地,就想见一见这位绝色的才女佳人。经过司空严绶的牵线,二人得以相见,顿觉相见恨晚。一位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一位是才华横溢的交际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认识没几天就开始过起了同居的生活。这一年,元稹三十岁,而薛涛四十一岁,整整大元稹十一岁,是典型的姐弟恋。

薛涛爱上元稹,一是元稹外表长得好,玉树临风,翩翩美男子。二是元稹当时的知名度非常高,共同的爱好,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所以薛涛很快就坠入爱河。既然同是诗人,互相表白就不会同平常的情侣那样,整天腻腻歪歪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上。自古以来,诗词都是表达爱意的最好的语言。于是薛涛就给元稹写了一首情意绵绵的爱情诗《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同心莲叶间。

你我二人就像池塘旁柳树上的两只鸟儿,早晨起来一起出去觅食,晚上又一起飞回柳树,双宿双飞。两人就像长在一个荷叶上的两只并蒂莲。这是薛涛,对他们俩那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的**实写照。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薛涛是把自己的人,连同自己的心,都给了元稹。用情至深,从这首诗可见一斑。

元稹对薛涛也是一往情深,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元稹亲自给薛涛铺纸研磨,薛涛提笔赋诗作画,笔走龙蛇,才气逼人,元稹每每被薛涛的才华所惊叹。两人琴瑟和谐,彼此仰慕。元稹也曾经为薛涛赋诗一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

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

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

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

菖蒲花发五云高。

柔滑细腻的锦江水,风景秀美的峨眉山,变幻出像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绝色才女。你们言语巧妙堪**鹦鹉的舌头,文章写得锦绣华丽,就像凤凰的羽毛。擅长舞文弄墨的才子们,读到你们写的文章,纷纷放下手中的笔,自愧不如。你我分别后远隔千山万水,我对你的思念就像庭院中盛开的菖蒲花,和天上漂浮的白云。

这首诗,元稹用华丽的辞藻,盛赞了薛涛才貌和诗词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之意,以及对薛涛的爱恋之情。这首诗后来成为才子佳人们,表达爱意,互相馈赠的得意之作。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两人如胶似漆地相处了三个月,元稹奉旨回京,两人不得不洒泪分离。时间不长,元稹被贬洛阳,随后又被贬到江陵。

在这段时间,元稹可以说是人生最不顺心的时刻。妻子韦氏病故,自己纳了一房小妾,不久也病故了。薛涛听说后,义无反顾地从成都到江陵去会晤元稹。本想安抚一下元稹受伤的心灵,两人走到一起过**子。可是不知道元稹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是薛涛在江陵短暂逗留了几天,就失落地回成都去了。至于为啥走的,临走时元稹又给薛涛怎样的承诺,就不得而知了。

薛涛在成都望眼欲穿地等候着元稹的消息,怎奈“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薛涛整天掐着指头算**子,就这样等了七年,两千多个**夜呀!等来的却是元稹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士族之女裴淑结婚的消息。也许元稹压根就没有娶薛涛的想法,只是把她当做自己寂寞时的一位红颜知己来看待。而痴情的薛涛,却把自己的身心,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元稹。期望多大,失望就多大。从此以后两人终成陌路。本来是大家看好的一对“姐弟恋”,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洪刘华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