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加入中**产党。曾任红军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红四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总务处处长,江南**抗日救**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支队司令员、**团长兼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纵队旅长、师长、副司令员,野战军军长,皖南军区、安徽省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参加了长征。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为抗日,陈毅元帅给他改名
对于刘飞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生活原型一事,香港“当代历史研究所”1968年12月出版的《中**人志》,在“刘飞”条目作了如下表述:“‘**’初的上海警备区司令员,陈毅、叶飞系的‘三野’著名将领……1938年**成立,闽东独立师改编为**二支队六团,刘任六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初,六团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由茅山根据地挺进沪浜,袭击虹桥机场。9月受日军压迫,回茅山根据地,刘胸部中弹,不能随队转移,被迫藏匿阳澄湖畔,率伤病员36人,两支手枪发动当地民众,坚持斗争,不数月又组成了一支六个支队的队伍。(中共曾有《芦荡火种》一剧,歌颂其事。1966年因原书内容强调抗日**工作,抵触**的‘**’路线,改为《沙家浜》,原书列为黑书。)”
刘飞不仅参加了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剧作《沙家浜》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沙家浜》还是在他的直接参与下形成剧本的。
1938年春,中共中央从延安派往**工作的40多名干部,受毛**等**接见后,在**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带领下,辗转来到皖南。曾在红军部队担任过师政治部主任的刘松清(即刘飞),被分配到**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组织科长,旋任三支队第六团政治处主任。
1939年春,第六团调苏南第一支队建制,归陈毅司令员指挥。5月,一支队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到皖南军部视察时确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派第六团东进,打开东路地区的抗战局面,建立根据地,解决“人、枪、款”问题,为防止国民党顽固派找借口闹摩擦,决定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开展抗日斗争。同时还决定六团领导使用化名。陈毅诙谐地对刘松清说:“你这个刘松清的名字也要改一改啰。我看改成最难写的繁体字‘飞’字,叫刘飞,让你每次签批电报作作难!”刘松清也幽默地说:“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如果一定要改,可以改名,姓是不能改的,不能忘了祖宗。”陈毅哈哈大笑说:“没想到你刘松清还留着封建脑壳壳。好,就只改名。”到后来刘松清渡江北上后,便使用了陈毅为他改的刘飞这个名字。每当他批阅电报时,费劲地写着繁体的“飞”字,总不免嘟嚷一番:“这个陈司令,真会捉弄人!”
5月5日,第六团与“江抗第三路”在武进西部的戴溪桥汇合,成立了“江抗总指挥部”,刘飞任政治部主任。六团随改称为“江抗第二路”。6月,江抗总指挥部进军苏常太、澄锡虞地区,先后争取并改编了苏州阳澄一带的胡肇汉部为独立第一支队(胡在江抗西撤时投向“忠义救**”和日军,是《沙家浜》中的“胡司令”的原型);在东进中“江抗”在当地党和**群众支援下,横扫日伪军及土匪据点,战斗节节胜利。
刘飞与《沙家浜》故事结缘就在此后。“江抗”在东进敌后取得辉煌胜利之际,却招致国民党“忠义救**”的猖狂进攻。当时,国民党当局看到**党的部队在敌后迅猛发展,也改变了策略,派出部分武装留置在敌后,与**党部队争夺地盘。那些部队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帜,与日伪军勾结,共同对付八路军与**。“忠义救**”由于有军统背景,更反动更顽固。国民党第三战区将苏南东路地区划为“忠义救**”的“防区”。“忠救”与日本人勾结祸害老百姓,国民党当局不管。而“江抗”东进取得胜利后,却刺激了他们的神经。第三战区一再向**军部抗议和查问,追问第六团的下落,命令**军部消灭“江抗”,命令东路的“忠义救**”大规模地向“江抗”进攻。**在解决“人、枪、款”问题后,从**抗战大局出发,决定将“江抗”西撤到扬中县,与**挺进纵队管交蔚部合编。
1939年9月22日,“江抗”部队西撤至江阴县顾山镇时,“忠义救**”第五、第十支队突然向“江抗”部队发起进攻,“江抗”被迫自卫。刘飞为掩护刚刚改编的部队,带领警卫班向敌人勇猛反击,不幸胸部中弹,子弹从刘飞的左胸上方射入,留在了心、肺之间,从此弹头在将军的胸腔内留存了45年零33天。现被苏州**博物馆收藏。
流血汗,芦荡火种精神永存
在1961年的江苏文学刊物《雨花》第7期上,刊载了刘飞的《阳澄湖畔》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当年在阳澄湖坚持斗争的36个伤病员,是如何编为**第六师十八旅的情况。
成立新江抗的想法,得到中共淞沪特委和常熟县委的重视。刘飞读了毛**的《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后深受启发。他们决心重拉队伍,有36个久经战斗考验的伤病员,有“江抗”留下来的一个中队。于是,刘飞给上级正式打了报告。1939年11月6日,刘飞等人在常熟东塘墅河东的一个破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会上传达了叶飞的指示,当即宣布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第二天就刻了关防,到处张贴布告。敌人闻风丧胆,**群众却奔走相告。
刘飞和战友先将已经恢复健康的十几个干部、战士编成一个班,起名“江抗东路指挥部特务连”。这十几个人都是久经考验的**党员、红军战士,**意志坚定,斗争经验丰富。当时只有刘飞和警卫员何彭福有两支短枪,还有几支“江抗”修械所留下的打不响的步枪。后来由夏光出面,做周家禄和高泉发的工作。周曾是“江抗”东进时争取的地方实力派,有抗日意识,曾被任命为“江抗”第五路的二支队支队长。但“江抗”西撤时,他不愿离开,他手下有几个勤务兵,6支驳壳枪。夏光动员他出来当“新江抗”的参谋长,还从他的部下高泉发那里得到10多支步枪和一挺轻机枪。这样,“新江抗”的人和枪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新江抗”成立的第二天,在东塘墅和常熟之间的八字桥打了一个伏击战,歼日军一个小队,首战告捷。**群众欢呼:“‘江抗’回来了!”
刘飞在“新江抗”组织起来后,便在陈毅的精心安排下,去上海养伤。
当1940年4月,刘飞从上海取道苏北,再经皖南与谭震林一起返回阳澄湖时,“新江抗”已发展到两个支队几百人枪。“新江抗”改番号为“江南抗日救**东路指挥部”,将苏南东路的抗日武装整编成7个支队和青昆支队,计3000余人。11月,东路指挥部又组成3个纵队。刘飞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
皖南事变后,这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新江抗”,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八旅。部队还创作了旅歌、团歌《游击兵团之歌》。
京剧《沙家浜》,就是根据以上历史背景创作的。而启发作家们写这个剧本的,恰恰又是刘飞本人。
那是1948年11月13日,在淮海战役的东战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刘飞,在司令员叶飞生病休养情况下,指挥一纵攻克窑湾,歼灭了黄伯韬兵团的第六十三军,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以一个纵队(军)歼敌一个军的先例。时任新华社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采访刘飞,在运河西岸遇到五十九师一七五团二营打扫战场的部队。刘飞对记者说:“这个团的前身是**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江南抗日义勇军在东路地区作战时留下的36个伤病员。这个团的经历很有意思,在胜利后你们当中最好有人写一写。有一首歌子叫《游击兵团之歌》,是这个团的团歌,黄苇作的曲,现在当宣传科长了……”
一句话触动了记者、作家的灵感。1957年夏,崔左夫到苏南收集红十三军和苏南地区的抗战史料,意外地获得了刘飞讲的有关36个伤病员的概要材料。接着,他便在苏常太、澄锡虞走访了两个多月,写成了一篇稿子叫《血染着的姓名》。《血》稿写成后,崔左夫准备将油印本寄刘飞将军过目修正,并商量帮他整理回忆录。但由于崔个人遇到了麻烦,稿子既未发表,也未寄给将军。1958年春,上海沪剧团副团长陈荣兰和编剧文牧,计划合作编一个抗日传奇剧。不久,陈荣兰来到**政治部“**三十年征文组”索要有关的材料。陈是从二十军文化工作岗位上转业的女同志,是崔左夫的战友。崔左夫了解到陈的来意,便将刚完成的《血》稿交她过目。陈荣兰看后说:“这篇东西有不少传奇特色,我带回去给一位编剧看看。”文牧看后,觉得可以编一个传奇剧。陈荣兰感到戏里的男角太多,提出把茶馆老板改为老板娘,将这个角色交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主演。剧名初叫《碧水红旗》,后改为《芦荡火种》。因此,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芦荡火种》条目中说:“剧本取材于崔左夫所写《血染着的姓名》。”
由《碧水红旗》改为《芦荡火种》,是在剧组采访刘飞将军的夫人朱一之后。朱一是1939年参加“江抗”的**女战士,早年曾是苏州女子师范的高材生。1957年刘飞病重休养后,朱一根据将军平时对阳澄湖斗争的回忆,整理了一篇有一百多页的回忆录体裁的油印小册子《火种》。《碧水红旗》改名为《芦荡火种》,是受到了《火种》的启发。(摘自《红安开国将军》湖北**出版社韩振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