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拙稿也就结束了,在网上发表后,我把文章发给张奎高老师,请他帮我写个后记。张老师看完全书后,几天后便把他写的后记发给我了:
这是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这是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这是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这是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洪刘华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桃园中学代课。
他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有对读书著书痴迷。他信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 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为人为文。
我后来调到文化局,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从他的网络小说《秦汉传奇》、《唐宋传奇》、《五代十国传奇》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仍然热爱文学。我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五代十国传奇》正式出版时,洪刘华已逾知天命之年。书籍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告诉我他开始创作第二部个人专著,计划写一本学生时代的长篇小说。我闻此消息既深感惊讶,又无比敬佩。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1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传奇》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也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装进去了。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故乡发展大背景舞台上下展开,在时代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再回首》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陈广建考取大学后不忘初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妇;郭光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主动提出与女友分手;刘文友腰缠万贯,可是对女友一往情深;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不顾个人安危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附近的地方挣钱糊口。在世俗成功者的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作者对故乡那颗忠贞不渝、激烈跳动的火热之心让我由衷感佩;此时,只觉得唯有乡贤李渔“文章者,心之声也;文章者,心之花也。”的至理名言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我跟洪刘华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年龄也相差不大,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2024/8/25 于如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收到张老师写的后记后,我把文章和出版费用寄给一个文化公司,公司审核后同意出版,并且签订了出书合同。
如今四个月过去,张老师最终没能等到《再回首》出版,于2024年12月1日凌晨走了,我妈听说我的钱没有了,气得一下子瘫痪了。
下面是文友张琳琳写给张老师的信:
张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小文友琳琳。今天是您骤然离开的第二天。您怎么说走就走招呼都不打一声就骤然离去了呢?真的太突然了,让敬重和爱戴您的亲朋好友们都措手不及,实在是无法接受。天黑夜冷,您可要慢点走啊,我们一声声的呼呼您听到了吗?我们的不舍和心痛您感受到了吗?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向您请教,您对我无私的帮助我还没有任何报答,甚至连谢谢都没有来得及说您就匆匆离去。在也听不到您暖心的话语了,再也看不到您每天一如既然分享的美文佳作了。每天习惯了看您分享的美文佳作您这骤然离去让我真的很不习惯。不带这样子的哦!
张老师虽然我和您相识至今也只有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的联系就是蛮多的,虽然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您给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永生难忘。张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您打电话给我说:琳琳我发现有一种草吃了对糖尿病有帮助。你过来我来找给你。我赶紧过去虽然你那时候有些忙您还是放下手里的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给我找来了这个草您说这个草田间地头都有,您这么大年纪还把我的小事放在心上。我记得那天很冷,寒风中的我虽然身体有些瑟瑟发抖但心里却是很暖很暖。您在寒风中飞舞的白发是那么的耀眼夺目让我不由自主的心生愧疚和感动。
今年端午节前我写了一篇散文《端阳,我又想姥姥了!》初稿写完我看都没有看就发给您了。您看了以后亲自帮我做了修改后发给我,经过您的妙手修改后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您发信息征询我的意见和我说是否可以在《锦绣文萃》发表。我说,可以啊,张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端午节这篇小文发表后,好些人说都看哭了。张老师这是您的功劳。您每天早晨都会在我的群里或私发给我分享美文佳作。每次阅读都是一种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2024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星期天的中午我在朋友圈惊闻张奎高老师您仙逝的噩耗顿感震惊不已,我惊的从椅子上跳起来了。嘴里不停的说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首先怀疑真实性,后来仔细想想因为朋友圈是您的微信号以您孩子的名义发的。才相信这应该不是假的,真的是太突然了,突然的让人无法接受!前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也就五天的您没有回复我的信息以为您在忙着写作,就没有想太多。哪知道您竟然突然就离开了,让人措手不及无法接受。我认识张奎高老师虽然只有七年,见面不到十次,张老师这些年来一直给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个噩耗让我一下子懵了,因为当时在工作只能强忍泪水和悲伤。全身像掉进冰库一样冷,连头发丝都冒着寒气,手脚不由自主的发抖。
其实我应该是不冷的,今天的气温也不低,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大概是您骤然离去的心痛和悲伤的原因吧?!永远不会忘记您时常嘱咐我注意身体,多多保重!可是您怎么就离开了呢?我有一个微信群您在群里好几年了,这个群里您一直都在,永远都在!张老师您对我的帮助我今生无以为报只能永存心底。只愿张老师您慢些走,一路走好!天冷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愿您在天堂没有痛苦,早登极乐!
此致敬礼!
您的小文友:张琳琳(志梅)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晴。
以下文字不用
写到这里,拙稿也就结束了,在网上发表后,有个文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出版纸质书,费用他出。不过他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在书上加署他的名字。我想只要能出书,加个作者也行。
我把文章发给张奎高老师,请他帮我写个后记。张老师看完全书后,几天后便把他写的后记发给我了:
这是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这是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这是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这是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洪刘华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桃园中学代课。
他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有对读书著书痴迷。他信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 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为人为文。
我后来调到文化局,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从他的网络小说《秦汉传奇》、《唐宋传奇》、《五代十国传奇》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仍然热爱文学。我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五代十国传奇》正式出版时,洪刘华已逾知天命之年。书籍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告诉我他开始创作第二部个人专著,计划写一本学生时代的长篇小说。我闻此消息既深感惊讶,又无比敬佩。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1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传奇》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也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装进去了。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故乡发展大背景舞台上下展开,在时代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再回首》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陈广建考取大学后不忘初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妇;郭光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主动提出与女友分手;刘文友腰缠万贯,可是对女友一往情深;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不顾个人安危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附近的地方挣钱糊口。在世俗成功者的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作者对故乡那颗忠贞不渝、激烈跳动的火热之心让我由衷感佩;此时,只觉得唯有乡贤李渔“文章者,心之声也;文章者,心之花也。”的至理名言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我跟洪刘华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年龄也相差不大,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2024/8/25 于如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写到这里,拙稿也就结束了,在网上发表后,有个文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出版纸质书,费用他出。不过他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在书上加署他的名字。我想只要能出书,加个作者也行。
我把文章发给张奎高老师,请他帮我写个后记。张老师看完全书后,几天后便把他写的后记发给我了:
这是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这是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这是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这是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洪刘华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桃园中学代课。
他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有对读书著书痴迷。他信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 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为人为文。
我后来调到文化局,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从他的网络小说《秦汉传奇》、《唐宋传奇》、《五代十国传奇》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仍然热爱文学。我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五代十国传奇》正式出版时,洪刘华已逾知天命之年。书籍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告诉我他开始创作第二部个人专著,计划写一本学生时代的长篇小说。我闻此消息既深感惊讶,又无比敬佩。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1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传奇》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也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装进去了。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故乡发展大背景舞台上下展开,在时代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再回首》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陈广建考取大学后不忘初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妇;郭光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主动提出与女友分手;刘文友腰缠万贯,可是对女友一往情深;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不顾个人安危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附近的地方挣钱糊口。在世俗成功者的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作者对故乡那颗忠贞不渝、激烈跳动的火热之心让我由衷感佩;此时,只觉得唯有乡贤李渔“文章者,心之声也;文章者,心之花也。”的至理名言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我跟洪刘华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年龄也相差不大,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2024/8/25 于如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收到张老师写的后记后,我把文章和出版费用寄给一个文化公司,公司审核后同意出版,并且签订了出书合同。
如今四个月过去,张老师最终没能等到《再回首》出版,于2024年12月1日凌晨走了,我妈听说我的钱没有了,气得一下子瘫痪了。
下面是文友张琳琳写给张老师的信:
张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小文友琳琳。今天是您骤然离开的第二天。您怎么说走就走招呼都不打一声就骤然离去了呢?真的太突然了,让敬重和爱戴您的亲朋好友们都措手不及,实在是无法接受。天黑夜冷,您可要慢点走啊,我们一声声的呼呼您听到了吗?我们的不舍和心痛您感受到了吗?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向您请教,您对我无私的帮助我还没有任何报答,甚至连谢谢都没有来得及说您就匆匆离去。在也听不到您暖心的话语了,再也看不到您每天一如既然分享的美文佳作了。每天习惯了看您分享的美文佳作您这骤然离去让我真的很不习惯。不带这样子的哦!
张老师虽然我和您相识至今也只有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的联系就是蛮多的,虽然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您给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永生难忘。张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您打电话给我说:琳琳我发现有一种草吃了对糖尿病有帮助。你过来我来找给你。我赶紧过去虽然你那时候有些忙您还是放下手里的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给我找来了这个草您说这个草田间地头都有,您这么大年纪还把我的小事放在心上。我记得那天很冷,寒风中的我虽然身体有些瑟瑟发抖但心里却是很暖很暖。您在寒风中飞舞的白发是那么的耀眼夺目让我不由自主的心生愧疚和感动。
今年端午节前我写了一篇散文《端阳,我又想姥姥了!》初稿写完我看都没有看就发给您了。您看了以后亲自帮我做了修改后发给我,经过您的妙手修改后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您发信息征询我的意见和我说是否可以在《锦绣文萃》发表。我说,可以啊,张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端午节这篇小文发表后,好些人说都看哭了。张老师这是您的功劳。您每天早晨都会在我的群里或私发给我分享美文佳作。每次阅读都是一种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2024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星期天的中午我在朋友圈惊闻张奎高老师您仙逝的噩耗顿感震惊不已,我惊的从椅子上跳起来了。嘴里不停的说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首先怀疑真实性,后来仔细想想因为朋友圈是您的微信号以您孩子的名义发的。才相信这应该不是假的,真的是太突然了,突然的让人无法接受!前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也就五天的您没有回复我的信息以为您在忙着写作,就没有想太多。哪知道您竟然突然就离开了,让人措手不及无法接受。我认识张奎高老师虽然只有七年,见面不到十次,张老师这些年来一直给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个噩耗让我一下子懵了,因为当时在工作只能强忍泪水和悲伤。全身像掉进冰库一样冷,连头发丝都冒着寒气,手脚不由自主的发抖。
其实我应该是不冷的,今天的气温也不低,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大概是您骤然离去的心痛和悲伤的原因吧?!永远不会忘记您时常嘱咐我注意身体,多多保重!可是您怎么就离开了呢?我有一个微信群您在群里好几年了,这个群里您一直都在,永远都在!张老师您对我的帮助我今生无以为报只能永存心底。只愿张老师您慢些走,一路走好!天冷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愿您在天堂没有痛苦,早登极乐!
此致敬礼!
您的小文友:张琳琳(志梅)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晴。
以下文字不用
写到这里,拙稿也就结束了,在网上发表后,有个文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出版纸质书,费用他出。不过他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在书上加署他的名字。我想只要能出书,加个作者也行。
我把文章发给张奎高老师,请他帮我写个后记。张老师看完全书后,几天后便把他写的后记发给我了:
这是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这是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这是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这是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洪刘华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桃园中学代课。
他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有对读书著书痴迷。他信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 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为人为文。
我后来调到文化局,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从他的网络小说《秦汉传奇》、《唐宋传奇》、《五代十国传奇》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仍然热爱文学。我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五代十国传奇》正式出版时,洪刘华已逾知天命之年。书籍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告诉我他开始创作第二部个人专著,计划写一本学生时代的长篇小说。我闻此消息既深感惊讶,又无比敬佩。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1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传奇》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也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装进去了。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故乡发展大背景舞台上下展开,在时代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再回首》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陈广建考取大学后不忘初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妇;郭光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主动提出与女友分手;刘文友腰缠万贯,可是对女友一往情深;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不顾个人安危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附近的地方挣钱糊口。在世俗成功者的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作者对故乡那颗忠贞不渝、激烈跳动的火热之心让我由衷感佩;此时,只觉得唯有乡贤李渔“文章者,心之声也;文章者,心之花也。”的至理名言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我跟洪刘华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年龄也相差不大,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2024/8/25 于如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如今四个月过去,张老师最终没能等到《再回首》出版,于2024年12月1日凌晨走了,我妈听说我的钱没有了,气得一下子瘫痪了。我没有告诉她我的钱给了武汉柿意春鸣文化公司,只说是借给同学急用。
我让武汉的文友亲自去武汉柿意春鸣文化公司询问,文友却说没找到这个公司。
光天化日之下,文化公司可以这样骗人吗?
下面是文友张琳琳写给张老师的信:
张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小文友琳琳。今天是您骤然离开的第二天。您怎么说走就走招呼都不打一声就骤然离去了呢?真的太突然了,让敬重和爱戴您的亲朋好友们都措手不及,实在是无法接受。天黑夜冷,您可要慢点走啊,我们一声声的呼呼您听到了吗?我们的不舍和心痛您感受到了吗?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向您请教,您对我无私的帮助我还没有任何报答,甚至连谢谢都没有来得及说您就匆匆离去。在也听不到您暖心的话语了,再也看不到您每天一如既然分享的美文佳作了。每天习惯了看您分享的美文佳作您这骤然离去让我真的很不习惯。不带这样子的哦!
张老师虽然我和您相识至今也只有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的联系就是蛮多的,虽然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您给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永生难忘。张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您打电话给我说:琳琳我发现有一种草吃了对糖尿病有帮助。你过来我来找给你。我赶紧过去虽然你那时候有些忙您还是放下手里的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给我找来了这个草您说这个草田间地头都有,您这么大年纪还把我的小事放在心上。我记得那天很冷,寒风中的我虽然身体有些瑟瑟发抖但心里却是很暖很暖。您在寒风中飞舞的白发是那么的耀眼夺目让我不由自主的心生愧疚和感动。
今年端午节前我写了一篇散文《端阳,我又想姥姥了!》初稿写完我看都没有看就发给您了。您看了以后亲自帮我做了修改后发给我,经过您的妙手修改后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您发信息征询我的意见和我说是否可以在《锦绣文萃》发表。我说,可以啊,张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端午节这篇小文发表后,好些人说都看哭了。张老师这是您的功劳。您每天早晨都会在我的群里或私发给我分享美文佳作。每次阅读都是一种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2024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星期天的中午我在朋友圈惊闻张奎高老师您仙逝的噩耗顿感震惊不已,我惊的从椅子上跳起来了。嘴里不停的说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首先怀疑真实性,后来仔细想想因为朋友圈是您的微信号以您孩子的名义发的。才相信这应该不是假的,真的是太突然了,突然的让人无法接受!前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也就五天的您没有回复我的信息以为您在忙着写作,就没有想太多。哪知道您竟然突然就离开了,让人措手不及无法接受。我认识张奎高老师虽然只有七年,见面不到十次,张老师这些年来一直给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这个噩耗让我一下子懵了,因为当时在工作只能强忍泪水和悲伤。全身像掉进冰库一样冷,连头发丝都冒着寒气,手脚不由自主的发抖。
其实我应该是不冷的,今天的气温也不低,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大概是您骤然离去的心痛和悲伤的原因吧?!永远不会忘记您时常嘱咐我注意身体,多多保重!可是您怎么就离开了呢?我有一个微信群您在群里好几年了,这个群里您一直都在,永远都在!张老师您对我的帮助我今生无以为报只能永存心底。只愿张老师您慢些走,一路走好!天冷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愿您在天堂没有痛苦,早登极乐!
此致敬礼!
您的小文友:张琳琳(志梅)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晴。
写到这里,拙稿也就结束了,在网上发表后,有个文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出版纸质书,费用他出。不过他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在书上加署他的名字。我想只要能出书,加个作者也行。
我把文章发给张奎高老师,请他帮我写个后记。张老师看完全书后,几天后便把他写的后记发给我了:
这是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这是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这是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这是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洪刘华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桃园中学代课。
他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有对读书著书痴迷。他信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 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为人为文。
我后来调到文化局,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从他的网络小说《秦汉传奇》、《唐宋传奇》、《五代十国传奇》及最新完成的现代小说《再回首》中,我相信他仍然热爱文学。我没有理由怀疑他在写书的时候是快乐的,而上班的时候是痛苦的。但遵从内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上,洪刘华无疑是践行者,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五代十国传奇》正式出版时,洪刘华已逾知天命之年。书籍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告诉我他开始创作第二部个人专著,计划写一本学生时代的长篇小说。我闻此消息既深感惊讶,又无比敬佩。
“也许只有您才认真、完整地看完了我的这本书。”
2021年国庆节,洪刘华在寂寥无人的新书签售现场。看到我走过来,他感慨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五代十国传奇》是洪刘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很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这努力与回报是否成正比?我当时也确实不知道。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纸媒式微的时代。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也不是想要凭着一本书在文学圈里打响名气,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坚持小小的、哪怕不被看好的文学梦。我认为洪刘华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就如孕育一个婴孩,个中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就很了不起。
《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装进去了。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故乡发展大背景舞台上下展开,在时代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这正是《再回首》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再回首》用很大篇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作者以众多真实可信的事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比如:陈广建考取大学后不忘初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妇;郭光明举报小偷被打残废,主动提出与女友分手;刘文友腰缠万贯,可是对女友一往情深;刘霞得了尿毒症,陈广建不顾个人安危为她捐肾……
这些爱情故事读来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圣洁高尚,那么铭心难忘。我相信,凡是读到这些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此引起心灵共振,激荡起爱的浪花,喚发起爱的灵魂,散发出爱的光华,引诱起爱的无限遐想……
这是作者对爱的由衷讴歌,对美的虔诚赞扬,对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最最热烈的歌颂和渴望、向往!
洪刘华是个孝子,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能在老家附近的地方挣钱糊口。在世俗成功者的眼中,他是一个叧类,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生活质量不高。但洪刘华认为:在庞大的世界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一粒尘埃;而面对自己时,我们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可以忘了你,世俗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要忘了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你履行了责任和担当,你的生活质量就达到了标准。
如皋先贤、文化巨匠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洪刘华的作品扎根于故乡如皋,他用最赤诚、最真挚、最优美深情的文字叙述着故乡的悠久历史、长寿秘诀、独特风情。字里行间溢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校情、爱情,读来心潮起伏、共鸣阵阵。作者对故乡那颗忠贞不渝、激烈跳动的火热之心让我由衷感佩;此时,只觉得唯有乡贤李渔“文章者,心之声也;文章者,心之花也。”的至理名言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作为50后的我接受的一直是传统教育,阅读的是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我是陌生的,甚至有些轻慢。看了洪刘华的作品,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并不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只是什么玄幻、霸总、穿越。即便是穿越,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的,比如当下热播的《庆余年》,是有可能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的。穿越、玄幻,脑洞大开的年轻人也非常厉害,他们能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赛道,我也希望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不再固步自封,不被时代的列车过早地抛下。
我认为在写作中,‘有趣’是最重要的,它让作品更灵活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责任和担当就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准绳。洪刘华自谓“边缘”人,其实他并不“边缘”,他时刻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将笔触伸向普通人群!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开豪车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则徒步行走于深山小溪边欢喜后者未必不如前者。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其实是金钱换不来的。”
这种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文字,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全书,让整部小说光闪闪、亮晶晶,散发出沁人心脾、润泽灵魂的绚丽光彩。
《再回首》是物欲橫流中的一股清流;是浮躁世界的静心之道;是虚慕人生的宝贵镜鉴,更是励志追梦的圭臬指南!
《再回首》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我跟洪刘华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年龄也相差不大,下面这首诗与作者共勉:
“晚秋入山看青松,
挺拔立在高山中。
冒尽多少风和雨,
面对秋霜仍从容。”
2024/8/25 于如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张老师虽然我和您相识至今也只有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的联系就是蛮多的,虽然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您给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永生难忘。张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您打电话给我说:琳琳我发现有一种草吃了对糖尿病有帮助。你过来我来找给你。我赶紧过去虽然你那时候有些忙您还是放下手里的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给我找来了这个草您说这个草田间地头都有,您这么大年纪还把我的小事放在心上。我记得那天很冷,寒风中的我虽然身体有些瑟瑟发抖但心里却是很暖很暖。您在寒风中飞舞的白发是那么的耀眼夺目让我草吃了对糖尿病有帮助。你过来我来找给你。我赶紧过去虽然你那时候有些忙您还是放下手里的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事和您的客人打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