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第十二章山阳会嵇康 二

小说:傲世青白眼:阮籍 作者:李奎字数:5524更新时间:2020-12-09 08:57:30

阮籍一口气读完了洋洋七千字的《声无哀乐论》,掩卷沉思,被嵇康深厚的才学、独到的慧识、精妙的辩术所折服。

《声无哀乐论》的文章结构借用了赋体的七体,由枚乘的《七发》演绎而来,一种反复问答的赋体。嵇康选用这种赋体,目的在于反复作难,一一辩答,如同波涛翻卷,一浪推拥着一浪,将辩谈不断推向高潮,同时层层剥离,直到完全显露其思想内核。

《声无哀乐论》的出发点与阮籍起初猜想有些差距。何晏的《乐悬》主张圣人无喜怒哀乐,控讨的是才性问题,跟嵇康所说的声无哀乐完全不沾边。与阮籍的《乐论》的旨趣也截然不同。阮籍写《乐论》目的是为了推崇儒家中正的乐制,使尊卑之名,等级之序贯穿于国家的政治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嵇康写《声无哀乐论》不讨论才性问题,也不在乎音乐是否具有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而是要发展声无哀乐这一独创性的理论,虽然在文章结尾对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讨论,但却是要表达他无为而治的思想。如果将《乐论》视为政论文章,那么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阮籍的《通易论》更为相似,多倾向哲学问题的探讨。所不同的是,《通易论》构建了阮籍的儒学思想体系,虽然《通易论》里的自然观有所显露,但其基本精神无疑还是儒学思想,而《声无哀乐论》完全属于老庄思想。他原以为嵇康主张声无哀乐,是对有声的辩析,读了《声无哀乐论》,方知嵇康说的是无声之声,乃老子说的大音希声,也是庄子的至乐之音。

王弼在洛京可是声名鹊起,但阮籍却是觉得嵇康驾驭文章的能力远在王弼之上,其谋篇布局的才华让人折服。秦客的作难设计得绝妙,东野主人的辩答也十分精彩。秦客先是问东野主人为何别出心裁说声无哀乐。东野主人借汉儒的阴阳五行论引发自己的自然观,音声为自然物,其变化不受人的情志的影响,可人的情志能因音声和谐悦耳而诱发,并通过对歌哭之声与欢戚之情的名实辩析,推演出声音以善恶为主,和哀乐无关,哀乐因情感而存在,与声音无涉的结果,也就是说善恶的名称与哀乐的实际相去甚远,声无哀乐不言自明。秦客第一难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可谓咄咄逼人,其中心内容就是既然有哀乐之情,就有哀乐之声,善听的人是知道的,可不能没有不善听的人,就认定声无哀乐。东野主人围绕两个主题对三个问题进行了辩答。一是认为悲哀与快乐之情原本是因事而成,先于声音结于内心,只是依循和谐乐声而自然宣发,并非声音本身有哀乐。二是五色有好丑,五音有善恶,这是事物的自然情形,跟哀乐之情感完全是两回事。东野主人巧妙使用反诘,大胆质疑前言往记,对俗儒妄记进行了批判。秦客的第二难认为喜怒都摆在脸上,所以哀乐也洋溢在声音中,声音自然有哀乐之情,只是糊涂的人不能辨别。东野主人以声音如何表现喜怒哀乐千变万化的细微差别反诘秦客,并用乐泪不必甜,哀泪不必苦进行类比,来说明声无哀乐,又用雅乐非尧舜创作和演奏,而是由乐师创作和演奏,说明音声与人的情感无关,来自于金石管弦这些乐器。秦客的第三难以史书记载的几件闻声以测知哀乐的传说为依据再度申述声有哀乐的立场。东野主人对传说一一进行辩析,认为声音与心志的关系好像形体与心志的关系一样,有的人形貌相同但心志不同,有的人形貌不同但心志相同,圣人心志相同品德一致但形貌不同就是有力证据。因此不能观形貌以知心志,当然也不能循音声而知心志。心能辨明道理,善于发挥,却不能叫洞箫和笛子也发音吉祥,好像有的瞎子很懂乐理,却不能叫乐器的声音一定清和。乐器不能借助瞎子的本领高强而变得性能良好,笛子也不会因为心地善良就能发音吉祥,说明了心和声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两种事物既已明确,那么探求情思的人不应注目观察人的形貌,揣度心志的人不须借助聆听于人的声音。秦客没被说服,又再作难,提出了两项质疑,一是听两种乐器的演奏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二是同一乐器演奏不同的乐曲也有情感变化,也就是说躁动和安静是由声音所致,为什么要限制音乐有哀乐之情呢?东野主人回答非常专业,乐器结构不同,发音各有特色,高低大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乐曲因五音简单繁复以及组合的方式不样,同一乐器演奏有单、复、高、埤、善、恶的乐声,自然就有躁、静、专、散的情感变化。说明了躁动与安静是声音作用于人的结果,悲哀与欢乐是情感的主导因素。声音以平允和谐为主,感触万物而变化无常,心志以所期望的意愿为主,应和着音乐的感触生发出来。东野主人反问秦客,声音和心志是殊途异路的两回事,互无关涉,怎么能将太和至乐沾染以欢戚俗情,并附缀以哀乐的虚名呢?秦客五难时显得底气有些不足,但仍坚持音声有一定的哀乐感,只是心里的感情一时难以改变,但偏重某一方面的情感接触外物而生发出来,哀乐感也就相应产生了。东野主人以火为例说明了乐声纵使不能使哀戚者转而欢欣,亦不致于使哀戚者更为哀痛。又抓住秦客混淆了聆听音乐与感发悲痛时间顺序,举出见几杖而泣,见舆服而悲两个触景生情的例子,从容地说明了哀戚出于心理意识,而非出于音声。

秦客六难时换了角度,不再就人的心性方面去论述,而是要拿事实和效果来说明问题。他认为齐楚之曲真能让悲哀哭泣,却不能使人欢笑,充分说明声有哀乐。东野主人却是觉得哀乐之情程度有别,自然没有一定不变的外在判断标准,表现在容貌上的形色与内在悲欢的心情有着多样化的表征方式,武断地认为闻齐楚之曲没有笑容只有悲哀之情,那是站不脚的。七难乃最后一难,站在儒学立场上的秦客当然最为关注的是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教化功能。东野主人立足于老庄无为思想,大谈无声之声,至乐。虽没有断然否定音乐移风易俗的作用,却主张诚挚的情感表现在语言上,心灵为和谐平允的音声感应,世风民俗一旦形成,却是将功劳全记到了音乐名下了,因此无声之声同样无哀乐。

读着《声无哀乐论》,阮籍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秦客,而东野主人就箕踞在对面,仰脖痛饮。嵇康似乎早就设计了阮籍和他的晤面,阮籍今天可是姗姗来迟。东野主人没被难住,秦客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嵇康理性地知道,这本就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辩难。因为秦客与东野主人各持一端辩难,一端是儒学,一端是老庄之说,而儒学与老庄之说经过历代信奉者的诠释和修正,已是两家相对稳定的思想,显然难有轩轾。也非秦客顽固不化,嵇康只有通过秦客反复作难,才能将声无哀乐所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解析清楚,东野主人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思想主旨,调动才学与智慧,运用辨析技巧,解答一个个疑难问题。

阮籍十分欣赏嵇康的文风,清峻透亮,谐趣鲜活,晦涩难懂问题在谈笑之间了然于心。这得益于嵇康擅长类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秘诀。阮籍读到“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矣。何者?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觉得绝妙之极,险些叫出声来。这是嵇康将声与泪、酒味类比,说明喜怒哀乐的情感差别与声无关。这样的说理方式在《声无哀乐论》里比比皆是,俯首拾来。阮籍更是佩服嵇康批判的勇气。嵇康没有胆识怀疑前人的定论,也就不会有声无哀乐一说。虽然老子有无声之论,庄子有至乐之说,却无有声辩理析微。嵇康先作有声之无哀乐的辩析,最终抵达无声之声,至乐的境界,即是有声为无声之有声。嵇康不惧诬罔之过,质疑前言往记,以独到的见解作精彩的辩答。但嵇康绝不是别出心裁,“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便是他的思辨方法,先贤之论,古言之义不会干扰嵇康独立思考,只是作为证明事理的参考。若论及思维的缜密程度,阮籍自觉远逊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辩析几乎无懈可击,假如自己有嵇康这般缜密,就不会留下辫子让夏侯玄揪住了。夏侯玄、嵇康虽然都爱老庄,但不可同日而语,夏侯玄的文采、慧识以及辩难的技巧比之嵇康逊色了许多。阮籍觉得嵇康不是山阳的嵇康,不是吕安、山涛的嵇康,应是大魏的嵇康,甚至可以说是全天下人的嵇康。他拜读了《声无哀乐论》,他没有遗憾了。可是还有许多的文人雅士没有读到《声无哀乐论》,当然是有遗憾的。阮籍愿意作为引荐人,甚至真正作一回秦客,也不让那些文人雅士有遗憾。他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我作秦客。

阮籍的话惊住了正在喝酒的山涛、吕安、嵇康。三人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怔怔地看着他。过了好一会,嵇康才讷讷地对阮籍说,嗣宗,我说声无哀乐,可没说雅乐不好嘛。

山涛哈哈一笑,叔夜,你不敢应难嗣宗呀?这可不像你的性格哟。

阮籍目光坚定地说,我要作秦客。

嵇康没弄懂阮籍话里意思,没有吭声。山涛却是觉得十分有趣,嗣宗真像那个不依不饶的秦客,可谁个是东野主人嘛?

阮籍看着嵇康说,叔夜就是东野主人。

嵇康面露尴尬,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

山涛忙打圆场,嗣宗,我们不说秦客和东野主人了,快些喝酒,快些喝酒。边说边将酒杯举得高高的,嵇康和吕安也都端起了酒杯。

阮籍没去端酒杯,大声地说,不,我要作秦客。我要同叔夜在洛京的白马寺好好辩难几场。说罢,两眼直直地看着山涛问道,巨源,《声无哀乐论》这么好的文章,只有你,我,还有仲悌拜读,你不觉得可惜吗?

好,嗣宗,我支持你作秦客,山涛高兴地说。大家也都明白了,阮籍一定要作秦客,其实是想将嵇康推荐到洛京,让更多的文人雅士读到《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山涛认同阮籍的说法,应该让更多有慧识的人读到《声无哀乐论》,去洛京的白马寺辩难无疑是扩大《声无哀乐论》影响的最好的办法。吕安也在一旁不断地怂恿嵇康。嵇康没有点头,但也没否定,应该就算默许了。

阮籍显得异常兴奋,他感觉自己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心情悦愉,醇醴也格外甜美,山风不时送来翠竹的清香,溶溶的月色也十分迷人,又有美妙的琴声奏响,阮籍不知不觉就醉了……

阮籍因《乐论》名噪一时,在洛京有不少的粉丝。声无哀乐的论题很是新颖,自然会引来许多猎奇者的围观。也有不少人是奔着阮籍的颜值来的。当年的阮籍可算得是一个俊美男子,现今应该在成熟男人之列了。他们可是还没见过家住山阳的嵇康,也不知他颜值好不好,才学高不高。当风流倜傥的嵇康站立台上时,一个个惊羡不已。嵇康的颜值先拔头筹,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嵇康挥麈辩答时更是显得气度不凡,辨名析理,思路清晰,探隐索微,引人入胜,让在场的人无不折服。洛京人万万没有想到山阳之野,竟然潜藏着一个才貌双全的年轻隽才。消息不胫而走,洛京的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白马寺一时人满为患。辩难完毕,可人们意犹未尽,不肯散去,嵇康只得挥麈再起辩难。听众不一定知晓作难和辩答全出自嵇康,阮籍作为儒学代表作难是信奉儒术文士所期待的,嵇康的精彩辩答也满足了热爱老庄之士的任情心意,作难和辩答两方都有无数的支持者,使整个的辩难非常地热烈。嵇康并非要刻意迎合儒生和老庄名士的胃口,却是他所主张的不同思想流派共存所应该有的生态。他不喜欢儒家为我独尊的霸道,就像他主张和谐悦耳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一样,而不是像儒家那样将郑卫之音武断地认定为**,更不会支持听了郑卫之音就会成为**佞小人的强盗逻辑。他的这种态度无疑是他的自我倾向,他所代表的竹林七贤象征一种时代精神,也是魏晋的时代风潮,即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集体觉醒。嵇康仿佛就是一棵新笋破土而出,带着山阳泥土的清新气息,也富有新笋勇猛的锐气。

嵇康在白马寺的精彩辩难也传到了何晏的耳里,何晏特地邀请嵇康去何府也来一场《声无哀乐论》的辩难。何晏虽然不是以貌取人,但嵇康天质美好让何晏十分喜欢,或许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美男子吧。何晏堪称大魏赫赫有名的美男子,其名气与他的特殊身份有一些关系,他是武帝的继子兼东床驸马,但他着实容貌俊美,尤其是他的皮肤长得白净。明帝甚至怀疑他经常擦粉,将面皮弄得那样白皙。明帝想察验何晏是皮肤白,还是每天在擦粉,便特意将他召进宫中。当时正是个大热天,拍打扇子都觉热烘烘的。明帝先是跟何晏拉了一会家常,随后叫宫仆给何晏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明帝的恩赐,何晏自然不能拒绝,端起汤饼就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原本气温就高,又加之汤饼也是热的,不一会,何晏就吃得满头大汗,他忍不住撩起了朱红色的衣袖,不断地擦拭着脸面上的汗水。一碗热汤饼吃完,何晏的衣袖已经湿去了一大半。等了好一阵子,何晏脸上汗水慢慢没了,却不见擦粉的痕迹,可他的脸面仍是白皙如初。明帝这么一试,才相信何晏的皮肤的确天生白净。何晏正得到曹爽重用,掌管着人事大权,趋附者甚众,他的家里自然是高朋满座。为了不失作难和辩答的精彩,少不了阮籍扮演秦客这个角色。大魏的三大美男子齐聚何府,使得何府更加光鲜亮丽。围着何晏转的,多是那些信奉老庄之学的名士,他们自然喜欢东野主人的辩答。嵇康每次精彩辩答都让他们兴奋不已,无疑也就认同了贯穿着老庄之说的声无哀乐论,也欣赏嵇康的才学、慧识、辩难技巧。何晏爱才,王弼因为他的举荐而名声大振,他也知道明帝欣赏嵇康的才华破格擢升为浔阳河长,却因嵇康远在偏僻的谯郡嵇山,故而没有往来。今日见识了嵇康的才学,何晏更是刮目相看,加之容貌瑰伟,风度优雅,他格外喜爱。

嵇康这次赴洛京作《声无哀乐论》辩难取得了圆满成功,信奉老庄之学的名士认同了他,崇尚儒术的儒生也不见有攻讦的冲动。嵇康在洛京抛出《声无哀乐论》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待各方名士的辩难。可是等了许久,没有听到一句反对的声音。阮籍也没有想到,方兴未艾的乐论之争,竟然是由来自山阳的嵇康画上了句号。

毋庸置疑,魏晋时期乐论之争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次论争中,阮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非发轫者,一篇《乐论》将论争推向了高潮,又鼓动嵇康携《声无哀乐论》至洛京辩难,使得旷日持久的乐论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李奎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