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兴说他很早就出社会了,自从不靠谱的爹外出后,他就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他的生活很平静,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挣钱、娶妻、生子。
两夫妻育有一儿一女,都在镇上念书,周末才回来。
祖母呢,已经九十多岁了,十年前就瘫痪了,一直由他和妻子照顾。
自己还有一个妹妹,嫁到山外去了,也不经常回家。
梁振兴很健谈,如竹筒倒豆子,把家里的事情说了个清楚。
那为什么要带江晓楼去那个地方呢?
因为那是追风子的遗命。
很多年前,有一次追风子回来告诉他,如果有一天自己的遗体或者骨灰被别人送回来了,就带他去一个地方。
什么地方呢?
一个山洞。
贵州多山,一路蜿蜒曲折,艰难险阻,两人走了半天才到。
那是一个位于山脚的山洞,外面生长着灌木和杂草,起到了极好的隐蔽作用。
山洞里面空旷平坦,起先是一段通道,拐过几个弯,便到了一处石室。
那石室是依山而凿的,岩壁上还有人工雕凿的痕迹。
梁振兴点燃带来的蜡烛,突然,几只肥硕的老鼠灰溜溜地跑过。
“吱吱”地叫了几声,刹那间便消失了踪迹。
室中也没什么东西,只地上摆放着几块平滑的石头。
整个空间弥漫着陈腐发霉的味道,令人作呕,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没人来过了。
梁振兴说父亲的遗命,就是让来人在这里呆一段时间。
他会定期送些水和米面之类的过来,说完便告辞了。
他的脸上有些悲戚,想必是追风子的离世带给他难以言说的悲痛。
江晓楼目送他离开,回转到石室中来。
石壁光秃秃的,除了地上几块破石头,啥也没有,江晓楼忽然感觉到很荒唐!
自己千里迢迢跑到这十万大山,就是为了送追风子的骨灰回来。
然而,追风子就让他到这个破洞里来参观参观。
这算什么鸟事!
忽然,石室中的烛火忽明忽暗起来,显然是里面的氧气不足了。
江晓楼学过化学,自然是懂的。
烛光把江晓楼的身影投映在墙上,变得极大,说不出的诡异。
江晓楼觉得心里有些发毛。
他仔细地看了一遍石室,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心想估计追风子就是让他儿子带他来玩玩的。
正准备迈步走时,突然,一只肥胖的老鼠匆匆忙忙从左往右溜过,一下子就消失在了地下的黑洞里。
江晓楼的目光随之而动,看见地上摆放的几块石头,忽然心中一动,这地上的石头好像不一般啊?
**的石壁有三块石头,往下又有两块石头隔得很开,靠南面又是三块,这不是八块石头吗?
江晓楼学过几何,在头脑中把八块石头连成一片,得到了一个接近于八边形的图案。
而自己站立的地方靠近中心不远。
江晓楼好奇心大盛,往前走了一步,踩在八块石头的中间处。
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左边的石壁上“啪”的一声,弹出了一个石头盒子。
黑不溜秋的,大约有一个装红酒的盒子那么高,但是更宽,估计能放下一本16开的厚书。
江晓楼心中惊讶极了,快步走到石头盒子前面,只见黑乎乎的洞里有类似弹簧一般的机括。
看来是与八块石头的中间处相连的,他踩上去刚好就打开了。
石头盒子有些重量,颜色和墙壁一致,完美地嵌在墙壁上,凭肉眼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再加上洞里的光线极暗,谁能知晓这个东西的存在?
要不是江晓楼运气好,指不定再过多少年也无人知晓。
江晓楼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头盖子,只见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本蓝皮线装的古书。
可能是因为石室内干燥,空气与外界流通不畅,再加上有石盒的保护,书保存得不错,并没有破损。
江晓楼心跳加速,取出古书,借着灯光一看,封皮上赫然写着九个正楷大字:踏雪无痕三十六心法!
江晓楼的心脏狂跳,原来那么多人想要得到的《踏雪无痕三十六心法》竟然会在这个地方!
在这贵州的十万大山的怀抱之中!
在这偏僻而无人问津的山洞里!
如果没有人带路谁能找得到?
追风子可谓是费劲了心机啊。
江晓楼忽然觉得自己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千辛万苦将其骨灰带回老家,也算是有所回报了。
这肯定是追风子提前预备好的,因缘际会,被自己遇上了。
江晓楼压抑住狂跳的心脏,用颤抖的手轻轻地翻开了第一页。
文字是竖排的,按照古人的习惯,应该从上往下读,从右往左读。
这点常识,江晓楼还是有的。
文字并不是印刷体,而是端端正正的手写繁体小楷。
江晓楼初中文化,并不能认得全部,不过,也认得绝大部分。
开篇,有一叫做忘忧的人,讲自己在民国初年,偶然游历大西北,在敦煌莫高窟参观时,在一处洞窟内发现了一部完整的唐代《灵飞经》。
经卷总共五十五行,当时的真迹已经腐烂得相当严重。
他爱惜珍本,便抄了下来。
忘忧本就是个道士,见猎心喜,觉得《灵飞经》中记载的一些道术蛮不错的。
于是,他便在洞窟内住了下来,按照书中的内容开始修炼。
时间一晃就是十年。
忘忧日夜勤练,并没有见苍老,反而神采奕奕如同少年。
原来《灵飞经》在**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等方面有奇效。
实在是一本宝书!
忘忧在感叹命运奇特之际,又突发奇想,将自己以前在茅山上的所学融合进去,会怎么样呢?
他说干就干,开始了研究。
这一转眼又是十年,他进行得很顺利,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他原本打算在洞窟内长期住下去的,然而,就在这时**已被夷族铁蹄践踏。
外国探险家、传教士纷至沓来,敦煌一时之间变得热闹无比。
道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这一下,忘忧再也无法待下去了。
只得回转茅山。
几年之后,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原大地,挑起了中日战争,**一片悲鸣。
是可忍孰不可忍?
忘忧与同门下山杀贼,临走前把自己的心得传给了衣钵弟子天和真人。
第一个部分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