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无声》:江水无声,大爱有声
推介湖北电影,关注本土创作,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特别设置“青年鉴影团”栏目。栏目旨在推介优秀的湖北本土电影,用年轻影评人的视角带领观众领略湖北电影的光影魅力,提升大众观影兴趣,培育观影群体。
湖北电影周本期推介的电影《江水无声》聚焦社会现实题材,根据长江大学学生英勇救人的真实故事改编,以江城武汉作为故事的叙事空间,把江城之水作为叙事与情感的暗线,以责任、亲情、承担、生死相守为故事内核,深情的刻画了几个历经人生无常,世事沧桑,但依然用善良与热爱去拥抱生活的小人物形象,生死无情,但爱有回音。
江水之上:江水无声,生活无情
《江水无声》塑造了两组在亲情上和地缘认同上有所缺失的角色形象。袁小凡见义勇为,救出落水女孩的同时却牺牲在了江水中,袁志刚夫妇永远地失去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儿子,从而引出这个“失独”家庭的自我疗伤;小青年泥鳅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因为高昂的治疗费用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最终泥鳅的母亲因为走投无路投江自尽,留下年幼的泥鳅孤苦无依。江水无声,审视人生百态,它夺走了两个家庭的至亲,也留下了生活的一地鸡毛。
在地缘认同上,老袁作为一个北方人,千里迢迢来到江城工作、组建家庭,他爱吃饺子,从来都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他是扎根在武汉的异乡人,也因为失独滑向社会的边缘。小青年泥鳅在失去家人后无依无靠的他只能靠**摸包维持生活,筹集自己的医药费。他独自一人生活在江边的一艘废船上,地域的边缘性体现人物在社会的边缘性,这个边缘人与社会和其他人有着难以消除的隔阂。
巧合的是,袁志刚与泥鳅像是彼此生命中缺失的、又互为依存的两块拼图,而连接这一拼图的,同样是无声的长江水。
江水之间:天人相隔,命运相遇
袁志刚与泥鳅这样看似毫无关系和彼此隔阂的二人,却都同时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两人的相遇好像是戏剧性的,但又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这种相遇变成了一种命运般的必然,让他们变成了彼此生活中的一点温暖与救赎的亮光。如若不是儿子去世妻子患病,老袁只能独自一人支撑生活,辛苦隐忍、满心疲惫的他不会前往寺庙,向神佛求得一点心理慰藉;如若没有被父亲抛弃,没有母亲的去世也没有先天疾病,泥鳅不会沦为**惯犯,他们也就不会因在寺庙里的偷包事件相遇。
一定意义上来说,江水既导致了两个家庭的天人相隔悲剧,也促成了两个家庭冥冥注定的相遇。袁小凡为救人牺牲在江水里,泥鳅的母亲投江而亡,江水都让两人与至亲天人永隔;但两人于江边相遇,又是江城之水将他们无声地连接在了一起,让两块缺失的拼图逐渐磨合交融。泥鳅从小生活在江水边,他的绰号“泥鳅”与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泥鳅只能在浅水中挣扎,在泥沙里穿梭,似乎也暗示着泥鳅艰难困窘的生活。
江水之下:海纳百川,大爱有声
江水吞噬着生活的残酷,同样也见证着人间的真情。江水记录着袁小凡义无反顾的勇敢,挽救了落水女孩的生命;江水也包含容纳了老袁,让他走出失独的阴影,也让他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了泥鳅。泥鳅的人物弧光在影片中最为明显,他从一个桀骜不羁的扒手小混混到最后变成了能够干活自力更生的青年;他从流里流气地给老袁备注“袁老板”到默默把备注改成了亲切的“袁叔”;他从冷漠、利益至上到最后哽咽着说出电话里那一句“妈,你不要再扔下我”。在最后的电话中,他不再是仅仅在扮演老袁夫妇的儿子,同时也是在对遥远的已去世的母亲说出这一句话,与母亲的对话,让他与过去达成了一种情感的和解。隧道中,泥鳅的声音有回音,像从不真实的另一个世界传来,在我们情感动容的同时提醒我们,江水无声,死生无情,但爱有回音。
江城环绕着长江之水,水纳万物而不争,这样的城市接纳认同了老袁这样一个异乡人,也让同事邻里都认可和接纳他。老袁自己也有着水一样的包容与智慧,面对儿子牺牲、妻子患病的巨大冲击与悲痛,他没有就此倒下,而想尽一切办法安稳妻子,妥善处理了儿子的遗物,同时像水一样接纳改变着尖锐桀骜的泥鳅,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在泥鳅犯错闹事时一次次教育关心他。无声的江水就像这些人身上隐忍而克制的外在情绪,但拨开其故事内核,我们看到的正是每个人心中那浓烈又深刻的具有强大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情感。
相比过往刻画英雄的影片,本部影片的角度不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聚焦于救人的英雄身上,而是关注到了城市中平凡的一个小家庭的生活,表达出对这样一个作出巨大牺牲,承受了巨大悲痛的家庭的人道关怀。小青年泥鳅的角色也凸显出城市发展中漂泊青年人群体的无助孤单。作为此前长期深耕纪录片的导演,姚军导演在拍摄中镜头的调度相对较少,注重营造一种在场感,纪实的拍摄手法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但由于部分场景演员的表演不够纯熟,比如老袁和泥鳅第一次江边相遇的追逐戏,调度的不足反而造成表演痕迹过重的遗憾。尽管影片以男性的视角切入,缺乏对女性形象的深入刻画和描摹,但这几颗孤独受伤的心的靠近,几个个体在生活的磋磨中和解成长,仍体现出普通人的美好品格,体现出名为亲情、关怀和爱的崇高。
王金展 韦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