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小说:我给老母当听差 作者:郝军字数:12614更新时间:2022-06-15 17:36:14

这一夜,皓月当空,暗香扑鼻。庭院桂花正烂漫。

王从之躺在木榻上,一扇月光照在窗前。睹此情景,以往故事历历在目,犹胜昨**。

天兴年间,正值孟冬,天寒地冻,一派肃杀之气笼罩金国都城开封。金国在元朝与南宋联合夹击之下,金哀宗完颜守续深感帝业危如累**,国家社稷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

在开封(史称南京、汴京)大庆殿内,金哀宗穿着一身盘龙云水绛纱袍,头戴一顶通天冠,两眼呆滞,满脸皱纹,经过多**来敌人围困,颓废,憔悴,尽显毕露。他低着头,在红色台阶上踱来踱去。

俗话说:无粮不稳。现如今,住在汴京的群众吃喝受阻,行动受限。做为金国皇帝,不得不另谋出路,觅得生机。

一**,金哀宗脱去赭黄龙袍,身披金盔金甲,一身戎装,这时着装显得格外英武。随后,金哀宗召见朝内文武百官,他坐在御座上,目光炯炯,寻摸(俚语环视着)两旁成列的官员。他压抑着不快心情,说道:“**下京城被敌人围困,致使我们陷入了泥淖之中,为了摆脱敌人,以图东山再起,战胜敌人,我们不得不放弃汴京,进行游击战。”

金哀宗说到这里,情绪激动,满面泛起了红光。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也知道,这次是出逃。可他为了安抚民心,便直陈出征裨益。

金哀宗御驾亲征,这给京城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和期盼。

就在这一天的深夜,打开城门,金哀宗戎装外面罩着一层油衣,骑着战马出城而去。皇太后、皇后等三宫六院,王从之、元昊等文武百官。他们只知道皇帝出征是为了战略上的大转移,还会胜利归来。由此,人们冒着霏霏细雨前去相送。

此时金国护卫队每人一支长枪,一把腰刀,一根狼牙棒。两军相遇,先是长枪刺杀,再凑近点,就挥刀搏杀,等到贴身,就该使用狼牙棒了。这狼牙棒两尺见长,呈棒槌形,用坚硬的栗木做成,上面还植满了铁钉,它上面的芒刺,锐利无**。一棒打在头上,立刻脑浆迸**。用它来打击进攻的马队更奏奇效。一棒打在马腿上,顿时折断…

双方士卒已经交战,只听得刀枪碰击声、喊爹骂娘声、战马嘶鸣声、负痛喊叫声等等,嘈嘈杂杂此起彼伏。

金哀宗在护卫队的奋勇掩杀下,冲破敌营,匆匆离开了都城开封。他们头盔上的红缨随风飘动,像飞腾的火焰。

第二年正月,金国京城西面元帅崔石,在半路截杀了当朝参知政事完颜奴甲和完颜斜捻不,随后带领士兵到蒙古行营投降。

东面元帅李辛因为想法设法去蒙古投降,没想到半路上被杀了。西面元帅崔石却狡猾能干得多,他按计划杀了阿不、奴申等人,立梁王监国,对蒙古投降,自称太师、都元帅、尚书令、郑王。计划定了以后,群小附和,请为西面元帅崔石建功德碑。

一帮子小人趁机争相献谄,请求为崔石建立功德碑。翟奕辈以尚书省名义遂命召资深大家王从之题写碑文。王从之看到叛臣**越货血流飘橹。不仅如此,这些叛臣还仗势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如果少加忤逆,便会横遭谗言,立刻遭到杀戮。

王从之自知忤逆必死,便私下对挚友元昊说:“现在上面让我题写碑文,我若不作必死无疑,作了则名节扫地,贻笑将来,不如死去会更好。既然这样,我姑且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元昊连连点头,说只能这样。

接着,王从之对翟奕辈说道:“丞相功德碑当指什么事而言?”

翟奕辈闻听之后,恼羞成怒道:“崔丞相献京城投降,让城中上百万人免遭涂炭,难道这不是功德无量吗?”

王从之说道:“我代表大王立言,自古以来,哪里有写功德碑可以替代(大王)的呢?况且,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朝官都是出自丞相门下,哪里有门下人给主帅**,而让后人所相信呢?”

就这样,二人一丁一敲一问一答。翟奕辈被王从之问的理屈词穷,深感王从之不为所动,只好作罢。

但是功德碑还是要立的。崔石只是汴京一个泼皮,可是对于立碑的事却非常热切,他认为拥立梁王监国,向蒙古人投降,免去一城的**,是一件非常的功德,因此要立碑,为自己树立一个千古的美名留作纪念。可是问题在于由什么人撰作呢?当然应该由王从之撰述,他是学士,是当时最有名的文人,也是金国文坛大咖。可是王从之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肯为汉**树碑立传,那么由谁来撰述呢?

当时的才子之中,与王从之文采相媲美的还有元昊。元昊也是良臣,他对崔石飞扬

跋扈欺世盗名,也是深恶痛绝,他直斥崔石恬不知耻。由此,元昊也是执念不写。可是,做为编史官元昊要是不写,那是说不过去,干的是这样的差事,不写于理不通。根据以往惯例,佞臣、叛逆、良吏、将军等也能编纂史册。这是对历史的**实写照的不二选择。

既然这样,不是不能为乱国贰臣树碑立传的,但是他还下不了决心,这就想起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的高材生刘祁。刘祁推卸不得,可是他也以为汉**撰碑为耻。

刘祁深感棘手,有一天,一个同事采访了他。同事拿出齐尚书礼房小帖子并对刘祁说:“首领官召你赶赴礼房。”

刘祁一听,不禁惊愕不已。刘祁认为:自己一介布衣,理应不参与这件事情,就是到了那里,也不知道说啥。

刘祁想到这里,摇了摇头,便赶往尚书省。在尚书省门外,刘祁正好碰见了同事麻信之。刘祁四下观瞧,放心后对麻信之说道:“昨天我见到了左司郎张信之,说郑王立碑之事想让我们来作,**是岂有此理!”

二人一同进入尚书省礼房。尚书省曹益甫引见首领官张信之、元裕之二人,并说:“如今郑王以一身挽救了数百万生灵,他的功德诚然可嘉。今在京的官吏、父老乡亲都想要求为郑王立碑记载这件事情,大家纷纷议论让你俩来做这件事情,并且我已经对郑王说清楚了。希望两位君子就不要谦让了。”

刘祁当即坚辞道:“我只是一个布衣,并没有官职,这**不是我所要作的。况且,翰林诸公中,有王若虚以及元好问两位大家在,我**是不敢越俎代庖。”

元好问说:“这件事出于大家的意见,你还有什么有理由推辞呢?请君不要谦让!”

刘祁听罢,生了一肚子火。他从尚书省出来直奔学士院,见到了受人尊崇的王从之。当时,在场的还有修撰张子忠、应奉张元美二人。刘祁便对他们说起为郑王写碑这件事,最后说道:“这件事实在是诸公所为,我是没有资格来做这件事情。”

翰林院直学士、资深大家王从之对刘祁说:“这件事情议论颇久,大概是学士院中的人推荐的你,如果尚书非让学士院来做,那不是出于在京官员以及父老们的心愿,如果让布衣来做,乃是众人的想法。况且,你还没有出仕,还属于布衣阶层,大家让你做又无伤大雅。”

刘祁思前想后,迫不得已同意了。

连着拖延了几天,刘祁认为没事了,可谁知上面又开始督促办好这件事情。你们尚书省学士院是动笔杆子的地方,是**的权利机关,你们不写谁写?翟奕辈一脸地不悦道。

刘祁知道不能推辞了,就写了**稿,一并交付元昊审阅。过了一两天,尚书省一个同事来找刘祁,说:“上面领导要召见你!”刘祁迫不得已,前去尚书省。

到了尚书省,一开始谁也没有提到写碑文这件事,只说尚书省招待王从之以及诸公同聚会饮,刘祁内心惴惴不安。刘祁进入贵宾室,就被引见到左参政幕府,刘祁看到参政刘谦甫,二人寒暄了几句,刘谦甫遂举起酒杯对刘祁以及同去参会的麻信之说道:“郑王刻碑之事,就有劳各位了,你两个做这件事情很好,领导很看的起你!”刘祁与麻信之不约而同谦让道:“不敢不敢。”

相叙不多时,刘谦甫推说有事便先行告辞。

刘祁发现资深学者王从之也在,便向前举杯共饮。酒过数巡,**头将要落山之际,刘祁与麻信之起身就要告辞。

元昊对他俩说道:“省门已锁,今天又喝酒了,你俩就在省中留宿吧!”二人不知怎么办好,便同意住在了省中。等到长上明烛时,元好问提倡道:“你俩给郑王撰写碑文,今天晚上就能写好了。”刘祁说:“有诸公在,诸公应该来做这件事情。”

文学泰斗王从之对刘祁说道:“这件事情郑王已经告知众人,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作,刘公如果坚决拒绝,假使让郑王知道了学士门不肯作,就是说郑王献城是错误的,那么,郑王要是衔恨于心,则缙绅门都会受到牵连。这就是你一个人累啃了大家伙。况且你有老祖母、**亲在堂,如今一触碰郑王锋芒,那么会殃及亲族,你还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为好。”

刘祁一个劲地说,自己一介布衣没有资格来写。

僵持良久,刘祁说:“我既定**稿,不当之处,还请诸公改命他人。”

诸公没有一个答应,便催促刘祁赶紧完成任务。

刘祁见状,深知自己脱不了干系,便说道:“我素来不知道用什么体裁来写,今天晚上大家在一起共同商议这件事情吧!”

于是,元昊引纸落笔写**稿。碑文写好之后,元昊展示给王从之以及刘祁等人,请他们看看文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就这样,碑文顺序都是元昊一个人来完成。

王从之一生走来,都是襟怀坦白,仗义执言,刚正不阿。

王从之资质禀赋醇正,且有师承之素。因此,王公侍奉亲戚、对待弟兄以及与朋友相交,无一不是尽心尽力。

在学术上,王公深加研究,苦心孤诣。他对宋儒经学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中瑕疵所在。

他在评论中写到:宋儒经学**长以旁牵远引为夸,而史学以探顾幽隐作为功。

他接着说,天下自有公论,一语道破就够了,何必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呢?

王公论道之行与否,说道:“战国诸子百家之杂说寓言,汉代鸿儒之繁文缛节,以及近世大夫参之以禅机玄学,欲彰显圣贤之哲理,**是难呀!”

王公对先贤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写出了**到的见解与妙论。

王公在文中写到:作文应以欧阳修、苏轼为正脉,赋诗要学白居易。王公作品虽然不多,可其文风很是相似。

王公担任修史工作十五年,新进入馆,**有记录之课,书吏上交的时候,当朝宰相必定要问:“这些呈文,王学士曾删改过吗?”可见,王公之威名久矣。

王公**于持论。当时,右司李之纯以辩论而闻名天下,即使在酒桌上,李之纯也能旁征博引夸夸其谈。可是,他要是碰上王公便****了。王公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李之纯的话噎回去,让人不得不叹服。

金国时期,高琪当国,他推崇以刑赏来治理民事。那些从政官员曲意奉承,秉承和揣测上面的意旨来办事。

门人张仲杰做县令时,看到这种不正之风,便上书高琪道:“**劳心憔悴已经很久了,既然挽救不了,那也无奈,可你又怎么施加暴力呢?史传循吏而不能传能吏,宁可得罪人,也不要得罪天呀!”

朝臣在一起集中讨论,所见不一。王从之觉得应该采纳正确建议,得到了众人稳妥服人。

吏部杨之美,大参杨叔玉等官员也一直推服。

素来精通人伦之学,黑白**恶皆了然于胸中,**正类似王从之这样学识的人却寥寥无几。

王从之赤胆忠心刚正不阿,平素安静而不张扬。王从之羡慕白居易文采之高,而不避世于佛学之中。拥有东方朔之雄,而不夸夸其谈。

一代鸿儒王从之讲经布道娓娓道来,他学富五车,穷尽天下之至理,宁可贵其多;小心谨慎,规避瑕疵。王从之高风亮节,似春风化雨,恩泽芸芸众生。

后来,金哀宗北逃时,被部下所杀害,至此,金哀宗在位十年,终致金国大厦在摇摇欲坠中被蒙元集团所倾覆。

面对更朝换代,王从之心有戚戚;面对元朝丞相刘秉忠苦口婆心劝其东山再起,王从之决意不从。

是夜,明亮的月光,恰似一枚枚银针,挑动着王从之的心弦:做人,要对得起自己

的良心,要保持自己初衷。

他在木榻上辗转反侧,意兴阑珊。恍惚之间,他仿佛想起了金国文学鼻祖**怀英。**怀英是山东人,北宋晚年,与老乡好友辛弃疾同在高师门下。虽说**怀英**辛弃疾大几岁,可二人关系默契,尤其在文学创作以及观点来看,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时称“**辛”。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红尘中,历史标签的更迭,好像波浪****,奔涌向前。

那一年,金国雄狮相继灭了辽国宋国,并将宋国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拘禁起来,并与一些宋室内眷一并押至金国内地。北宋倾覆之际,宋钦宗弟弟赵构带领宋室部分官员一路狂逃,及至海上逃到了浙江杭州,然后招兵买马,以图扫北大业。

与此同时,有些遗民为了追随宋国继承人,纷纷别井离乡踏上了茫茫征程。老百姓尚能如此,做为宋国知名人物贤达之士,也不得不做出历史性选择。

单说**怀英与辛弃疾,两位大才子在选择道路方面,却没有达成一致。

**怀英劝辛弃疾:“宋室大厦已倾,帝王昏庸无能,不妨留下来迎接新**的成立。”**怀英推心置腹,**如宋徽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是个门外汉,德不配位。可这个人在才学方面成绩卓著,他既是书法高手,又是丹青大咖。

辛弃疾面对好友一番开导,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立场,从一而终。

“人各有志,不能强挽。”辛弃疾直言不讳,“**兄,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我希望你我一道服务于宋国社稷。”

双方各持成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怀英闪着智慧的光芒,对辛弃疾说:“新生事物一定胜于腐朽旧世界,这就像大河之水一样,总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辛弃疾听到**怀英褒彼贬此,不由地心中火苗腾升起来,且渐渐炽热着。

“**兄不该厚此薄彼,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木桥,后会有期!”辛弃疾忿忿不平道。

面对抉择,**辛二人背道而驰,即便在**观点上相左,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可对文学创作上,二人依然珠联璧合不分伯仲。

随后,**怀英问辛弃疾:“贤弟到了宋国你想做什么?”辛弃疾掷地有声说:“我要参军作战,收复祖国失地,还我大好河山。”接着辛弃疾反问**怀英:“**兄到了金国想做什么?”**怀英一本正经道:“持文服务社稷,为黎民百姓营造一个祥和文明的新国家。”

二人分别的那一天,二人各骑一匹马,一匹是红鬃烈马,一匹是过隙白马。二人扼腕壮别,为了不同的目标,他俩各奔南北。一个南下直奔宋国京城,一个北上径驰金国燕京。

就这样,在历史标签更迭岁月里,在山东出现的两个个不同凡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金国文坛领袖,集文学家**家于一身的**怀英,一个是宋国长短句大咖及智勇双全的辛稼轩。

两端过后,还出现了一种派别,那就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向,一味要保持中立。这种现象的代表人物便是山东军阀、一个武功超群谋略过人的大将军李坛,李坛的夫人是元朝大臣王文**的一个女儿,即便这样,他对元朝、宋国抱有极大敌意,他常常以**不受异族人霸凌,率领队伍高举所谓正义大旗,在齐鲁大地上雄霸一方。他为了保存实力,风来了就从顺从谁,朝投元朝,暮**宋国。李坛在二者之间的罅隙里摇曳着,以谋得生机稳坐山大王。

王从之徜徉在青葱年代,少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颇得各位先生的青睐。他的舅舅周昂便是一个古文字教授,他师从期间,经常与舅舅相与细论文,就像只小蜜蜂一样吮**生命乐章。舅舅周昂看他对学习孜孜不倦,对学问不耻下问。及至后来,舅舅都难以答复他一些文创方面的问题,便推荐给颇负盛名的文学大家刘中为师,让他在浩瀚的海洋里遨游,让他在广宇间自由飞翔。

王从之越想越兴奋,他想起了自己在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官任□州录事,接下来,历任管城、门山县令。他在执政期间,深入基层,与当地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亲临第一线抗洪救灾,深得群众钦佩。他的**政有目共睹,为人所交口称赞。王从之想到这里,感到心里很宽慰。

后来,王从之进入金国国史院为编修官;不久,他迁应奉翰林文字;他任职期间,又奉诏出使西夏;他出使回来之后,被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

王从之思绪在翻腾着,按捺不住的心在倾诉着:金哀宗正大年间,他在金国国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一连串的回忆,王从之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越明,王从之竟朦胧睡意袭来,等到儿子王恕来叫父亲用早餐的时候,王从之却已酣睡,魂亦打起了烊。

若干年后的一个春天(正是元太宗十五年春),王从之一个山西的朋友到山东出差。当他途径**定府藁城时,便着意造访王从之。在王从之住处,他对王从之的儿子王恕说道:“请王公跟我一起到山东去看看吧。”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王从之一看阔别多**的好友来到家里,便设宴招待,二人推杯换盏,肺腑之言滔滔不绝。王从之面对好友盛情便欣然同意,并乘车一道前往。

野庄“**庙”,是当地人们的精神家园,共同祈求福祉的道场。临出发前,王恕来到**庙,虔诚奉观音**。王恕降香期间,恍然看见一位仙子对他说:“今奉**当差,护佑尔等一路平安!”王恕听罢,遂感恩不尽叩头不止。

山东东平县官严侯获悉大学者一代清官王公到来,遂深感荣幸。严侯带领手下官员置酒高会。王公看到当地人着装打扮,礼乐之风,依然传承着儒家风俗,很是喜欢于心。

王公在严侯盛情款待下住了十几天后,方启程到达泰山驻地泰安县。

严侯命令刘从事及几个侍从人员跟着王公一同旅游,并保证王公的行程安全。

王公年纪虽高,可腿脚依然灵便,不肯落后。王公走到回马岭,看到这瑰丽神奇的大自然,遂撩起衣服,就道拜揖眼前的峻岭峰峦。王公被美丽风景所陶醉,而乐不知倦秀色可餐。

王公一行蜿蜒逶迤至黄岘峰,便在萃美亭休息。王公环顾着幽美风景,回头对同游说道:“**没尘土中一生,没有意料到老了老了还能造访仙府,诚得终老此山,我的志愿就算完成了。”

王公说罢,便约刘从事先归。而后,王公打发儿子王恕上前面勘探夷险路况。

王公吩咐完毕,便耷拉着双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闭目养神起来。可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王公仍然瞑着目就跟打着瞌睡一样。

跟从者看着王公长时间不醒也不动,不由地在心里起了怪。他们上前瞪大眼睛观察,王公肢体柔软,颜色没什么改变,再仔细一看,我的呀!竟发现王公驾鹤西游,逝世已多时。

从事刘子忠等人见状,又惊又怕,心的话:上面让咱来护驾来了,突然主人死了,你说这差怎么交?他思来想去,不禁悲从心中起,泪自眼中流。

总以为和尚道士一生一世修静业,他们圆寂坐化未必能够这样去世。看来,王公没有成仙谁信呢?!

王公逝世后,葬于藁城野庄镇,与祖坟合葬一起。时年,金亡第十个年头。

大学者李冶,元朝士大夫,栾城人,闻悉后赶来凭吊并为王公撰文,盛赞王公的卓越功勋;挚友元昊惊悉后,即刻动身前来吊唁并为之写下了墓志铭。元昊总览王从之著作文集之后,不胜唏嘘道:“从之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不知承平百年之后,当复有斯人否也?”

汴梁王成之,每闻其议论,便对人们说道:“假使王先生生于东周末年,得及孔夫子之门,也会与七十子一样呀!”

王从之看到祖国(金国)山河破灭之后,不求闻达,遂隐居故乡,自己给自己喝号

慵夫,曾吟诗自嘲道:

身世飘然一瞬间,更将辛苦送朱颜。

时人莫笑慵夫拙,差**时人得少闲。

他曾诗咏故园,藉以言志。

其一

艰危尝尽鬓成丝,转觉繁华不可期。几度哀歌仰天问,何如还我未生时。

其二

****天涯恨不归,归来老泪更沾衣。伤心何啻辽东鹤,不**人非物亦非。

王从之赤心报国矢志不渝,他为了怀念故国,铭记于心,遂以“滹南遗老”自称。尔后,不少文人**客以及爱国人士前来野庄镇凭吊金代文学家王从之。

斯时,蒙元征金大元帅木合里帅兵南下,途径藁城。藁城县令董俊正在募兵整训,木合里来到董俊整训队伍前面,看到士兵们一个个坚毅的表情里,透露出燕赵子弟们之慷慨悲壮。战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喊着**口号,雄赳赳气昂昂,目光里射出的光犹似剑芒。与此同时,董俊辞让藁城县令,被蒙元擢升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

俗话说:先入为主。做为金国**治下的老百姓,积习已久,他们希望和平希望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当时金国将军武仙占据**定,附近县**纷纷响应武仙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为金国将士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可是,风乍起,吹皱滹沱河春水。

蒙古铁蹄直奔过来。为了消灭金国势力,做为蒙元将军董俊率领队伍乘着浓浓夜色,将士们口衔枚,马裹足,也不敢点火把,一路急行军,好在是临县,对路况**较熟悉。董俊带兵直奔敌军大营。攻城云梯被敌人毁坏,赵云飞带领突击队搭着人梯,冒着**木落石,顶着飞箭袭击,一边消除障碍一边奋勇前进。有的战士壮烈牺牲了,前仆后继。

历经艰难险阻,赵云飞带领仅存的几个突击队,越上城墙,与敌人展开了大搏杀。赵云飞徒手单挑力毙十几个敌军将士,武仙裨将便被赵云飞撕成两片,殷红的鲜血溅了一身。这场决战终以元军获胜。

董俊率领队伍攻入**定,金将武仙被击溃。此事发生后,当地诸城官员一看城头变换大王旗,便纷纷前来归附。

第二年春天,金军卷土重来,武仙率领大军收复失地,治中李全反叛元朝**治,遂在中山率部**并与武仙相呼应。

这时董俊部队在曲阳驻扎,武仙满盈锐气来战。董俊凭借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在黄土山下再次打败金军,金将武仙逃脱。

征金大元帅木合里收到董俊捷报,金将武仙看大势已去便前来归降。元帅木合里欣喜之余,便承制授俊**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扎藁城。

将军董俊多次谒见木合里,一再重复道:“武仙是个狡黠之徒,居心叵测,终不为我用,请元帅时刻防备点。”木合里听后,认为董俊提醒的有道理也很及时,便承制授董俊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并为董俊部队号为匡**,任何事情都有董俊**任。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武仙反叛杀死都元帅史天倪,周围郡县再次落入武仙手里。董俊闻讯亲带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拒守永安。

武仙攻打董俊一年了,没有捞到半点便宜,乃纵兵践踏禾稼。董俊高声对武仙呼语道:“你想得到民心,却去掠夺老百姓粮食,太无道了,即便是盗贼也不会这样去做。”武仙听到后脸色通红心生惭愧。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董俊出兵掩击,武仙大败溃逃。等到战况平复下来,董俊于次夜进入**定,武仙在逃跑的路上死掉了。董俊乃纳史天倪弟弟史天泽为帅。

若干年后,元军围困金国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国皇帝完颜守续放弃汴京直奔归德。董俊率兵追击。当时金兵乘着黑夜进行战略转移,那**,元朝与金国一度形成了攻坚战,大将军董俊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宣武将军赵云飞马踏敌营,那一仗,双方易手阵地十余次。同**夜里,大将军董俊力战不敌身负重伤。

**自有后来人。后来,大将军董俊因病逝世,其子董文炳继承父志,赓续余脉。在元朝荡北扫南的峥嵘岁月里,藁城子弟兵不辱使命,共赴前线,拓疆开土。

自从宪宗蒙哥继位蒙古大汗之后,忽必烈受到了哥哥宪宗的重用,便以元太弟的角色**漠南事物。他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拓疆开土。在兵伐云南大理之后,他深感剩下的疆域就是腹部地区,即山东江南等地。

一阵秣兵历马之后,忽必烈便欲席卷南下。一**,忽必烈在军中大帐刚刚布置完作战计划,就有探子来报,说山东李坛正在谋反。

忽必烈不听则已,一听惊愕道:“愿闻其详。”

探子汇报道:“这个李坛总是飘摇不定,谁势力大就投**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倒戈将军。”

探子继言道:“这次,李坛与南宋勾手意欲跟大王作对。”

忽必烈闻后,不由地心生怒火:“想当年,他对我百依百顺,尽表忠心,我封他为

藩王,没有想到,李坛竟然在背后给我使绊子,看我如何收拾你!”

忽必烈随即召集文臣武将开会,商讨如何对付李坛的良策。

将军董文炳出列对忽必烈揖首道:“大王,以微臣来看,莫如发兵征讨才是。”

忽必烈手捋胡须微微颔首,然后,他目光炯炯看着手下人还有什么良策。

谋士刘秉忠揖首道:“大王,兵法上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微臣看来,不如攻心为上。”

刘秉忠接着补充道:“如果此计不能成功,然后出兵征讨也不迟。”

忽必烈欣颜道:“目前,大将军史天泽伯颜回北方巡边去了,一时半会也回不来,那就依刘爱卿计策先行。”

忽必烈回头看着董文炳说道:“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董将军可挂帅出征,剿灭李坛。”

将军董文炳再三施礼道:“请大王放心,保证不辱使命。”

“刘爱卿,你把你的计策,不妨说出来。”忽必烈斥退左右,对着谋士刘秉忠说道。

刘秉忠对着忽必烈分析道:“首先,大王先派一个心腹直奔山东李坛老巢,然后见机行事;其二,大王应挑选出知识渊博深谙外交的人前去南宋,目的只有一个,先稳住对方,提出议和。一旦时机成熟,方能南下攻必克战必胜。”

忽必烈闻听后,豁然开朗,并连连称妙。

看官也许要问了,这个李坛究竟何许人也,竟背信弃义,朝秦暮楚。

李坛是山东潍州人,他的父亲叫李全,李全曾在金国末期举兵**,是山东某支**军头领。金宣宗兴定两年(即公元1218年),李全所部归顺了南宋政权,被封为京东路兵马副都总管。

没想到,若干年后,李全一看局势风云,便又归顺了势力强大的蒙古政权,被封为山东淮南行省长官,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

元太宗三年(即公元1231年),李全去世,他的儿子李坛承袭了父亲的官职。就这样,李坛经常见风使舵,以巩固在当地的权利,成了**霸一方的“土皇帝”。李坛经营若干年来,家**巨资,精兵强将达数万人。

李坛继承了父亲李全的爵位后,也模仿起父亲的为官之道。不管风向如何,只要旗杆不倒,旗子随风飘飘。也就是说,只要地区稳定,自己权势得以巩固,他才能恣意妄为唯利是图。

就这样,李坛便在蒙古南宋之间摇曳不定,获取双方利益,邀功请赏,为所欲为鱼肉百姓。

事到如今,忽必烈方才洞晓出李坛的阴谋诡计,如此看来,不给李坛一个深刻教训,让他长长记性,他就不知道马王爷长了三只眼。

李坛有一大嗜好,爱好收**珍品。

一**,山东地方长官李坛一家人刚要坐下吃早起饭,便听到了门外有人叩门的声音。

家童打开门后,忽必烈特使扎查恭恭敬敬地走了进来。

特使扎查来到李坛跟前,便躬身施礼道:“大王忽必烈派遣特使扎查来问候李大人。”

李坛看到特使如此卑躬屈膝,且说话如此翼翼便慌忙还礼一个劲地问道:“大王一向可好?”

特使扎查施礼道:“大王一向很好,这不,大王手头有一副名字画,知道李大人学识渊博,深谙此道,便连忙派我给李大人送来了。”

特使扎查边说边将字画递给了李坛。

李坛见此情景,心脏不由地“突突”起来,一边陪着笑一边连连发声道:“没有想到呀!我李坛乃一介平民,究竟俺有何德何能,竟受到大王如此地青睐和关爱。”

“今后,我一定听从大王差遣,忠于大汗。”李坛耿耿道。

李坛送走特使扎查之后,便迫不及待打开画轴,想看看名画出自何人之手。

恰在这时,夫人气冲冲走到李坛面前,李坛还没有看清个所以然,便劈手夺过李坛手中画轴,“噌噌噌”三下两下便把这帧画轴撕了个粉碎。

素有“妻管严”名号的李坛,看到一地碎纸片,好端端一幅名画被夫人给糟蹋了,遂心疼不已,不禁连连叹息道:“你看这,多可惜了的,你不待见蒙古人,可字画与你又没有冤也没有仇。”

李夫人明眸里闪现着细碎的泪光,对李坛叕泣道:“我们是**,岂能丧失国格,做野蛮的蒙古人的臣子呢?!”

李坛闻听之后,内心泛起了涟漪,随即对夫人说道:“这是迫不得已,缓兵之计呀!为了巩固权势,对于蒙古南宋,我们谁也惹不起呀!”

李夫人问道:“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联合南宋共御外辱。”

此时,李坛挤出了两滴眼泪,无奈道:“那怎么行,你看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小人佞臣当道,暗无天**,他们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呀!”

李夫人听后,原来夫君言之也有道理,不甘心道:“那依附蒙古人可**吗?”

李坛说道:“从表面看,蒙古人精兵强将,攻必克战必胜,可要拖垮蒙古,只能他们内部争斗,方能奏效。”

俗话说得好:来而无往非礼也。李坛接着说道:“忽必烈多次给我送厚礼,我该给人家送重礼才是。要不,咱们多么没有面子呀!”

李夫人听罢,忙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李坛打着手势让夫人来到跟前,李夫人噘着嘴说道:“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我发现你干什么都不是光明正大,竟弄些偷**摸狗的勾当。”

夫人不情愿地来到李坛跟前,李坛把嘴巴凑到夫人耳朵根子耳语起来。

不一会儿,李夫人脸色由阴转晴,继而用一只手指头点了李坛额头一下,莞尔一笑地说道:“还**有你的!”

元中**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元世祖忽必烈采纳谋士刘秉忠建议后,便挑选几个智囊团出使南宋。经过再三斟酌筛选,一代大儒、著名思想家**家郝经成为了首选。并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此次随行人员都是满腹经纶治国有方的良臣。郝经一行,以何源、刘仁节为副使,高翿为参议,苟宗道为书佐,随团成员还有马德磷、孔晋等几十人。

看官也许要问了,这郝经究竟何许人也?且容小的一一表白。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学有方闻名。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金正大八年(1231),随父母避难于河南鲁山。次年,蒙古兵锋南下,郝经又随父母北渡,徙居顺天(今北京)。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被守帅张柔、贾辅延为宾客,教育诸子,得读两家**书。

郝经父亲主要**教授生徒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当时郝经已12岁,始知学,开始就读于铁佛寺僧张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潜心伊洛之学,涉猎诸史子集。

由于郝经以其学问品行逐渐出众,乃马**后二年(1243)以后,他先后被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聘请,在他们家中设馆教书。张柔家中富有**书,郝经尽得观览,眼界更加开阔,

学识上也有了极大长进。在贾、张二世侯家做教师期间,郝经结识了金朝遗老元昊和理学**赵复。元昊遂相与论作诗作文法。

郝经赞赏元昊的学问和为人,称其为一代宗匠,并执**礼。金国灭亡后,郝经劝师父元昊放弃归隐生活,去蒙元**担任尚书省要职。元昊听后,与郝经碰了一杯酒之后,坦然说:“人生事一主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任之。”

郝经多次劝解师父再次东山再起,师父不为所动,这无异于嘴上抹大灰-白说。元昊始终遵从忠臣不保二主。对于**郝经仕元,他倒没有反对与阻拦,只是说:“有志青年应该有远大抱负,胸怀天下。”即使师徒政见不同,二人关系依然融洽水**交融。

元昊归隐山林之后,曾填词作曲一首,名曰《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打遍新荷。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月,来往如梭。

一番风雨过后,元昊过起了桃花源般的恬适生活,无忧无虑,且一任放浪形骸纵酒踏歌。

才放眉梢,又上心头。郝经还多次拜见赵复,与他交游论道。赵复十分赏识郝经,称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

  郝军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