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书签

设置

手机阅读

扫二维码

传奇阅读客户端

下载手机版

点击这个书签后,可以收藏每个章节的书签,
“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人中心书架里查看。

第四章 造船招兵马 扬帆下西洋

小说:跨海巡洋 作者:陈华清字数:5794更新时间:2023-10-18 14:23:45

朱棣已明确告诉郑和,派他下西洋,目的就是向西洋诸国,显示大明国富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寻找生死成谜的建文帝朱允炆。

“郑爱卿,你要牢记《皇明祖训》的告诫:‘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大明国巡洋下海不要番国一寸土地,一个子民,更不可恃强欺小!”

“臣郑和谨记皇上教诲!”

“郑爱卿,你下西洋的是下海寻宝。开的船就叫宝船,船队就叫宝船队吧。”

为了提高郑和的地位,朱棣任命他为正使太监兼总兵,王景弘为副使太监兼副总兵。

王景弘出生于福建龙岩县集贤里。他年纪跟郑和差不多,经历也与郑和有些相似,都是因家遭兵燹而不得已为宦官,都在朱棣的燕王府做事,追随朱棣在“靖难之役”出生入死,立下功名,得到朱棣的重赏。现在,他将与郑和一起出使西洋。

“三保啊,我们又在同一条船上了。”

“是啊,景弘,命运又一次把我们连在一起。让我们同舟共济,一起完成使命,不负皇上厚爱。”郑和伸出手,王景弘紧紧握住他的手。

领命回来,郑和很久都沉浸中激动中。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想起表妹平萍。自从11岁被明军捉走后,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他曾托人打听她的消息,但音信全无。他曾无数次对自己说,不要想她了,自己是一名太监,干嘛还要想起她,徒然增加伤感?他无法说服自己。对一个人的想念是一种真挚的流露,是无法用理性去说服的。

“平萍,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是你在哪里呢?”郑和不由自主地摸一下她送给他的香囊。这个绣着“平安船”的香囊随他走南闯北。有一次还帮他挡了一箭,是名符其实的“平安船”。郑和相信那是平萍在保佑他。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它。20多年过去了,它已磨损得变了颜色,但心中那份真情、那份怀念一点都没有变色。

郑和只有夜晚才有时间想想平萍。白天,他是忙碌的,为下西洋做各种准备。

首先是造船。朱棣已经表态,这次下西洋,船的质量一定是世界一流。而出洋的人数、船只的数量,也是空前绝后。总之,就是显示大明王朝的国富天威,给诸番国一种震撼感、威严感。朱棣下旨,举全国之力,召集全国能工巧匠到船厂,用最好的材料造船,不惜一切代价造出最好的船。

自古以来,中国的造船术,尤其是明朝的造船术早就领先世界水平。南直隶(江苏)、浙江、福建、湖广等地造船业发达。

郑和选择南京龙江船厂作为生产宝船的主船厂,从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抽调大批能工巧匠来龙江船厂造船。他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地理位置优越,龙江船厂东濒秦淮河,西临长江,周围一带河港纵横交错;二是历史悠久、基础好,南唐时就在这里造船,洪武年间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官办船厂。有这样的优越条件,龙江船厂打造出下西洋需要的海上“巨无霸”应该没问题。

此外,其他地方也生产下西洋的各种型号的船。

郑和与王景弘来到南京龙江船厂视察,船厂派工程师李路陪同。

他们走到车间,看见工人正在忙碌。郑和说:“下西洋的宝船必须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船,造宝船用的材料一定是要最好的。龙江船厂技术过硬,所以,我们把生产宝船的任务交给你们!”

李路赶快叩谢:“感谢郑大人信任。我们一定不负厚望,生产出世界最好的宝船。

郑和问:“生产宝船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尽力帮你们解决。”

“谢大人!”李路心中暗喜,他正为木材的事发愁呢,“造船需要的木材巨大,龙江附近可用于造船的树木,比如太祖时下令在朝阳门蒋山南坡的树木苗圃和新河皇木场,我们已砍伐得差不多,但还是不够,需要从远处调到龙江才行。”

王景弘插话:“要从哪里调?”

李路回复:“回王大人,湖广、四川一带产的大杉、松树可造宝船。还有贵铁力木,这种树木很贵重,也很坚硬的,也是造宝船的好材料。铁力木产地主要在云南、贵州。”

王景弘说:“这些地方离南京千里之远,树木又长在深山老林里,怎么能运回龙江?”

李路说:“这的确是个问题。**遥遥,且山路险阻。”

王景弘又问:“能用其他树木代替吗?”

“其他材料比不上它们好。”李路转向一直听他们讲话的郑和,“郑大人,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郑和想起小时候把纸折的小船放在树枝上,然后把树枝放进河里漂流的情景。如果把砍伐下来的树木,运到长江边,编成木筏,投入江中顺流而下,能不能漂流到龙江呢?

李路听了十分赞同,认为这个方法不错,可以一试。

后来的事实证明,郑和提出的这个方法可行。这些出自深山老林的树木,顺着长江水,经过几个月的漂流,到达长江下游,再被送到船厂。

下西洋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密锣紧鼓进行中。期间,以夏原吉为首的大臣不断弹劾,继续反对下西洋。这些大臣认为,目前燃眉之急是对付北方的侵扰,而不应该动用巨资去准备下西洋。况且太祖禁海,而现在要下海,此举是坏了老祖宗的规矩。

朱棣顶着重重压力,坚持要下西洋。他一直关注准备工作,隔三差五下令叫郑和、王景弘进皇宫向他禀报进展情况。

这一天,郑和、王景弘回宫汇报情况。王公公引他们到书房。朱棣虽然身经百战,但爱读书的习惯没有变。

郑和、王景弘跪下、行礼。

“臣郑和参见皇上,吾王万岁万万岁。”

“臣王景弘参见皇上,吾王万岁万万岁。”

朱棣把书放在桌上:“说过多少次了,这是在朕的书房,又不是在朝廷,二位爱卿不必多礼,平身吧!”

“谢主隆恩!”

“你们都别站着,坐下来吧!” 朱棣转身吩咐,“王公公,给二位大人上茶。”

“是,皇上!”

朱棣说:“下西洋的准备工作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朕说。”

郑和说:“回皇上,各地船厂都在造船中,景德镇等的官窑也在加紧生产瓷器,尤其是番国最喜欢的青花瓷,还有……”

朱棣喝了一口龙井茶,打断郑和的话:“这次下西洋,朕要派出几百艘船,几万人,你说说宝船队人员是怎么安排的。”

郑和说:“回皇上,我跟王副使,还有其他副使经过多次商讨,宝船队的人员,我们分为指挥、航海、外资贸易、军事护航、后勤保障,一共是五个部分。功能涵盖到各个方面。”

朱棣见王景弘只是低头喝茶,便说:“王爱卿,每一个部分的人员主要是做什么,说给朕听听。”

王景弘放下茶杯说:“回皇上,指挥部功能就是指挥决策,是整个宝船的核心、灵魂,就像人的大脑,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要听从指挥调控。航海部负责航海、预测天气、修船等业务;外交贸易部负责外交礼仪,是船队的‘脸面’,跟诸国进行贸易、翻译工作也是这个部分的功能;军事护航部分主要负责军事作战和航行安全;后勤保障部管得比较杂,比如食物、用水、管理财务、医务人员等。”

朱棣听了不时点头:“这个编制听起来不错,比较全面、严密。每个部门的人员调配得怎么样了?”

王景弘望望郑和,意思是叫他回答。

“回皇上,各部门已有负责人了,由他们具体落实。但外交贸易部需要的各语种的翻译,还没全部找得到,我会继续跟进。军事护航部有原来的江苏、福建水师加盟,此外,还必需招一些懂水性的士兵、船工。”

听完郑和的汇报,朱棣说:“招水师这事要快,招来还要进行训练,这事不宜迟。要赶在明年季风下西洋。”

一年后,大部分的船已造好了。听说指挥官乘坐的宝船也造好了,朱棣很高兴,亲自到南京龙江船厂视察。

郑和、李路作陪。

南京龙江船厂的海面上,排满了宝船。朱棣看着碧蓝的海面上,一艘艘船,就如同一个个士兵,而他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顿觉豪情万丈。

“郑爱卿,你们做得好啊!给朕说说这些宝船吧。”

郑和示意李路介绍。

李路上前作揖:“在下李路,是船厂的设计师。有机会给皇上介绍宝船,是在下的荣幸。皇上请移步到这边。”走了一会,李路说,“这就是指挥部用的宝船。”

只见这眼前的大家伙,有几层楼那么高,上阔底尖。

朱棣说:“这宝船真够气派,朕还是第一次见到。可容多少人?有多长多宽?”

李路回话:“回皇上,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宝船,可容纳千人。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朱棣问:“船的长度一连用三个‘四’,郑爱卿,你给朕解释一下为什么。”

郑和忙上前作揖回话:“回皇上,有几层意思。一是中国位居四海之中央,最具势力;二是表示‘天圆地方’。‘地’是方的,那就有四边,‘四’最能代表地;三是‘四’是吉祥的数字。”

朱棣听了,龙颜大悦:“好,‘四’用得好!我们上到船上看看。”

李路走在前面带路:“皇上小心!”

宝船共有四层,在船头和中段共有9根主桅杆,尾段有3根辅助桅杆;共挂12张风帆。船中间有“中元”二字。

“吊在船头的这个大家伙叫什么?有多重?”朱棣指着用碗口粗的棕榈缆绳吊在船头的铁舵问。

“回皇上,这个是升降式铁舵,重4810公斤,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得起来。西洋风大浪大,把铁舵叶降到船底线,能顶住狂风恶浪。还有这个,”李路指着一根舵杆说,“这舵杆长10多丈,要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呢。”

朱棣随李路上到宝船甲板的第二层。这里视线开阔,海上的一切都看得清楚,而且空气也很好。在这里呼吸就如在陆地一样舒畅。

“皇上,在宝船中,这层最平稳,最舒服。是指挥官的卧舱。它顶上的一层是导航瞭望、工作间。皇上,还要上高处看吗?”

“当然要!” 朱棣兴致勃勃。

看完第三层回到宝船甲板,李路继续介绍说:“甲板下面分为四层:侍卫和船员住在靠近甲板的两层;接近船底的两层,分别是用来储备粮食、淡水和压舱石。皇上要下去看看吗?”

朱棣的脸色马上变得阴沉,郑和故意咳了两声,李路猛然意识到自己口误了,马上改口:“在下老糊涂,我怎么忘了甲板下面四层还要修整?不能去看!皇上请到‘帅府’。”

“宝船上还有帅府?快带朕去看看!” 朱棣脸色缓和了一些。

李路说的“帅府”其实就是宝船最高首脑开会、办公的地方。朱棣进去一看,这里有头门、仪门、官厅、穿堂、后堂、侧屋、书房、公廨等。整个宝船雕梁绣柱、象鼻挑檐,装饰豪华气派。李路比喻为“帅府”真是恰如其分。

“这样的宝船开出去,可以显我大明富强,扬我大明声威。”朱棣很高兴,夸他们做得好,看到郑和喜不自胜的,朱棣说,“郑爱卿啊,‘帅府’比我的皇宫还要霸气,你成了‘海霸王’啰!”

郑和一惊,赶快跪下:“宝船是皇上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皇上的,皇上才是‘海霸王’。郑某愿为大明的航海大图肝脑涂地!”

“快起来,快起来!” 朱棣说,“郑爱卿啊,朕不过是开个玩笑,你就紧张成这样。”

“郑和刚才说的都是真心话。”

“郑爱卿的真心,朕知道。除了宝船,还有哪些船?” 朱棣见王景弘只是跟着看,没有多说话,就说,“王爱卿,你来说说。”

“回皇上,除了宝船,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王景弘指着船的模型给朱棣看,“这是马船,是一种兼用船,兼有大型快速水战和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功能,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所以又称马快船。坐船,就是战座船,是大型的护航主力战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朱棣示意王景弘停一下:“坐船是护航主力战船,那功能不是和战船相同?”

“它们都用于军事,坐船是军事指挥官员乘坐的指挥船。战船主要用于专任护航和作战,跟坐船相比,战船小些。”王景弘见朱棣叫他继续讲下来,又接着介绍,“这是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担任粮食运输及后勤供应物品。最后,这种是水船,主要是用物贮存、运载淡水。”

“很好,居住、载货、运水、作战,功能比较齐全了。”朱棣突然他想起一个早就困绕他的问题,“我的宝船要远航千**,万一触礁,船漏水了怎么办?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路赶快走上前一步:“回皇上,我们采用当今独一无二的水密隔舱技术解决。船舱与船舱之间用板严格分开,彼此密封。如果有一个处漏水了,也只是这个船舱漏水,整艘宝船不会受影响。还有,我们的宝船制作技术已达到稳定性好、抗击能力强的水平,再大的海浪冲击,宝船都不怕。我”

“好!好!”朱棣听了微笑点头。

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7月11日),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天气炎热。

宝船从南京龙江港启航,不到两日,到达离南京700多里的太仓刘家港,与早日今停泊在此的船舶会合,编成方阵准备远航。

太仓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大家听说,郑和的宝船队今天从太仓港出海,下西洋到番国,于是扶老携幼跑来,一看传说中神奇的宝船,二睹郑大人的风采。

有些则是来欢送亲人出海的。一个叫费英的年轻女子挺着大肚子,一手拉着丈夫李平,一手**肚子,依依不舍地说着什么。

李平说:“我不在家,你辛苦了。船要开了,我先走了。”

费英深情地说:“好,我等你。我和孩子等你回来。

一个12岁左右的男孩,走到李平的身边说:我长大了也要下西洋。

李平大吃一惊:“费信,你又逃学,不上学堂了?”

费信说:“我跑出来看宝船啊。我也想加入宝船队,但他们嫌我小,不让我参加。”

“对,你太小。”李平说,“回去好好学习,不准像以前那样逃课。将来再参加宝船队下西洋。”

“真的吗?我好好学习,宝船队就会要我吗?”

李平说:“真的,宝船队下西洋要好多懂番国话的人,也需要有本事、没文化的人。我就是考进去的。”

“好,我回去努力学习,将来跟你一样下西洋。”

“费英、费信,我走了!”

在码头检阅台,坐着朝廷钦差大臣、郑和及副使太监王景弘等人,他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下西洋出航仪式。

这天,正使太监郑和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穿大红蟒龙袍,腰束白玉带,脚穿皂朝些,威风凛凛。他按东南沿海的风俗拜过天妃,祈求她保佑宝船队平平安安。

这次下西洋,郑和统领各类船舶208艘,其中大、中型宝船63艘,战船100余艘,水船和粮船40余艘,总共2万多人,包括有官校、旗军、火长(船长)、舵工、班碇工(离靠岸)、通事(翻译)、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医官医士、负责测天定位的阴阳官等人员。

仪式结束,宝船队从太仓出海,先到福建长乐,在这里整训,等候信风。下西洋的部分货物在这里采办、提取。郑和还特意去天妃的故乡湄州岛,祭祀天妃,祈求天妃保佑宝船队平平安安。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佛教,而天妃是道教人物。祭祀天妃,是因为东南沿海信奉天妃,而宝船队的成员中,大部分来自东南沿海。郑和这样做是尊重他们的信仰,减轻他们对远航的畏惧,给予心灵的安慰。

  陈华清说:

        

2
  • 88传奇币

  • 588传奇币

  • 1888传奇币

  • 5888传奇币

  • 8888传奇币

  • 18888传奇币

立即打赏

当前剩余0传奇币 充值

  • 1

  • 2

  • 3

  • 4

  • 5

  • 全部

今日剩余可投推荐票0

立即投票

忘记密码?注册新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