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双月号十月 1/8

失之交臂的文明碰撞

在祝寿大典之后,乾隆帝特意接见了远道而来为自己贺寿的英吉利“贡使”,马戛尔尼借此呈递上英国国王致大清皇帝的国书。

关于这封国书有多种版本或译本,其中比较让人信服的版本是:“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故此希望特派一位全权公使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之行……”

应该说,英国当时对清廷还是毕恭毕敬的,仅从英国特使首次访华看,无论从使团规模还是所带礼品之丰厚(英国使团共带来近600件礼品,而且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意制造的),都表明了英国对大清帝国和皇帝陛下的尊重和诚意。

据英方的记录,他们的礼品单中有天体运行仪,可以准确模拟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另外,还有地球仪。但当世界清晰地呈现在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前时,他们却摇头晃脑,一笑而过。

在礼品中还有当时在西方独领风骚的毛瑟枪。马戛尔尼原本想让英国使团卫队进行一次火器操演,接受大清皇帝检阅,但乾隆帝对此不感兴趣,就连大将军福康安的态度也很冷淡:“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无奈地哀叹:“他们连看都不想看一下,要知道中国军队使用的仍然是火绳枪。”

英国使团还带来了一个大型热气球,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新发明之一,只要乾隆帝愿意,他马上就可以成为遨游天际的亚洲第一人。但大清帝国怎会拿一个天子的性命去冒险?更何况他已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

在这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对接中,很多事物原本可以成为东方历史的开端,然而都沦为了历史的假设,而那些稀奇古怪的仪器、机器都成了清宫中的玩物,无论皇帝还是朝臣,谁也没觉得那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些奇巧淫技而已。

有史家猜测,乾隆帝和朝臣们之所以对这些东西兴味索然,可能与翻译有关,尤其是对这些科学仪器和原理的翻译和解释,在汉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词,比翻译《圣经》还难。

实际上,乾隆帝很喜欢收藏洋玩意儿,而且还让两广总督常年在海外搜罗先进、精巧的东西。但马戛尔尼带来的礼品并没有让乾隆帝感到特别惊喜;另一方面,出于天朝上国的自负,乾隆帝和朝臣们也不愿意对洋玩意儿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就是这种道不明的自负,让大清与世界上先进科技和武器失之交臂。若是他们知道40多年后,中国军队在英国人的武器面前一败涂地,不知会作何感想。而英国使团却对中国的每样东西都特别感兴趣,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

 

耗费78000多镑的出使活动失败了,但绝非一无所获

“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该打道回府了。但马戛尔尼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向清廷请求暂缓回国,并请求与大清政府举行通商会谈。

据马戛尔尼的《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他代表英国政府向清廷提出了七个请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并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地;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做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这些请求里含有占据(至少是租借)中国领土的要求,而且明显含有“治外法权”的要求。

由此可见,马戛尔尼这次出使中国,并不是纯粹以寻求平等的通商贸易为目标。而英国作为交换条件的,就是允诺“在必要时同意禁止东印度公司把鸦片输往中国,以符合清廷的鸦片禁令”。可想而知,乾隆帝断然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并下了逐客令。但凡涉及领土与主权,都是不可以拿来做交易的。

后世皆以为乾隆帝是因其盲目自大,才没有批准英使的请求,但从历史事实看,并不尽然。当时,大清帝国的版图仿佛大得没有边际,其国土面积近1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亿,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面对如此庞大无比的疆域,乾隆帝的眼光哪怕再开阔,也难以穿越幅员辽阔的大陆延伸到海岸线之外。

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从乾隆帝到朝野上下,对这些“洋夷番邦”的产品都没什么兴趣,如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算是他们拿得出手的好东西了,但在中国都没什么人看好,中国人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出产的丝绸。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与他们搞交易呢?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作出的评价:“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这样一个帝国,对于马戛尔尼而言,就像无法进入的城堡。这次耗费78000多镑的出使活动失败了。在清政府的再三催促下,在没有举行谈判的情况下,马戛尔尼只能率领庞大的使团踏上归程。“狮子”号大副爱尼斯·安德逊在《马戛尔尼航行中国记》中几近悲叹:“我们像要饭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尽管英国使团未完成预定的使命,但他们绝没有空手而归,最大的收获就是窥破了一个盛世王朝的神话,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大清帝国。

他们由军机大臣松筠等人一路护送,实为押送。来时,他们是沿着中国东南海岸线北上,但清廷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没有令他们原路返回,而是让他们经大运河、扬子江、赣江、北江、珠江,到达广州。这一历经两个多月的漫长旅程,几乎纵穿了中国腹地,而这条路也是未来林则徐的一条必经之路。

就是这次历史性穿越,让英国使团对这个外强中干、颟顸落伍的帝国有了更直接深入的认识。

在从北京前往广州的路上,马戛尔尼一行成功收集到许多有关中国的第一手情报。东印度公司主席培林曾写信嘱咐马戛尔尼,“应放大目光,以冀获得更充实而有用之情报与实际利益”。事实证明,马戛尔尼一行不负嘱托。他们对中国的地理地貌、山川河流、动植物种、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形式、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国民心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以收集茶、桑等植物为例,马戛尔尼就不虚此行。每年英国都要花大笔白银从中国购买茶叶,英国上下都希望使团能将茶的栽培、加工制造技术学到手,从而减少对华茶叶的依赖。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属于商业机密。但使团途经产茶区时,两广总督长麟竟然允许他们选取最佳茶树带回数棵。后来,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将茶树送至印度培育。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大茶园迅速发展起来,致使中国出口的茶叶大减。

当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广州时,一支“欢送”他们的中国军队展示了其“枪戟林立、强弓硬弩”的军威。结果英国人一眼便窥知了大清军队腐败和落后的虚弱本质,清军身着宽衣大袖的军服,既未受过军事教育,使用的又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矢之类的落伍冷兵器。有几个士兵的手里除了武器之外,还拿着扇子。马戛尔尼感叹道:“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不幸被他言中,40年多后拿着洋枪洋炮,率先攻入中国的不是别人,正是英国军队。

作为回敬,英国使团卫队也进行了分列式等演练。结果大清官员在奏折中说,这些长胳膊长腿的“红夷”走路时步履僵硬,直挺挺的,膝盖不易弯曲,“一旦仆地,极难起身”。这样的描述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而顽固的印象,以至数十年后的那些封疆大吏,如林则徐、裕谦等,对此还一直深信不疑。

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1月,马戛尔尼使团从广州启航,于当年9月回国。马戛尔尼在给英国议会的报告中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他还提醒英王随时注意清王朝的垮台,以便得到“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多的好处”。

马戛尔尼从一开始就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中国,正如英国人写的一首赞颂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长诗所说:

骄傲的中国,富饶的银矿

……她的财富将被掏空,成为(英)帝国的供应。

 

英国使团又遇到老问题

到嘉庆时代,政治腐败与鸦片烟毒沆瀣一气。为了防堵鸦片输入,嘉庆帝除了三令五申发布禁令,就是坚守乾隆时代的闭关锁国之策。而英国政府为了扩大对华贸易,乔治三世又于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派阿美士德勋爵率使团访华,试图让他来完成马戛尔尼未竟的使命。阿美士德为避免重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的覆辙,首先想到让“中国通”托马斯·斯当东任使团副使。

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到阿美士德访华,时隔23年,当年的那个洋娃娃小斯当东如今已是一个人到中年、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土。第一次出使中国,在返回广东途中,小斯当东还与护送使团的大学士松筠成了忘年交。这是他与中国结缘的开始,而接下来的一切仿佛命运的安排,他“注定会成为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也注定会成为中国的天敌。

1800年(嘉庆五年),托马斯·斯当东已长大成人,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文员(书记员)。翌年,他父亲去世,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在广州历经十余年打拼,他于1815年当选为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的特选委员会主席,全面掌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务。除了贸易,他还搜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信息,甚至花费10年的时间翻译了《大清律例》。其间,松筠一度出任两广总督,这为他深入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官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一般外国人难以占有的优势,加之他勤于钻研的精神,让他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英国汉学之父”。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犀利而清晰的中国视角。他关于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很多都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籍,有的甚至成为英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他回国后还发起创办了皇家亚洲学会,积极推动英国的汉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和帝国学院开设了汉学课。

然而,这个“中国通”斯当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对中国充满友善的小斯当东,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建立在“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目的上的,他是一个坚定地站在本国立场上的贵族,一个对华大肆输出鸦片、牟取暴利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大掌柜。

而当年身为皇子的爱新觉罗·颙琰,就是他们这次要觐见的大清皇帝。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时,颙琰亦在场。英使这次觐见嘉庆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又是那个老问题:下不下跪、叩不叩头?

清廷要求阿美士德向大清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但阿美士德只愿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由于双方在礼数上反复纠缠,一直难以达成协议。这个庞大的使团只能滞留于京师附近的通州。

为了打开僵局,另一名使团副使认为叩头只是无关大局的形式。但斯当东比他更了解中国,为了保持大英帝国和乔治三世陛下的尊严,他坚定地表示:“哪怕会导致使命的失败,(我们)也完全不应该同意叩头。”

中英双方通过反复协商,最终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英国使团成员以“单膝下跪低头三次,并重复动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这是中国和英国都从未有过的不伦不类的礼仪,为此,阿美士德使团的所有成员不得不反复演练,直到清廷理藩院尚书基本认可了,才向嘉庆帝奏禀:“(英使)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嘉庆帝这才沉吟颔首,决定在颐和园接见“英吉利贡使”。

结果阿美士德接到通知的时间太晚,没有赶上规定的觐见时刻,和世泰等官员便向嘉庆帝奏称英使生病了。嘉庆帝听后勃然大怒,取消了这次“陛见”,拂袖而去,并下令驱逐使团离京,将使团所携贡品一律退回。

 

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英国能够打入中国国门的利器就是鸦片

英国使团再次空手而归。阿美士德和使团成员在返程途中憋了一肚子火,当他们乘坐的战舰“阿尔切斯特”号抵达虎门珠江口外洋时,一场风暴席卷而来,英国人要求驶入虎门港湾暂避风浪,而驻守虎门的清军坚称必须请示上级批准。英国人的怒火终于爆发了,阿美士德一声令下,“阿尔切斯特”号连续发射排炮轰击虎门要塞,虎门守军几无还手之力,一座看上去森严壁垒的要塞顷刻间土崩瓦解。

“阿尔切斯特”号为载有40门火炮的中型舰艇,若换了马戛尔尼使团当年那艘64门火炮的“狮子”号,清军会输得更惨。英国在海上征战的实力和清军在海口要塞的防守之力,其悬殊之大又一次暴露无遗,但依然没有引起清廷的警觉。

后来,嘉庆帝得知英国使臣拖延“陛见”时间的实情后,又派人追上英使,并送去一道写给英王的谕旨和回赠英王的礼品,谕曰:

尔国王恭顺之心,朕实鉴之。特将贡物内地理图画像、山水人像收纳,嘉尔诚心,即同全收。并赐尔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玉朝珠一盘、大荷包二对、小荷包八个,以示怀柔……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应该说,嘉庆帝还是知错能改的,但他仍然没有与英使谈判通商之意,一句“嗣后毋庸遣使远来”的客套话,也等于又下了一道永远的逐客令。

从明崇祯十年(1637年)威得尔率领的武装商船第一次向虎门要塞开炮,距“阿尔切斯特”号的这次更猛烈的炮轰,时隔180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国家崛起,然而,这充满震撼力的炮火依旧未能惊醒大清帝国。

从马戛尔尼首次访华到阿美士德第二次出使,时隔21年,从阿美士德出使中国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还有24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然而,大清帝国始终是关起门来,龟缩在不堪一击的旧式城堡里,沉溺于虚无的天朝梦幻中。

而作为英国使团两次出使中国的成员小斯当东,在两次与清王朝谈判通商的使命均告失败后,对通过正常的外交渠道打开中国国门已经死心了,从而极力主张对中国诉诸武力。不过,那时无论是阿美士德,还是英国政府和王室,还未敢贸然向大清帝国发起侵略战争,他们还要进一步侦察和评估这个东方帝国的实力。

而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英国能够打入中国国门的利器就是鸦片,汹涌而入的鸦片……

(参考资料:《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花城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记》《北京日报》2018年10月17日、《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的亲笔信上写了什么》人民网2015年2月5日、《真正的中英第一次冲突——1636年明英虎门交锋》《南方工报》2015年5月14日等;作者:陈启文、黄加佳、张达明等)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019双月号十月 正序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