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245 点击量:4次 收藏
前不久,作协好友钱春华同学在QQ中给我留言,说是她最近完成了一部以她自己为原形的纪实小说《铁饭碗》,要我帮忙写个书评。
认识春华同学十年了,我是在加入作协后才认识她的。当时她介绍说,她是建筑人,在中铁大桥局三公司党办工作。后来,经常在花都作协创办的《花都文学》杂志上读到她的作品,在《民间传奇故事》、《上海故事》等期刊上看到她的作品,开始熟悉起来。
《铁饭碗》是今年清明节前,春华同学在邮箱中发给我的,为了看得清楚,我特意打印了出来,利用清明三天的假期,仔细地阅读了这部十万字的自传式纪实小说。小说共分四十三章,按章回小说的格式著有小标题,既古朴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比那些云里雾里的标题强多了。每个小标题都很精炼,让人马上起了阅读的欲望。
小说的结构按时间先后自然划分,没有刻意去进行文学技巧加工,这样也好,读者可以从中不费力气就能找到小说主人翁的成长轨迹。小说语言简练,文字朴实,有很浓的建筑工味,有很鲜明的行业特色,有些对话读起来特别亲切,因为这些对话就是作者在工作生活中曾经的用语,虽然平白,却充分再现了底层劳动工人的喜怒哀乐。
春华同学的人生经历是一部漫长的奋斗史,她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系列的职场转变,她的故事让我有这样一个感悟:时间本是有情物,就看各人怎么把握。
春华同学娘家在湖北农村,那儿和古荆州一衣带水,属渔米之乡;父亲是大桥局的起重司机,母亲是民办老师,家里有三姐弟,她最大,这种家庭结构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还很多,当时俗称“半边户”。“半边户”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家里每月有点工资收入,但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男人不在家,有很多体力活就得靠妻子孩子去完成,因此春华同学很早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还在实行二元经济,城乡差别大,吃粮定身份,农村粮只能在田里修补地球当农民,国家粮就可进工厂当工人,农民拿的是工分,工人收的是工资,天壤之别。跳出农门进城当工人就成了那时农村青年最迫切也是最荣耀的事,而顶职则是农村孩子实现这一梦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春华同学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其实顶职也不是康庄大道,因为顶职的人一般都没什么文化,又是桥梁建筑工地这种风里来雨里去的行业,特别容易产生混一辈子的思想。事实也是如此,和春华同学一起顶职的一百多人中,绝大多数就在工地当了一辈子钢筋工、混凝土工、木工,更不妙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大批农民工队伍整建制的进入工地,使得没有一技之长的顶职人员不得不被迫下岗,后来是因政策原因,才重新启用一些下岗人员。
而外柔内刚的春华同学却没有随波逐流,没有等着被淘汰或内退,她在刚上班不久,就以她十八岁的年龄,敏感地感受到了各个层次的人对顶职人员的轻视。她要用自己的决心、智慧和汗水改变自己的人生。经过最初五年的一线艰苦劳作之后,她抓住了第一个转岗机遇,转到起重司机的岗位。不久开始通过自考提高文化层次,先后参加了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自考,如愿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为后来的步步转岗打下了学历基础。
1、所有注册用户皆可在阅读某本书或章节后,撰写书评。
2、书评字数不低于800,点击量不低于500可参与打赏。
3、所获传奇币仅限于本网消费,不可提现。